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通:直达成功企业的财务智慧(长财咨询·企业管理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财务通》是长财咨询董事长刘国东老师主讲的为时三天的财务课程。很多老板一听是财务课程,觉得是财务人员来听,自己不需要听。但实际上长财咨询的这一课程是给老板、股东和总经理讲的,而不是给专业人士讲的,当然财务专业人士也可以听。这门课程不是从纯粹的财务角度出发的,而是从企业管理角度、企业经营结果出发来讲解的,所讲的是大财务,而不是做账、缴税的小财务。

《财务通》的内容

财务总监是不是应该从老板的角度考虑一下企业的财务?刘国东老师经常跟财务人士讲,财务总监如果能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进老板的世界,那么,财务总监将有很大的成长。财务总监应该走出自己专业的世界,走进老板的世界,知道老板在想什么,他是怎样理解财务的,他需要什么。长财咨询调查过很多企业,财务人员提供给管理层的一些明细资料,都是财务人员想给的,并非管理层想要的;财务总监给老板的明细资料是他想给的,而并不是老板想要的。

所以,财务人员应该换一个角度,角度不同,会发现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不同。

爱学习财务的老板一般都不是那么“飘”的老板。这是什么意思?现在很多老板实际上已经非常“飘”,不再务实,追着趋势走,不再投入精力在企业的管理上,也不投入精力到企业的产品上,天天就到处“飘”,最后把企业“飘”死了。

学习不是目的,学习管理只是让企业变得更好。学习不是热闹一下的事,热闹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爱学习财务的老板都具备成为企业家的基本素养。财务是比较理性的,学习财务,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专业的知识,学起来会比较痛苦。长财咨询的财务课程不热闹,听完课以后,有很多人晚上都睡不着觉,甚至有可能后背发凉。老板们听一些别的课程,有可能回去之后想大干一场:“我要怎样怎样……”但是听完刘老师的课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听完之后都想把企业关掉。老板产生这样的反应很正常。因为刘老师只是说事实,但是事实并非那么美好。很多老板做企业并不一定快乐。做企业,老板的心态应该是“我高兴,我可以成就别人,我打造平台”,但事实上很多企业老板不是那样的,他们是担惊受怕的。

有的老板现在有些钱,但是想买辆好车都不敢。不管他这种担心有没有必要,但是他有这个担心,这个担心是客观存在的。也有很多老板问咨询师,“我的钱要不要存到国外去?”其实国外也不一定安全。当老板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心里是有所担心的。有很多企业遇到瓶颈,原因是老板内心产生了恐惧,而不是市场的问题。

那么老板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企业?我想做成什么样的企业?我是要做企业家,还是赚点小钱?”如果只是赚点钱花一花,相信很多企业可以关门了,为什么关门?因为钱够花了。

有的老板说,“我挣的钱还不够我儿子、我孙子花。”别想那么远,挣多少钱,都未必够儿子、孙子花。那么,你究竟想要什么?是要企业现在就规范,还是说过几年再规范?老板是想撸起袖子大胆地干,还是偷偷摸摸地干?老板需要把这个事想明白。为了赚点钱干,还是为了做一个平台成就别人干,这么累值不值得,最终要什么?很多人因为上路太久,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老板的角色,因为老板的思维和想法改变了,可能他对事情的判断、决策就不一样了。具体到财务,无论财务相关的问题是否急迫,它都是实实在在的。财务问题一定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吗?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长财咨询的业务员都有这样的疑问。财务问题重要吗?财务问题重要不重要,要看对谁而言。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财务一点都不重要;对于另一些企业而言,在其特定阶段财务就是最重要的。笼统地说财务问题重要不重要,不好说。

财务问题是企业经营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不一定是老板急需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在某个特定阶段,可能营销是最重要的,产品都卖不掉,财务有什么用?因此这个阶段,营销最重要。而对即将上市的企业而言,那财务就变成最重要的。

所以财务既然是一个问题,那老板就需要花点时间学习一下,打开一个新的领域。老板们应该明白,财务的事情老板可以不亲自去做,但不能不懂它是怎么回事,懂得财务的内在逻辑就够了。

所以,回到主题,《财务通》讲的是什么?

《财务通》讲的是管理。《财务通》没有多少需要记在纸上的东西,《财务通》会给老板一种感受,那种感受是最重要的。有的老板说,原来我没考虑这些方面的事情,学习了《财务通》之后,现在我要考虑这些问题了。《财务通》就是要帮助老板找到这样的感觉,因为它影响老板未来的决策。

有的老板学习《财务通》,等着学习这个表、那个工具,或者努力记住某句话,其实那都不是最重要的。《财务通》是一种理念,它将改变老板的思维,改变老板做决策的模式。《财务通》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让老板对企业财务的作用有一个概念。

《财务通》讲的是管理,不是财务。什么叫管理,财务就是管理。小企业的管理,以业务为主导;大企业的管理,以财务为主导。很多知名企业的CEO都是财务出身。比如,阿里巴巴的“二号人物”蔡崇信、“三号人物”张勇都是财务管理出身,蔡崇信最早是投资银行出身。万科王石的接班人郁亮,原来是万科的财务总监。这些企业都找了一个财务管理出身的人做CEO。为什么这么做?万科的王石也好,阿里巴巴的马云也好,都是智商很高的人,他们的选择一定有道理。为什么财务出身的人可以操盘整个企业?其实一个优秀的总经理,一定是一个财务专家。要把销售出身或者其他专业出身的人变成财务专家很难,尤其是技术人员或工程师要成为财务专家更难。技术出身的人可能会迷恋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别的领域不以为意。因此,企业把财务专家直接变成总经理,这是比较容易走通的道路,实际上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一半企业的CEO都是出身于财务,不用管为什么,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原因很多。

企业管理的三个公式

第一个公式:优秀的企业=好的团队+好的价值创造+好的商业运营

每一个老板都想做一家优秀的企业,那么,《财务通》在这个公式中属于哪个部分?

可能有的老板会问,上面的这三个方面我们都不好,那企业就一般般?如果某一方面好,那就是挺好的企业?

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价值创造,不一定仅仅指企业的产品,企业的产品只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载体。这个需要老板的深刻理解,企业的产品可能是变化的,比如,一个企业提供的服务是解决人的出行问题,具体可能是出租汽车、销售汽车或提供共享汽车、自行车等,可以做很多产品。这就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不是简单的产品,产品是企业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一个载体。产品是可以变化的,某一个阶段的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但是价值创造的生命周期可能远远超过产品的生命周期。

每个老板不都想做一家优秀的企业吗?什么叫优秀的企业,有人说收入多、利润高、现金多就是优秀的企业,但那是结果。那怎么做好企业呢?有三个要素:好的团队,好的价值创造,好的商业运营。长财咨询考察过很多企业,有些企业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不一定最后做得好,不一定赚钱。好的产品就一定赚钱吗?不一定。

很多企业存在一个困惑:价值创造和商业运营,到底谁对企业的贡献更大?有些企业产品价值创造不是那么好,主要复制其他企业的,别的企业干我也干,没有什么新的,大家都能干,但得益于好的商业运营,最后成功了。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企业的这个产品就是牛,别人都生产不了。

在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初创企业,创始人和他的团队往往就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搞技术的人认为我这个产品好、能赚钱。所以几个人开始合作,有的负责技术,有的负责财务、运营、销售等。这样,我拿51%的股份,你拿49%的股份。做产品的说了,我是最牛的,我应该拿51%的股份,你拿49%的股份。这样,两个创始人就开始产生矛盾了,大家对某一项因素对企业贡献的理解不一样。

好的产品一定要有好的运营相配合,没有好的运营,产品是无法变现的。不能否定好的商业运营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为什么有些技术人员最后和产品运营人员无法合作?就是他们的认知不同。技术人员总是抱有一个观念:没有我的产品你什么都干不了。可以看到,很多网红企业,如某网络直播企业,突然火起来了,火完之后怎么发展?刚开始可能商业运营的作用较大,火起来之后,成了网红企业,主播对企业控制力度就会更强,之后他和原来的商业运营团队闹翻了,自己做也不一定能做好。

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三个要素:好的团队,好的价值创造,好的商业运营。《财务通》讲的是与商业运营相关的内容。

第二个公式:好的商业运营=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管理运营体系

什么叫好的运营?好的运营就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怎样才能赚到钱?答案是,要有好的管理运营体系。企业光有模式不行,还需要实际操作。财务、销售、采购、生产这些都得有管理,没有管理是不行的,企业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成功。

第三个公式:好的管理运营体系=好的规划大系统+好的激励大系统+好的经营大系统

这三个公式最后会产生一个好的企业。很多老板到处上课,上所有与企业管理相关的课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比原来更好一点:比如企业风险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比以前高了,企业的管理团队、老板比以前轻松了,老板不再纠结了,这都是企业变好的迹象。企业变好还是变得不好,各有各的判断。但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具备这些要素:好的团队、好的价值创造、好的商业运营。

《财务通》讲的是与商业运营相关的内容,所以需要把商业运营进行深入阐述,进一步讲是跟管理相关,要实现好的商业运营=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管理运营体系。《财务通》内容不包括商业模式,现在讲商业模式的人太多,错误地把商业模式理解成“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没那么简单。那些别人讲的商业模式,你觉得挺有道理,但是你能用吗?你的企业的商业模式怎么改进?听了一堆的商业模式,企业根本不能用,结果是所有的老板都想搞平台,连做混凝土的都想搞一个平台,一头是建筑企业,另一头是混凝土搅拌站,可能吗?不可能。

所以,商业模式不是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这样感觉挺奇怪的东西。老板们要考虑的是你们的商业模式怎么升级,怎么变化。那些花里胡哨的商业模式是很好,但是和大部分企业没有关系,就像很多企业拍的宣传片一样,长城、黄河、长江……弄了一堆的元素,跟企业一点相关性都没有,很多东西是很好,但是跟大部分企业没有关系。不是好的东西就可以拿过来用,很多东西是用不上的。老板们需要的出发点在于:我的企业就是传统的行业,比如做门窗的、做建筑的,那么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改进?这是老板们需要考虑的,而不是不管自己是什么情况,都一窝蜂去学阿里巴巴。很多企业只是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这样的企业离阿里巴巴越远,寿命才能越长;离阿里巴巴越近,死得越快。最后阿里巴巴把很多企业吃掉了,把很多企业压榨死了。还有一种商业模式,比如百度外卖,其实就是原本只有吃饭的和做饭的,突然出来一个人在中间插一杠子,说吃饭的、做饭的要通过我联系起来。这样的模式不是谁都适合、谁都能用的,大部分行业不一定适合。

那么好的商业运营、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管理运营体系,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财务管理跟企业的整个运营体系相关。为什么很多企业管理混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原因——“理不清,管不住”。管理=管+理,管是理的前提,如果理都理不清,怎么管呢?在理不清、管不住的情况下,很多老板的角色就是从大销售变成救火队长,这是很多老板的亲身经历。好的管理运营体系,标准是什么?它能自我运转,能离得开某个特定的人,能激活企业的员工。

一家企业良好的运作体系,需要精心设计,设计得好,等于给企业发展预先铺好了一条路,那样企业发展当然会比“摸着石头过河”要快很多,也能对未来的风险有应对的准备。企业掌舵人也就是企业老板的立场高低,决定了他能够看到企业发展前景的远近,通俗的说法是“站得高,望得远”,在企业管理上同样适用。例如,如果一个老板很好学,到处学习财务课程,但是他对财务课程的期望就是“老师,教我怎么偷点税”。老板的水平这么低,企业的发展也就岌岌可危了。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企业老板不能用一个问题占据全部大脑,以为少缴税就等于懂财务,那样企业不可能有什么发展。

企业的长远规划包括很多方面,如下文说的股权架构,就是会影响企业未来10~20年发展路径的规划。股权架构规划就是设计企业的整个股权架构。有些企业的股权架构就决定企业走不远。很多老板天天把“百年老店”“基业长青”挂在嘴上,但是没有想过如何真正把百年老店、基业长青落实到行动上。怎么做,没有想过,更没有做过,十年后的事情太远,还是想着赚点快钱,捞一把是一把。指导思想不一样,动作就会不一样,只想赚点快钱的做法,跟真的要把企业做好并传承下去的做法,二者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企业老板的立场不一样,决定他看问题的眼光不一样,进一步决定他做事情的方式不一样。长财咨询接触过很多这样的老板,今天老板和老板娘作为股东成立一家企业,过两天,老板娘又和儿子作为股东成立一家企业,又过两天,老板和儿子成立一家企业……股权结构很乱。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基业长青、传承百年?就是一代都不知道怎么传,传到第三代一定得分家,就算企业业务经营得再好,家族股权之争也会导致企业失败。很多老板根本没想过这个情况,他没有想过到了第三代,这个家族就得变成多少人,家族中跟这些企业有关系的人可能有几十个,这几十个人怎么持有这些企业的股份?假如有30多个人,每人持有3%的股权,他们在企业治理上就会打起来了。因此,股权设计不好,别说基业长青、百年老店,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就会出现问题。

重新回到上面的公式,好的规划大系统+好的激励大系统+好的经营大系统。现在说什么叫激励大系统。激励大系统和经营大系统很简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作用。企业要做好,取决于与员工相关的两个要素,一是员工愿意做;二是员工会做。员工态度积极,非常愿意做,也不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还要会做。企业如何做到让员工愿意做?很多企业老板有疑问,为什么员工干工作就是干不明白啊?员工干不明白有两个原因,一是员工根本就没想干,不愿意干;二是员工想干,但是不会干,干不好。激励大系统解决的是企业的员工愿不愿意干的问题,经营大系统解决的是企业的团队怎样正确干的问题。

管理的逻辑

很多老板有这样的想法,我从来没学过管理,甚至都没怎么上过学,我的企业做到今天不能说有多好,但是也还算可以。那我怎么做到的?我是个天才,不经过学习也能把企业管理得挺好的,有这样的可能么?确实有,原因可以从管理的逻辑里找。

管理的第一个维度,是管理的科学和管理的哲学

划分企业管理体系的第一个维度是管理的科学和管理的哲学。《财务通》讲的是管理的科学,不是管理的哲学。所谓的管理的哲学,每一家优秀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比如,有的老板说,我们童叟无欺,要做良心产品,这是企业老板的哲学。中国有句古语“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那“德”其实就是和企业老板的处世哲学有关系的。举一个例子,对待事情的时候,老板用怎样的深层驱动力去处理这件事情?其实这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哲学,另一个是科学。学习《论语》《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就是在学习管理的哲学,这些有实际的作用,每个老板都应该有自己的做人哲学。哲学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老板能自圆其说、让别人认可,并获得自己的团队认可,那就是好的团队哲学。但是,管理的哲学有其局限性。

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管理的哲学和管理的科学之间的区别,比如,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企业设计很多指标,不同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权重定好以后打分,打分之后,考核得分高的员工奖金多,这就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那么管理的科学就一定是最好的吗?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企业就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管理效果吗?不一定。管理的科学是目前所有管理手段中最“不坏”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有的时候也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绩效评估也好、业绩考核也好,原理、操作方式都是可以从课堂、书本里学到的,有很多教授一生都研究这样的管理的科学。但是用这种方法考核企业的每一个岗位,未必就能得到老板们想要的结果。有的企业老板问长财咨询的咨询师:“老师,前台怎么考核?”咨询师问,你的前台拿多少工资?老板说,2000元。咨询师只能告诉他,2000元工资的前台还考核什么啊,再“烤”就糊了。考核本身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就是考核这个管理行为本身,是要花时间、金钱去做记录、评价。前台的工资2000元,很可能考核前台所付出的成本都超过2000元,这样的考核就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现在整个社会观念在改变,企业老板们也得随之改变。有些老板很会“来事”,拍拍员工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个岗位不需要考核,因为我们相信你,不考核你做得比考核还要好。”这小伙子一听,哎呀!老板说不用考核我做得更好。这样老板就真的激发了他的潜能,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最后的结果真的比考核还好。这样的老板使用的就是管理的哲学。

管理的哲学,跟人性相关。有人说既然这招好使,那咱们别弄什么考核了,拍肩膀不就可以了吗?这样就坏事了,如果员工达到5000人,怎么拍肩膀?拍不了肩膀,因为每个人能影响的人数最多7个,也就是说你只能影响身边的7个人。这7个人在你眼皮底下,你不一定考核他,但好与不好,你的评价是很准确的。

如果是7个员工,企业的年终奖金,老板拍脑袋就给他们几个发了。这种方式有可能比科学的方法来得还准确,还有效果。因为就那几个人,老板可以拍脑袋。到年底可以发红包,这个人多少,那个人多少。那么,具体这个“多少”怎么来的?不知道,反正我就觉得你应该拿这么多,没有标准。即便没有标准,有可能最后结果比有标准算出来的都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力资源部门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算了半年,老板一看觉得结果不行,最后还得老板自己凭感觉调整,老板调整的一定是他熟悉的那几个人,对于不熟悉的人,老板根本不知道他拿得多了还是少了,只有在老板身边的人,老板才了解。老板没调整就没问题了吗?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那么,到底哪个方法好?如何操作?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有其独特的经营哲学。这种经营哲学一定是创始人、老板的性格决定的,是老板的格局、眼界、价值观决定的。什么叫作管理的哲学?跟价值观、格局、文化有关系的叫作管理的哲学。

但这种方式是不是能替代管理的科学?答案是明确的,不是必然可以。企业只有5个人,可以;企业有5000人,不可以。所以,总结一个规律,管理的哲学决定管理的高度,管理的科学决定管理的宽度。一家企业,老板要想做大,复制成功经验,要使用管理的科学。虽然它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但可以复制,而哲学不能复制。不要说5000人,就算企业只有500人,老板就弄不清楚谁是谁了,老板的能量就传达不下去了。所以,《财务通》讲的就是管理的科学。

很多企业老板对哲学很有研究,但是需要学习管理的科学。长财咨询专业研究管理的科学,在企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能够帮客户提升管理效率。中国的企业缺少的是管理的哲学还是管理的科学?在中国的环境下,企业老板学习的大部分和管理相关的内容,都属于管理的哲学的范畴,比如,国学与企业管理。其实哲学与企业管理不具有直接的关系,是哲学影响老板的格局,老板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哲学,关系是间接的。还有很多企业老板学道、学佛,等等,这样的学习,是跟企业老板自己相关的,不一定是和企业相关的,和企业管理也是间接相关的。如果学道可以做好企业的话,那岂不是应该把企业都交给道士管理?

美国人不懂中国的哲学,不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但是他们的很多企业做得挺好的。老板从早到晚捧着《三十六计》就能把企业干好,这才是很奇怪的事情。中国并不缺少管理的哲学,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耳濡目染就足够了。简单地说,中国企业缺少的是管理的科学,而不是管理的哲学。

老板们怎么看现在经常被提到的数字化管理、目标化管理?企业老板怎么给自己的企业定目标、做预算?业务流程怎么定?这些都属于科学的范畴。很多企业为什么管不住?因为没有流程或者流程不清晰。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划分的第二个纬度,是将其分为三个大系统,第一,规划大系统,是全方位的系统;第二,激励大系统;第三,经营大系统。规划大系统要解决企业顶层设计以及战略规划等问题,如企业人才规划属于规划大系统。

管理的第二个维度,是将其分为三个大系统,第一,规划大系统;第二,激励大系统;第三,经营大系统

激励大系统解决员工愿不愿意干的问题。企业的员工都想把企业干好吗?企业的员工都希望企业越发展越好吗?企业的员工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吗?不一定。激励大系统包括股权激励、绩效考核、利润分享、平台创业等。当然,各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绩效考核包括KPI、360度评分、平衡计分卡等。内容很多,老板们头都晕了:“那我们企业选哪个啊?”这就是企业老板们要考虑的,选错了还不如不选。现在股权激励很火、很流行,老板们听完课之后很激动、很心动,于是就立即行动,动不动就分股权。难道把股权分完企业就被激活了?老板们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很多老板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特别愿意学习、使用激励大系统的内容,认为企业干不好,原因就是企业的人不愿意干。老板们要想一想,企业干不好,有可能存在其他原因。比如,员工们都愿意干,就是不会干,有没有这种可能?一件事情有两个方面。老板只想着做股权激励,但是,如果企业做不好的原因是员工不会干,是市场的问题,是各种流程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算老板把股权都分给员工了,企业就能干好吗?照样干不好。更何况很多老板在企业效益好的时候、赚钱的时候没有分股权,闷头往自己兜里揣钱,眼看企业不行了、赔钱了,才把股权分给大家。用这种方法激活企业根本没用,就算把80%股权都分给员工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最近又刮起一阵风,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果去做阿米巴一定是失败的。因为企业老板们都不知道最根本的东西,企业一共就3000万元收入,做什么阿米巴?阿米巴不是给年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企业准备的,而主要是用来解决大企业病的。阿米巴不是稻盛和夫的发明,很久之前就有了,在会计专业领域被叫作利润中心。一家企业的管理基础很差,财务数据都算不清楚,怎么能做阿米巴?最后弄出来一帮算小账的,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搞阿米巴的结果一定不是老板想要的,不做还好,做完更乱。企业老板们需要知道,阿米巴这种模式,70%的工作是财务。如果企业的文化不统一,老板不是强势的人,非要去搞阿米巴,结果就是企业分裂,迫使高管出去单干。所以,很多管理模式、方法,不是方法本身不对,而是将其应用在某一家特定的企业不一定对,选对了才能成功。

上面说的是激励大系统,这个激励大系统就解决一个问题,即愿不愿意干的问题。当然,激励跟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人才战略相关,激励大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权、责、利的问题。

那么,什么叫作经营大系统?经营大系统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经营大系统包括采购、销售、生产、财务等,都属于经营大系统。具体还可以细分为经营业务系统和经营信息系统。经营业务系统就是买、卖、生产;经营信息系统就是信息收集、传递、加工、报告、使用。财务系统是企业经营信息系统的核心。做企业跟带兵打仗一样,带一个班的时候,不用什么信息系统,也不用电台;带一个团的时候,指挥者必须有电台,必须有信息,要知道己方往哪儿打,敌方都在干什么,在什么位置。负责信息传递的就是经营信息系统。

财务系统是经营信息系统的核心,不是基础。当然,除了财务系统,经营信息系统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企业今年培养了两个销售总监。这两个销售总监算不算企业的经营信息啊?算。企业今天开发了500个新客户,算不算经营信息?算。但是企业开发的500个新客户,在企业的财务系统里很难体现。企业销售部门一般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得到信息,企业开发了500个新客户属于经营信息,来自业务部门,而企业销售额、利润等大部分经营信息来自财务系统。

现在,我们对企业管理架构体系做一个总结,经营大系统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量、本、利”的问题。激励大系统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权、责、利”的问题。什么是“量、本、利”?“量”就是企业卖产品的规模、销售的数量,“本”就是企业的成本情况,“利”就是企业的利润情况。“量、本、利”和“权、责、利”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量、本、利”的“利”,才可能有“权、责、利”的“利”。“权、责、利”的“利”就是对企业产生利润的分配,利润不够分,再好的分配方案员工也不会满意,企业只有实现“量、本、利”的“利”增加,才能有更多的“利”去完成“权、责、利”的“利”。

企业所有机制就概括为这两个机制,一个是激励机制,另一个是经营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让员工把“权、责、利”弄明白,经营机制就是让企业赚到钱。

管理的第三个维度,是按职能划分企业的管理运营体系:第一,战略管理系统;第二,产品系统;第三,供应链系统;第四,营销系统;第五,激励系统;第六,财务系统;第七,品牌系统(文化系统)

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划分的第三个维度,是按职能划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真正建设整个管理运营体系的时候,还是要从职能的维度去考虑。整个管理运营体系分为:第一,战略管理系统;第二,产品系统;第三,供应链系统;第四,营销系统;第五,激励系统;第六,财务系统;第七,品牌系统(文化系统)。

企业管理体系的打造落地,需要按照职能划分,没有人在所有领域都很专业,需要分工。企业先建立小型的管理运营体系,等所有体系都健全了,再逐渐发展强壮,把这七个体系都建立好后,企业的管理运营体系健全了、完善了,企业就具备了“飞”的基础,就可以开始“飞”了。

财务系统与《财务通》的关系

财务系统具有三大职能:做好账、缴好税、管好钱。财务系统由五个系统构成:第一,财务战略支撑系统;第二,税系统;第三,账系统;第四,钱系统;第五,管控系统。财务战略支撑系统再细分包括:第一,财务职能规划;第二,财务组织架构设计;第三,财务岗位设定及岗位职责设定;第四,企业管理架构及股权架构设计。

作为企业老板,需要了解的内容有企业管理运营架构,以及管理架构、股权架构设计。至于税系统,讲的是税务管理系统,老板们不用学太多,需要专业人员去操作。

《财务通》的内容与财务系统相关,但讲的不是财务系统本身,而是讲作为企业老板,应该利用这个财务系统得到什么,从而让企业变得更好。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财务系统是有关系的,经营管理需要的报表来自财务系统。《财务通》不是治百病的神医,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比如,如果企业激励系统有问题,就去解决激励系统的问题。但对于老板来说,和财务相关的事有必要学习,因为财务是很重要的。

现在做一个回顾,《财务通》讲的是管理,讲的是管理的科学,包括与经营信息相关的内容、与商业运营相关的内容、与财务相关的内容。一个优秀的企业、好的企业,体现为好的团队、好的价值创造、好的商业运营、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管理运营体系、好的规划大系统、好的激励大系统、好的经营大系统。《财务通》是一颗螺丝钉,在企业这个大型机器的运转中为了最好的结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