训练24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周语上》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①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②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③。
一、注释
①鄣:同“障”防止,阻塞。
②瞽:盲人,这里是指乐官太师。
③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境内。
二、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都指责他。召公告诉他说:“百姓不堪忍受您的命令啦!”厉王恼怒,找来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责骂的人,只要巫师来告密,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国都里的人从此都不敢讲话了,熟人在路上相见,只能递个眼色。
厉王喜悦,告诉召公说:“我能阻止国人责骂我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不过是堵住他们的嘴罢了!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江河的水还要危险,江河里的水被堵就要决堤泛滥,伤人必多;禁止百姓讲话也像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总是开通水道,引导水流;善于治理百姓的人,总是引导他们说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直到列士都敢献上规劝的诗,盲乐官献上乐曲,史官献上古代政治历史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矇者吟咏,各种工匠都来直言规劝。百姓的话能传到天子的耳中;天子的近臣都尽心规劝;宗族亲属监督天子以弥补他的过失;乐官、史官用音乐、礼法教诲天子;年高有德的人劝诫天子;然后天子对这些人的话斟酌裁决。这样政事施行起来就不会违背情理了。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水一样,财产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像土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食从这里生产出来。百姓发表的意见,反映了国家政事的好坏。实行好的,防范坏的,这正是用来增加财物、衣食的办法。百姓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是一些成熟而自然流露的意见,怎么可以堵塞呢?假若堵住百姓的嘴,那么,追随您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于是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讲话了。三年后,厉王就被放逐到彘地去了。
三、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周厉王性情残忍暴虐,国人中有批评他的,他便肆意杀戮,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厉王,然而厉王却一意孤行,最终被国人流放。
四、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国人谤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亦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事行而不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厉王暴虐凶残,欺压百姓,百姓人人自危,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厉王听取召公的建议了吗?为什么?其得到了怎样的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