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所有制改革的一般性理论分析

从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理论出发,所有制改革的本质是产权改革,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效率公平有机统一是所有制改革必须秉循的目标和原则。

(一)所有制改革的基础理论框架

所有制改革是产权改革的宏观映射,二者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权衡的变革过程。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产权重新分配与组合和构建激励机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最优化和要素产出最大化,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与此同时,通过产权合理安排和减少市场垄断行为,实现要素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商品市场的公平交易,从而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由此,所有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实现社会总福利(包括财富的积累和公平分配)最大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从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来看,可以用两条线索来描述:一是通过产权重新分配与组合以及构建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机制,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效率,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积累与增长;二是通过合理安排产权和减少市场垄断,优化要素报酬分配、推进不同市场主体竞争公正,从而使社会财富差距不再扩大或逐步缩小,有效达成社会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社会财富分配合理。最终,在实现社会总福利(包括财富的积累和公平分配)最大化的条件下,在以上两条线索中实现有效权衡(Trade-off),最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不同方式所有制改革的结果

任何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度调整,增加社会总福利。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在权衡效率与公平的条件下,实现社会总福利(包括财富的积累和公平分配)最大化。从结果来说,我们可以把所有制改革分为非合意所有制改革和合意所有制改革,前者的结果为社会总福利的减少或不变,后者的结果是社会总福利的增加。

表1 所有制改革目标及其路径的理论表述

1.非合意所有制改革:社会总福利减少或不变

非合意所有制改革的结果是社会总福利减少或不变,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所有制改革没有权衡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导致改革对社会总福利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其生产力的提升以大量牺牲公平为代价或公平程度提高以大幅牺牲效率为代价,抑或是既没有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也没有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竞争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成效的改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社会总福利不变的非合意所有制改革。如图1所示,XY代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其中X代表效率,Y代表公平;一般来说,公平和效率之间有着非彼即此的矛盾关系。U代表社会等福利曲线,代表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及财富的分配(公平)带给社会的总效用,社会等福利曲线离原点越远表示社会福利越高。F代表所有制的基本情况,其变动代表所有制改革的轨迹。XY曲线和U曲线的焦点E为均衡点,其对应着效率与公平的组合以及社会总福利的数量。当所有制改革是倾向于提升效率的改革,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平,但效率的提升能基本弥补公平损失,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2Y2,均衡点变为E2,社会总福利水平与所有制调整前没有发生改变。同理,当所有制改革是倾向于提升公平的改革,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效率,但公平的提升能基本弥补效率损失,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1Y1,均衡点变为E1,社会总福利水平与所有制调整前也没有发生改变。

图1 不增加社会总福利的非合意所有制改革模型

第二,减少社会总福利的非合意所有制改革。运用以上的基础模型,如图2所示,当所有制改革是倾向于提升效率的改革,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平,但公平的损失明显超过效率的提升,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3Y3,其与社会等福利曲线U1相交于均衡点E3,社会总福利水平相对所有制调整前呈现出明显损失。同理,当所有制改革是倾向于提高公平程度的改革,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效率,但效率的损失明显超过公平程度的提高,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2Y2,其与社会等福利曲线U1相交于均衡点E2,社会总福利水平相对所有制调整前呈现出明显损失。此外,还有一种极端的所有制改革,其既不倾向于提高公平程度又不倾向于提升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损害了效率和公平,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1Y1,其与社会等福利曲线U1相交于均衡点E1,社会总福利水平相对所有制调整前也呈现出明显损失;但这种极端的情况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较为少见。

图2 减少社会总福利的非合意所有制改革模型

2.合意所有制改革:社会总福利增加

合意所有制改革的结果是社会总福利增加,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所有制改革权衡好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合理安排产权和要素优化配置,构建激励机制,不断减少制度扭曲和市场垄断,使得经济结构和发展机制优化、市场主体竞争公平、要素报酬合理均等,同时实现了生产率的提升以及社会财富差距不再扩大或逐步缩小,是具有成效的改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解释。

第一,提升效率、损失公平的合意所有制改革。如图3所示,当所有制改革是倾向于提升效率的改革,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平,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3Y3,其与社会等福利曲线U1相交于均衡点E3,效率的提升明显大于公平的损失(X0X3明显大于Y0Y3),社会总福利水平相对所有制调整前呈现出明显增加。

图3 增加社会总福利的合意所有制改革模型

第二,提升公平程度、损失效率的合意所有制改革。当所有制改革是倾向于提升公平程度的改革,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效率,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2Y2,其与社会等福利曲线U1相交于均衡点E2,效率的提升明显大于公平的损失(Y0Y2明显大于X0X2),社会总福利水平相对所有制调整前呈现出明显增加。

第三,同时提升效率和公平程度的合意所有制改革。当所有制改革既不倾向于提升效率,也不倾向于提升公平程度,而是同时提升效率和公平程度,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从XY位移至X1Y1,其与社会等福利曲线U1相交于均衡点E1,效率和公平程度均出现了大幅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相对所有制调整前呈现出大幅增长。

(三)我国改革目标与所有制改革理论的联系

1992年,邓小平针对姓“资”和姓“社”的争论,提出了所有制改革“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后,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指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必须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至此,“三个有利于”正式成为我国所有制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客观标准。

表2 “三个有利于”和所有制改革理论框架之间的联系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从“三个有利于”的表述出发,其与所有制改革理论框架的关系如下。首先,“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就是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构建激励机制,实现经济结构和发展机制的优化,从而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整体经济的效率。其次,“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要通过按照公正的原则合理安排产权和减少市场垄断,实现市场主体竞争公正和要素报酬公平,从而不断提升社会公平程度,减少因体制原因而带来的市场竞争不公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此外,“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就是要通过以上两条途径,不断提高生产率和缩小社会财富差距,在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