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以吉林发展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重点领域谋划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需在产业支撑、城乡宜居、基础设施三大领域进行重点谋划,按照产业聚人、宜居留人、设施保障的思路,打造沿边开发开放的新体系。

一 产业支撑领域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林则林”为策略,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深度挖掘沿边地区特色农业资源潜力,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长白山特征、沿边开放特点”的集约化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道路。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载体,突出发展有机、绿色、高效种植农业,优化绿色农业的产业布局,建设绿色农产品产业群。利用沿边地区山区的板栗、山梨、山李子、山杏、山葡萄、山核桃等资源,大力发展果材兼用林和苗木花卉产业。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资源,进行林下药材种植,发展林下参、细辛、龙胆草、天麻、防风等名贵药材。利用山葡萄、五味子、蓝莓、山楂、山荆子、山梨、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等资源,发展长白山特色野果的果汁饮料产业。利用野菜、野果、菌类等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山野菜、食用菌系列产品,建立山野菜种苗、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快畜牧开发,推进黄牛、森林猪、森林鸡养殖加工;积极引进蜂蜜、王浆双高产的新蜂种,使蜂群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沿边地区山区养蜂产业带。利用长白山林蛙资源,建设种蛙繁育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开发林蛙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系列功能产品。利用柞树资源,发展蚕业生产,建设北方柞蚕种源生产基地。深入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在现有种养殖基地基础上谋划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研发、繁育与推广,提高良种供给能力。做好区域分工,推进新品种和技术的培育,加快品种的技术成熟度。挖掘种植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重点建设公共技术服务网络平台,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推广现代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提高种植的综合效益。加强农业生物灾害预警监测网络系统建设,降低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沿边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机制,促进特色生产要素向有机、绿色、安全农业集聚,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坚持和完善耕地保护的前提下,赋予沿边地区山区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鼓励支持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壮大特色农产品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综合体、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发展开放、绿色、新型工业。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特色优势资源深加工,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全产业链,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外向型产业发展。做大做优特色资源产业。在医药制造业方面,依托优良中药材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以名贵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医药制造业,构建包括药材种植、初加工、深加工以及医药研发、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条。加强医药商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建成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国长白山北药生产研发基地。在人参产业方面,依托长白山区人参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推进人参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发展。规范人参栽培,加大人参科技研发,提高人参精深加工能力,挖掘市场潜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将人参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推进人参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林地种参、林下参、非林地种参等人参种植新模式,促进人参种植规范化、集约化、优质化;推进人参全产业链开发,拓宽人参开发应用领域,加大人参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高精尖产品和生物制品等开发力度,逐步建立起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结构体系及研发激励体系;推进人参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人参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人参产业园区和精深加工基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各方面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基地+品牌生产企业+品牌产品专卖+全程质量可追溯”主导模式,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竞争力。在矿泉水产业方面,依托长白山矿泉水资源,以要素整合和打造品牌为重点,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科学开发、合理开采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加强水源地的保护,集约节约利用矿泉水资源。有序推广长白山地理标识,将长白山矿泉水打造成国际著名品牌。加强对生产高端矿泉水的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高端水产品开发,提升长白山矿泉水品质。培育白山、延边、通化三大矿泉水产业集群,发展设计、包装等相关配套产业,带动长白山矿泉水原产地的协调发展。在绿色生态食品工业方面,以开发葡萄、山野菜、食用菌、林蛙、优质大米等特色有机绿色食品资源为重点,开发具有长白山区资源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有机绿色生态食品,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物质与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打造沿边地区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葡萄、人参、林蛙、山野菜等特色资源的种养殖基地建设和地理标识认证,为沿边地区有机绿色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夯实资源基础。

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发挥沿边地区有色金属、硅藻土、伊利石、玄武岩等矿产资源品种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建筑装修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镁合金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研发汽车、轨道客车、航空航天专用镁合金产品及稀土镁合金产品。推进硅藻土涂料、硅藻土缓释农药、化肥填料、硅藻土壁纸系列产品以及高纯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硅等领域研发攻关。依托丰富的伊利石资源,加大可降解农用地膜、缓释肥等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力度,打造国内知名的伊利石新材料产业园。清洁能源产业。根据资源开发潜力和发展基础,加大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煤层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积极促进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生物基产品替代石油基产品、非粮生物质替代粮食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热和对分散式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的替代;稳步发展秸秆热电联产和垃圾发电项目;以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有序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在大型公用建筑、工商企业、观光农业、居民住宅等领域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强与中石化等企业战略合作,推动长白山周边地区地热能源勘探开发建设,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探索推广地热能高效利用技术,开展地热能集中供暖示范项目建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木材加工制造业。利用境外林木资源,实现林木加工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沿边地区林木加工企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木材加工业,开展林木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加快研制开发高档优质家具、高档装饰装修材料和其他资源节约型产品。重点发展地板、门、窗、家具加工制造业,注重木制品高端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废物综合利用型的再生木(木塑)制品门,环保节能型欧式木窗,提高终端产品的比重。加快国际家具建材城建设,形成生产、销售、配送、质保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全省联动发展的建材服务基地。装备制造业。加快装备制造业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转型升级,积极开发研制木材加工成套设备、无人机及遥感监测设备、空心承重砌块成套设备等,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冶金建材产业。逐步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无后备资源的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鼓励钢铁、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成套设备境外输出和国外建厂。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科技攻关,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矿产冶金产业潜能。积极推动白山市浑江中心城区、临江等老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加强非黏土烧结新型墙体材料开发项目,打造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抓好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物流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物流产业链延伸和物流服务功能创新。加快物流园区(中心)和节点建设,依托沿边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品,围绕钢铁、医药、矿泉水、林木产品、人参、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大宗商品物流,重点推进珲春国际物流园区、和龙物流科技园、图们国际物流中心等大型区域性物流园区(中心)建设。依托朝鲜罗津港、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鼓励对外海运航线开辟建设,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内贸外运。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广企业零库存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关系民生的农产品、药品、快速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示范试点。倡导发展绿色物流,鼓励物流企业选用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物流设施,引导企业建立逆向物流体系,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依托吉林省物流行业联盟网,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与物流相关的政务信息系统的协调与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全力构建以促进沿边地区绿色转型为核心、以国际物流为特色、以多业联动为重点的精益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积极引导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重点开展对俄、日、韩、朝电子商务,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进出口规模。开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体系,鼓励沿边地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设立村镇银行,稳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积极吸引银行等各类域外金融机构在沿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扩大融资规模,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沿边地区的授信额度。加强资本市场融资,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促进金融开放合作,引导和鼓励域内金融机构开展境外业务,推动珲春开展卢布流通试点,推进对俄、朝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快金融业态创新,积极推进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将收益保证贷款运营模式逐步向林权、水面等领域延伸,积极推动发展手机金融和网络金融业务,主动与各类保险机构全面合作,跟进国家推进巨灾保险、信贷保险等新险种,推进大宗粮食品种应保尽保,加快推进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设立新型金融机构,推动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型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探索开展农村土地银行业务,积极支持设立林业银行和人参特色银行。节能环保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壮大一批专业化节能公司,引导技术研发、投融资等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完善废旧商品回收网络,提高回收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建设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体系。加快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理、认证评估、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探索排污权交易,培育交易市场,研究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推进零售行业转型升级。支持重点零售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或跨区域经营,提升零售企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培育壮大骨干批发市场。加快商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步伐,改善市场硬件设施条件,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推动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向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积极扩大连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发展特许经营,提高中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连锁经营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鼓励具有吉林特色的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推进餐饮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依托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和三千禾、欧亚e购、购够乐商城、好汇购等网络平台,开展B2B、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商贸服务中心,大力发展高端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房地产业。加快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将林业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叠加整合,联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形成新的居住社区,产生规模效应。坚持市场化方向,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房地产,打造特色生态新城,以长白山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打造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文化地产。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转变传统住宅建设模式,推进住宅产业向建设工期短、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综合性能好的方向发展,开展住宅产业化试点示范。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服务体系,为家庭、社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城乡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加快发展咨询、科技、信息、广告、租赁等中介服务业,提高会计、法律、房地产、旅游、资产评估、公证等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中介服务市场体系,实现行业规范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引入先进地区养老服务业的新业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推广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省至村(社区)五级联网。加强城镇公办养老机构和农村养老服务大院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引导家政清洁、物流等服务业向养老服务领域延伸,积极发展老年电子商务,推动长白山休闲旅游、延边民族风情、珲春宜居小镇等极具特色的老年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凡是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养老服务,尽可能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文化产业。以长白山文化为灵魂,整合优势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介中药文化、人参文化、葡萄酒文化、松花石文化、朝鲜族和满族民俗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以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打造世界级高句丽文化产业基地;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民俗文化为载体,打造特色民俗风情文化基地;以江源松花石之乡为载体,打造国家级松花石文化产业基地。

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突出“生态山水、多彩文化、激情冰雪、风情边境”旅游主题,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创响特色旅游品牌,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沿边经济的支柱产业。构建以长白山为核心的大旅游格局。以长白山旅游为龙头,联合沿边地区重点景区,整合沿边地区旅游资源,构建“环山、沿江、跨国”的旅游格局,把沿边地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构建环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依托长白山国际知名品牌,整合环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和名胜景区,开发多种形态的旅游产品,建设陆空立体旅游廊道和环线城镇带,构建以长白山为引领,贯通东中西、横跨东北亚的名山走廊,促进大长白山旅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将长白山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国际著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的高品质边境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的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培育沿江旅游风光带。整合沿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生态城乡、生态山水为主要内容,建设以山水相映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为轴带的集观光游、度假游、边境游、出海游于一体的风光带。推进跨境旅游区建设。发挥吉林省在东北亚旅游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加强跨国旅游区域合作,整合边境旅游资源,创新跨境旅游发展模式,以边境游和跨国游带动景观游和民俗风情游,实现共赢发展。

推进旅游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强化“大旅游”观念,注重特色发展、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旅游、产业、文化、创意相融合,推动旅游产业由低端建设向高端建设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推动区域旅游整合发展。发挥沿边和东部地区旅游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全盘谋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推动地区间旅游务实合作,充分利用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推进资源整合、市场整合、力量整合、功能整合、链条整合,统一发力,联动发展,把分散的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打造统一品牌。促进旅游与工农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大农业融合,结合农业、林业、水利,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点的旅游小镇、旅游村,建设农业观光体验基地、乡村休闲养生基地等,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与工业融合,推动森工、食品加工企业形成工业旅游产品,大力培育以长白山人参、鹿茸、雪蛤“吉林三宝”为龙头的旅游商品系列;依托松花石、长白石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艺术名品;利用朝鲜族、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渊源,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以长白山景区为载体的标志性旅游纪念品;积极发展滑雪、登山、漂流、自驾游、野营探险等户外装备用品制造业。促进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把弘扬沿边地区民族优秀文化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环节,打造旅游业新亮点。开发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推进长白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艺等活动,在重点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文化街区,增强景区文化内涵。

推动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沿边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打造具有浓郁东北及长白山文化特点、代表国际旅游文化品质的旅游精品。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开展生态观光、运动、探险、科普、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展森林探险、观光、科考、休闲、度假等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森林豪华列车游、狩猎游、体验游等产品。开发户外探险科考旅游产品,开展地质地貌科普、自行车绿道旅游、登山和远足旅游等。加大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水上观光、餐饮和娱乐演出,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冰雪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冰雪观光、冰雪文化体验、冰雪主题娱乐、冰雪体育运动、冰雪度假等旅游产品。以长白山冰雪风光为代表的冰雪旅游加强开发滑雪健身、冰上运动等冰雪运动产品和温泉养生产品。大力推动体育运动公园、国家拓展训练基地及度假别墅等配套度假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滑雪、体育运动休闲和主题度假相结合的冰雪度假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产品。立足吉林沿边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大力开发文化民俗观光旅游产品。加快以高句丽文化、渤海国文化、祭祀文化、满族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提升高句丽文化遗产世界级旅游品牌,建设集历史遗迹、森林生态、边境观光于一身的旅游胜地。开发民族民俗观光、民族生活体验、民族美食等产品,重点开发朝鲜、萨满以及关东民俗文化游,发展具有原汁原味民族风情的民族自然村旅游。结合节庆产品开发“关东文化节”“朝鲜族岁首节”等节庆产品。边境旅游产品。开发建设鸭绿江、图们江两大界江旅游风光带,打造图们江区域跨境旅游合作圈。扩大境外旅游市场空间,开拓面向俄、日、朝的风情边境、一游三国、环日本海游轮之旅、神秘朝鲜等跨境旅游线路。发展跨境生态观光、跨境文化体验等跨国风情体验产品,开通中俄跨境自驾游项目。推进大防川国际旅游先行试验区、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区建设,突出“一眼望三国,鸡鸣闻三疆”景区特色,创新开辟赴朝鲜、俄罗斯生态观光与文化体验旅游。红色旅游产品。依托沿边地区类型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以“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和白山、通化两个红色旅游目的地,推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培育旅游商品市场、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旅游配套便捷化、服务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让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围绕特色景区,打造集休闲、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康体、信息、金融、医疗等服务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度假区。大力推进景区间方便快捷、通达顺畅的交通通道建设,建成一批功能配套、标准化的旅游综合服务区,适度发展高档次、高星级旅游饭店,鼓励在旅游热点地区开发建设“家庭旅馆”“森林人家”“青年旅馆”“农家乐”等适合大众旅游者消费的住宿设施。旅游设施建设要符合禁区开发区域有关法律规定,开发规模和游客容量设计要与生态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出现借旅游名义大搞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加大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大力发展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吉林优品”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质量和知名度。举办面向东北亚的旅游博览会、推介会,扩大沿边地区旅游商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在重点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建立旅游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街,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名店,推进特色服务消费,建设大型购物体验区,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形成完善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逐步形成市场消费总量庞大、消费群体来源广泛、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国际旅游消费新天地。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完善旅游门户网、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网,构建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重点景区、旅游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建立覆盖沿边地区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支持推广使用旅游“一卡通”,推进旅游服务智能化。

二 城乡宜居领域

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为先导,大力建设绿色宜居城镇和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兴边固防富民,着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具有长白山特色的城乡宜居体系。打造生态宜居城镇。适应沿边地区资源环境约束,坚持“集约紧凑、规模适度、交通引导、因境而成、顺势而为”的原则,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美丽、富裕、和谐的生态城镇。发挥沿边地区环抱群山、水碧天蓝、景色秀美的生态优势,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城镇化道路,突出特色化、差异化,积极引导和促进相邻城镇组团发展,沿交通、边境轴线形成珠串式的绿带嵌入、分隔有致、功能互补、空间一体的若干个城镇群团,打造山环水绕、错落有致、景趣相融的城镇格局形态。加快绿色城镇建设。坚持显山、露水、透绿、彰文的生态城镇发展理念,以生态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将森林、山水形态引入城市,促进城镇建设与区域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相融合,着力打造一批生态城镇、山水城镇、森林城镇、文化城镇。支持珲春生态新城建设,推动集安等休闲养生宜居城市建设。营造宜居环境。围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合理布局城镇工业、生活、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加强绿地系统建设,科学设置公园、广场、湖泊、湿地等城镇绿地空间。推进供热、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设施建设改造,加大林业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力度,继续实施“暖房子”工程。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以长白山环区旅游公路绿化美化为重点,实施长白山生态景观美化工程,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城镇社区,开展生态社区建设,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快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努力打造宜居城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加快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探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智能化物业管理。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推广使用燃气车和电动车,鼓励推广绿色出行方式,着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城市慢行系统。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建设绿色宜居乡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努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美丽、富裕、文明和饱含长白山特色的绿色宜居乡村。科学布局村庄。按照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宜迁则迁、宜聚则聚,发展中心村、整治空心村、控制独居户、保护特色村,着力建设村情浓郁、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偏远山区向中心村发展,农村向集镇发展,集镇向小城镇发展,逐步取消长白山脉周边零星分散的农村居住点。通过萎缩式管理方式,对分布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保育性林区中的村民进行生态移民,对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等流域的洪涝区采取异地集中安置、新建移民小区、生态小镇等多种形式安置。严格按照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执行,重点保护山东屯、林业聚落、满族文化村、朝鲜族文化村等有历史文化或开发价值的典型特色村庄。形成布局合理、集约节约、联系顺畅的乡村体系。建设特色乡村。依据乡村资源优势,力求差异化,打造生态旅游村、历史文明村、宜居养生村等特色乡村。依托高句丽王城、“安图人”洞穴遗址、渤海国遗址等历史文化遗留建设一批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历史文明村;依托森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建设一批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慢节奏的宜居养生村。打造宜居家园。加快改变村庄环境脏、乱、差的状况,突出抓好“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建设。完善村屯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实现村有卫生所、农民文化站,中心集镇有卫生院、农民科技文化中心等设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畜禽粪便、垃圾污水处理等生态卫生工程,开展农村河沟、池塘整治,发挥自然环境净化能力,加强村庄绿化,保障饮水、农产品及人居环境的生态安全。按照“一村一景观”的要求,建成一批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管理水平高、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居舒适的宜居乡村。塑造文明乡风。加强农民宣传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各种新风新俗的有益活动,总体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的作用,开设文明乡村专题或专栏,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立文明乡风活动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机制,评选“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做到电视广播“村村通”,文化馆(站)和农家书屋村村有。因地制宜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保护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口岸与腹地,全面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统筹城乡建设和产业布局,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口岸与腹地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延伸长白山区特色产业链条,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口岸贸易,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流通和市场对接,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向城镇和乡村延伸,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安全用水、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等薄弱环节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水、电力、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加快农村网络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提升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并轨,统筹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养老保障。

推动兴边固防富民。按照“兴边、富民、固防、睦邻”的宗旨,大力实施“兴边固防富民”工程,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稳定边疆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工程,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民族团结、安全稳定的新边疆。强化兴边固防富民的增长点建设。依托边境地区的独特区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缘优势转化为边贸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业发展、边境贸易流通,夯实兴边固防富民的经济基础。建设边境连片扶贫开发区,推动沿边地区连片开发、综合整治,帮助边境群众脱贫致富。建设沿边开放试验区,扩大经济贸易交流合作,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建设国际跨境旅游区,创新国际旅游合作方式,培育沿边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群众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群众增收,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兴边固防富民的基础设施支撑。着眼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边境安全,推动有关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在边境地区先行先试,全面提升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网末端的互通架构;提升边防公路等级,改善边民互市贸易点、边防派出所、边防哨所、边境巡逻和旅游点的交通状况;加强边境农田水利和电网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农田牧业、民生水利、农村电网条件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优先安排支持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边境信息下乡、边境社会保障、边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各项公共服务向边境地区延伸。发挥兴边固防富民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重点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支部书记,加强边境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到边境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加强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建设。实施乡村党员和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优先安排边境村“两委”班子成员各类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和调解机制、民意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突出抓好社会矛盾化解、流动人口管理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建设兴边固防富民的稳边固防安全体系。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合理治边机制,强化联勤联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边防边控通信设施、网络信息安全、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支持边境覆盖和应急通信工程,建设一体化边防指挥信息系统和治安防控信息网络。强化技防物防,扩大警民联动报警装置覆盖面,在边境重点地段、交通要道安装监控设施,逐步实现全程全地域全时段无缝隙监控和全线封闭管控。建立统一的维稳固边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基础设施领域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形成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融合畅通的通信网络,为沿边地区绿色崛起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跨区域、跨国境交通的互联互通建设,重点推进公路、铁路、航空、口岸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构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完善快速铁路网,大力实施既有线扩能和电气化改造,提升东北东部铁路等级和标准,提升支撑东部经济带的铁路运输能力。谋划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高速铁路、图们至珲春至扎鲁比诺港扩能改造项目,努力提升跨境铁路运输能力。完善区域内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通集双等高速公路断头路,建成贯通辽吉黑、内联城市群的高速公路网。提升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国边防公路建设改造,加强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畅通程度,完善沿边地区公路网体系。谋划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高等级公路,适时推进珲春至扎鲁比诺港、图们—稳城—清津等跨境公路建设,改造提升圈河至罗津等跨境公路等级,有序推进跨境桥改造。合理规划机场布局,适时新建白山机场,谋划建设珲春、集安、长白、和龙等机场,积极推动建设通用机场,构建布局合理、干支协调、功能完善的航空网络体系。优化国内省内航线布局。推进空港物流、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强铁路、公路、民航与城市交通等多种交通形式的综合换乘,开展枢纽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连接。加大口岸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加强联检楼、入境通道、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专业化货场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完善临江、图们、珲春口岸中药材检验检疫设施,推进集安公路口岸、安图双目峰口岸升级为国家口岸,加快推进图们铁路口岸增加国际客运功能,改造和建设珲春铁路口岸千万吨国际换装站,推动实现中俄珲春—克拉斯基诺口岸互通小型车辆,适时启动珲春甩湾子、龙井开山屯、和龙南坪、长白铁路口岸及珲春春化分水岭公路口岸开放,适时设立龙井白金临时过货通道,提升口岸人流通行和货物吞吐能力。全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步伐,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推进“大通关”工程,设立快速通关通道,提高通关效率。推动俄、朝加强相应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贸易口岸通关能力。

加强水利、能源、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开展鸭绿江、图们江两条国界河流重点河段防护和整治,实施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的治理工程,开展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和山洪沟的综合治理,着力提高重要支流和入海河流的防洪能力。加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成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工作,开展城市应急储备水库水源工程和应急备用引水水源工程建设,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发展集中供水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加强能源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沿边地区电网建设。建设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加快推进延吉—珲春、白山—临江等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同步实施联络线、城市门站等配套工程建设,与城市燃气管道联网。有序建设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设施,加快建设天然气储气库,提高区域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深入实施“宽带吉林”战略,加快建设3G、4G、光纤宽带、新一代互联网等网络,加快推进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数字广播网“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安全保障数据中心、公共数据交换中心建设,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平台、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新型应急网络,提高通信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