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古代的琼中地区(1840年前)
第一章 史前时期的琼中地区
史前时期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人类诞生到出现阶级社会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致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历史阶段。到目前为止,海南已发现的史前遗址和遗物点等有200余处,这成为探索海南古代社会政治形态、经济状况及文化面貌,尤其是揭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人类起源和历史文化演进的实物资料。
山岩自然洞穴是远古人类居住生活的最初阶段,我国洞穴遗址的年代主要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海南岛已发现并经过考古发掘的有人类活动的洞穴遗址仅有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经考证得知,大约一万年前,海南岛已有人类居住。那时人类生产力低下,仅利用所处的环境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
之后,海南史前古人类聚落遗址类型逐渐演变为环岛沿海四周的贝丘遗址,再演变为遍布海南岛各地的众多山坡(台地)遗址。贝丘遗址和山坡(台地)遗址的年代处于新石器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期,其下限距今5000~2000年不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是其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南的发展滞后,因而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约产生在6000年前。东方市新街镇北黎河入海口2.5千米处的新街贝丘遗址是目前海南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达16000平方米。而海南的山坡(台地)遗址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昌化江、南渡江、陵水河、万泉河等海南岛的主要河流及支流两岸,大多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遗址。考古调查表明,目前昌化江流域是海南岛史前遗址发现较多的区域,而横贯海南岛中西部的海南岛第二大河流昌化江,就发源于五指山西北的琼中县空禾岭。史前时期琼中地区的山坡(台地)遗址就有崩岭遗址、南茂遗址、荒堂坡遗址,以及什扭石器出土地、什况石器出土地、新市石器出土地等。可见,在新石器时代,琼中地区已经开始有人类繁衍生息。此时,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逐渐离开海滨,靠近江河边,并向山坡(台地)迁移,既近水源,又可居高避河水泛滥之灾,以便从事农耕生产,食物来源不再以海生贝类为主。人们也不再仅仅使用打制石器,而是较普遍使用磨光的石斧、石铲、石犁、石锛和石磨盘等,且出现了大型化的用于砍伐树枝和开垦荒地的石制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流行长身和有肩形制,有的石锛有肩有段。琼中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有石锛、石凿、砺石等。从海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镞、石矛、石戈等磨制精良、锋刃锐利的狩猎工具,以及以捕捞淡水生物为主的石网坠、陶网坠和骨梭等器具看,此时期仍保有渔猎活动。海南史前遗址中的陶片则大多具有较原始的特征,烧成温度普遍较低。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流行圜底器、圈足器,多见罐、釜等器物。海南高温多雨,因此先住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除了石头、陶器等用具外,其余的各种遗物都难于保存。
“海南岛与大陆两广地区的史前遗址基本上同属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其文化性质也应属于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范畴。由此可见,早在史前时期,我国古代的先住居民就已跨越了琼州海峡,在海南岛创造了同一类型的史前文化,文化的久远和一致性充分证明了海南与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岭南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和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只是海南的史前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在时间序列上也较大陆两广地区要晚。但海南遗址中经常出土的肩石斧,在马来半岛的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等地也有发现。因此,因地理位置独特,海南岛史前文化中也包含相邻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因素。
总之,受自身条件所限,海南早期的农业发展迟缓,采集渔猎经济往往延续较长的历史时期,而原始社会的解体则比大陆更为迟缓,海南在先秦时期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属于史前时期,琼中地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