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气候传播研究综述

一 气候传播的定义

无论是否承认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引发的严重影响,即使仅从预防原则出发,气候变化毋庸置疑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Schneider, 2011:53-62)。

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气候变化经历了从单纯的环境议题拓展到涉及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等领域的综合议题,经历了走出纯粹的实验室,进入全世界视野并进而引发全球范围内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的过程。这种渐变的发生,与气候变化议题本身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增强有直接关系,而气候传播(Climate Change Communicaiton)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2000年开始,关于气候传播的研讨会及专门研究开始增多。在加拿大政府气候变化行动基金的支持下,2000年6月22~24日,加拿大环境署委托加拿大沃特卢大学举行“气候传播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四个大洲的政府、大学、非政府组织、独立的咨询公司、本土社区及媒体的250名代表参与会议。与会代表认为,气候变化议题本身的复杂性给气候传播带来一定难度,气候变化本身比较深奥,不能直接被受众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当时尚未明确;需观察气候模型的稳定性等,这些在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气候传播的难度增加。研讨会还提出了对气候传播目标的三个期待,即提升意识,加深理解,激发行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六章中强调了气候传播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采取即时行动来传播和教育当地社区,提升公众对可以预见的风险的意识。基于社区的气候传播和教育是终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升意识、构建伙伴关系、影响行为改变及促进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鉴于气候传播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学界对气候传播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更多偏应用研究。欧盟空间计划在其2007年的气候传播战略中提到,气候传播“旨在使更多公众了解气候变化,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危机的意识,提高公众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责任心并提供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的最佳实践建议及案例(European Spatial Planning, 2007)”。瑞典学者Victoria Wibeck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气候传播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公众参与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Victoria Wibeck 2014),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学者郑保卫在《气候变化理论与实践》中提出,所谓气候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简言之,气候传播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郑保卫、王彬彬、李玉洁,2011:2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八年来的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气候传播是利益相关方在全球气候治理的不同层次开展的信息传递,传播的目的是推动更有效的治理。气候传播是气候治理的策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