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海外基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镀金时代美军海外基地发展的内部动因

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到1894年,美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的迅猛发展,给美国的军事建设带来深刻变化。随着西部土地的开发完毕及印第安战争的终结,美国的眼光瞄向世界,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美国开始向北美大陆以外扩张,在世界范围内与列强展开角逐,实现了海外基地的从无到有,迈出了成为世界性帝国的第一步。李坡、朱启超、张煌:《美军海外基地的源起与发展》,《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一 生产过剩,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1865~1898年,美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美国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新生力量,并敢于同欧洲列强和日本展开竞争。同时,国会将大片的土地用于发展铁路、农业、畜牧业和林业,这反过来刺激了钢铁工业和采矿业的发展。1869年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修建完成,还有很多支线也完成了建设,这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往西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问题开始显现。美国国内的人口并不能满足日益扩张的工厂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国家不得不修改法律允许大量的外国移民进入。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的财富,但财富分配缺乏公平,尽管中产阶级已经形成,但大量的社会财富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人仍生活在贫困之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新富阶级逐渐发展出一套学说,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应让市场自由地发展,逐渐走向平衡。其支持者认为市场有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这完全忽略了在底层生存的数以百万计的人口,他们的工资往往不足以购买生活必需品,在失业率上升时,他们的境遇更加困难。

自由放任的思想忽视了经济“繁荣—萧条”周期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过剩。1873~1877年、1893~1896年,美国社会出现了两次灾难性的经济萧条,这对底层阶级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19世纪90年代的大萧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利润减少、生产过剩、失业、工资降低、企业破产,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街上和工厂里经常发生暴力事件,所有的一切导致社会上层在思想、政治和经济上达成了共识。他们的答案是进行海外扩张和巩固国内权力。美国从此走上了开拓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原材料产地、获取廉价劳动力和巨额利润的道路。〔美〕保罗·艾特伍德:《美国战争史——战争如何塑造美国》,张敏等译,新华出版社,2013,第82页。

1893~1896年的大萧条给美国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也促使美国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当时一个普遍的结论是美国国内市场的生产和消费已经达到饱和,只有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寻求新的市场,才能避免国内的危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军事家和宗教界人士建立各种学说以支持美国的对外扩张。受到这些试图解决危机的理论的影响,美国政府及政治精英开始了对外扩张和与列强竞争的进程。为了维护国内稳定、增加就业机会及出售商品,以捍卫资本主义,美国必须找到或者创造新的海外市场,同时他们也会遇到其他民族的反抗。

美国急于海外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的经济实力与它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极不相称。美国的经济实力在南北战争后开始急剧增长,工业产值从1870年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4迅速增长到1900年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经济实力的强大带来的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对外贸易增长了近20倍,在国际市场上引起结构性震动。“由于美国的重大经济利益居于世界前列且遍布世界,所以它们也就成了造成动荡和混乱的诱因……这样海军就不得不出面干预,而且必须是有备而来并占据绝对优势。”Harold U. 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Harper Borthers Publishing,1960, p.230.

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它在世界贸易中则居第三位,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在对外投资方面,更是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使美国改变其外交形象和对外政策,寻求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在全球发挥与其地位相称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美国争夺海外市场和输出资本的强劲动力,垄断资本家成为美国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的直接驱动者和策划者。此后,美国逐步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

二 列强围堵,发展海外基地势在必行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边疆学说”创始人弗雷德里克·特纳把“边疆消失”看成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认为其标志着从1607年开始的西进运动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适应垄断资本集团争夺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的需要,也利用“边疆消失”后社会心理变化的时机,大力鼓吹向海外扩张,宣扬政府的职责就在于为美国人寻求另外可供开发的地区,声言海外扩张乃“边疆消失”后合乎逻辑的发展。丁则民等:《美国通史: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2002,第168页。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和武器技术的革新,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美国开始感到来自海外的威胁,两大洋的天然屏障已不能为美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整个19世纪,在世界各国中,唯有英国具有威胁美国安全和海外贸易的实力。大英帝国是19世纪欧洲和世界的霸主,尽管不时会有一些威胁,但英国的海上优势始终没有遇到任何严重挑战。美英之间有过比美国同其他国家更多的而且是更严重的纠纷,这给美国的安全利益造成严重威胁。内战爆发后,英国干涉美国内战,并帮助南部同盟制造战舰。战争结束后,美国要求英国给予赔偿,这引起了英国人的极大愤怒,使两国关系面临破裂的危险。

1895~1896年围绕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领土争端爆发的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是美国和英国外交关系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841年,地理学家朔姆布尔克提出了英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的边界线,将大片委内瑞拉领土划归英属圭亚那,从此双方争执不断。后来,由于在争执地区发现了金矿及争夺奥里诺科河口的控制权,双方矛盾更为尖锐。1885年至1886年间,英国在官方文件中突然把英属圭亚那面积扩大了40%。Samuel F. Bemis, The Latin America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World,1943, p.470.1887年,委内瑞拉与英国断绝了外交关系。从1876年起,委内瑞拉政府一直把英-委谈判的结果通报美国,并多次请求美国根据门罗主义原则出面进行调解,保护委内瑞拉的利益。出于国内政治斗争和向南美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克利夫兰政府决定将委内瑞拉事件作为推行门罗主义和争夺拉美市场的重要契机,一再敦促英国做出让步,但均遭英国拒绝。

1895年,美国参议员洛奇撰文抨击英国企图吞并委内瑞拉的领土,表示“美国人民不仅不准备背弃门罗主义或放弃它对西半球的合法统治,而且准备为两者而战”。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Boston: Little Brown Co. ,1955, p.173.7月20日,美国国务卿理查德·奥尔尼向英国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委内瑞拉问题的长篇照会,表示任何欧洲国家不应该干涉美洲事务,而且任何欧洲大国这样做都将被看作对美国利益的威胁,将引起美国的反对,照会要求英国接受美国的调停。但是英国政府对这一照会置之不理,下令海军在英属圭亚那进行军事部署,做好战争准备。克利夫兰发表国情咨文,表示美国海军将把2/3的舰只集中到加勒比海地区,一时间美国国内要求战争的呼声甚嚣尘上。美英之间的战争如待弦之箭,一触即发。此时,对英国来说,更大的麻烦不是与美国的关系,而是同德国在欧洲、非洲展开的新一轮较量。在北非、中近东和东亚,英国与法国、俄国等的争夺也进一步加剧。在此种情况下,英国不能为了英属圭亚那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轻易与美国开战。此外,英国也十分担心同美国开战会严重影响英国在加拿大的地位,因为英国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美军北上,如果发生战争,加拿大将很难守住。

1896年1月1日,英国内阁决定做出让步,同意与美国进行有条件的谈判。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1897年1月11日,美英两国签订了仲裁条约,英国勉强将有争议的地区交付仲裁。最终,委内瑞拉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奥里诺科河的主权得到确认,而英国则获得了争议地区的大部分。美国虽然在这次危机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利益,但通过这次事件,确立了它在美洲的霸权地位。英国不得不接受美国的门罗主义,开始承认美国才是美洲大陆的真正主人。从此以后,英国就把在美洲的首席地位让给了美国。〔美〕博埃斯内尔:《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简史》,殷恒民译,商务印书馆,1990。同时,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的解决标志着美国在向外扩张的道路上又大大迈进了一步,其扩张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北美,而是转向整个美洲大陆,以门罗主义为工具,同传统的殖民列强展开激烈争夺。赵学功:《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与美英关系》,《历史教学》2003年第7期。

从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积极插手拉丁美洲国家的纠纷,甚至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以扩大在这些地区的影响。1879~1883年,智利侵占玻利维亚和秘鲁在太平洋沿岸沙漠地带的硝石矿藏,又拒绝缴纳硝石生产税,以致在三国之间引起了一场新的战争,即通常所说的“太平洋战争”。秘鲁和玻利维亚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也缺乏在沙漠地带作战的能力,智利则有一支经过良好训练的陆军和实力较强的海军。战争开始后,智利在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都取得胜利。美国国务卿布莱恩趁机对这次战争进行斡旋,以维护该地区的领土现状,但遭到智利拒绝。1891年,美国和智利之间又出现新的摩擦,同年10月,又发生美国船只“巴尔的摩”号在智利度假的海员遭到袭击的事件,结果两名美国海员被害,因而两国关系更加紧张。

对于美国海员遭袭击事件,美国政府采取强硬立场,要求智利立即赔偿美国的损失,并威胁采取必要的行动。智利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两国关系因而更加恶化,大有爆发战争的危险。智利因为拥有一支实力颇强的海军,所以强硬地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但在综合实力和国际形势显然都对美国有利的形势下,智利最终被迫屈服,向美国道歉并赔偿。美国人仍然感觉颜面扫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甚至是他们特别看重的“美国人的美洲”的观念得到挑战。这一事件也极大地刺激美国发展强大海军,建立海外基地,保护海外利益。

对美国崛起产生恐惧并试图遏制美国的国家还包括法国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刚刚在克里米亚联合打败俄国的英国和法国拉上西班牙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继南方叛乱州之后从美国南部再建起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这对美国的国家统一构成巨大威胁。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相继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国、西班牙撤出,法国则独自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7日法国攻下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定》,规定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分裂美国南北的愿望落空,鉴于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以及德国统一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被迫于1867年3月将法军从墨西哥完全撤回。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19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扩张开始超越早期殖民主义掠夺阶段而进入以资本输出和抢占势力范围为标志的帝国主义阶段。远东几乎成为所有列强虎视眈眈的地区,美国和日本是后来者,两国都急切地闯入远东国际舞台,但冲突和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美日冲突实际上是原则之争,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这是美日走到兵戎相见地步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双方分别把门户开放和大陆政策作为重要国策之时,就预示着两国的政策冲突已不可避免,因为从根本上说,这是两条完全对立的发展路线。门户开放政策的前提是:反对列强的势力范围主义和武力扩张,维护所谓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这并不是出于美国的善意,而是为了建立美国主导的新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有利于美国的所谓和平商业经济竞争,而这些前提与日本旧式帝国主义扩张的大陆政策是完全相反的。两国最终没有任何可以妥协的空间和余地,冲突和战争就必然到来。吴兵:《门口开放政策与大陆政策的异同及妥协与冲突》,《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除新兴的日本外,美国的主要威胁还来自德国。和美国一样,德国是一个新兴起的发达帝国主义国家,同样奉行扩张主义外交政策,力图在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角逐中多攫取一些土地。美德两国的竞争颇为激烈。当时,西奥多·罗斯福公开声称,“我把德国看作是最危险的国家”。Richard Colin, Theodore Roosevelt, Culture, Diplomacy and Expansion,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5, p.123.如果美西战争爆发,德国无疑会趁机大捞一把,使美国政府聊以自慰的是英德矛盾异常尖锐,因此,美西战争一旦爆发,德国绝不会贸然与美国为敌。

19世纪末,面对英国控制的大西洋和周边遍布的基地群,美国极力想破除英国的封锁,为自身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美国没有直接挑战英国的大西洋海权,而是以局部战争(美西战争等)和边界谈判等方式,获得了与美国利益攸关的加勒比海地区的部分控制权,之后转向英国力量比较薄弱且距离更远的太平洋发展。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意味着美国在获得自己安全的最低保障后,已放弃直接使用武力挑战英国霸权,避免直接与英国正面冲突,而是在英国势力范围外进行经济扩张并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构建海外基地体系。

三 孤立主义濒临瓦解,加快海外扩张不可避免

建国后的近100年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力图与外部世界的纷争保持距离,不介入他国冲突,尤其是不想把美国的“命运同欧洲任何地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主要致力于在北美大陆的领土扩张。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式提出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是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第一次对孤立主义正式做出重要延伸。一方面,门罗主义延伸了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即避免美国卷入欧洲各国的军事政治纠缠,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另一方面,门罗主义在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对孤立主义进行了重新阐释。

被称作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战一方面废除了南部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制度,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统一了国内市场,为美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粉碎了南方奴隶主分裂国家的野心,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联邦的共和制度,并使之深深植入美国民众的心中。

正是在上述特定背景下,自门罗主义出台直到19世纪末,美国外交一直沿着孤立主义的主轴,不断地扩大门罗主义的适用。1845年12月2日,波尔克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对门罗主义进行了引申,对其做了重要的补充和新的解释。波尔克咨文揭开了一个新时期,门罗主义的防御思想开始与进攻主题联系起来,同时美国还向欧洲传递了要保卫西半球且有权统治西半球的信息。James Weinstein, The Corporate Ideal in the Liberal State 1900-1918, Greenwood Press Pub-lishiers,1981.尽管这种趋势曾被美国内战打断,但是1868年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又回到以门罗主义为依据向外扩张的立场。其行动就是购买阿拉斯加,这一购买行动无疑又是一次对门罗主义适用范围的扩大:它表明美国认为外国拥有或控制的地区阻碍了美国的发展,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而当地的革命和无政府状态可能会危及美国的安全。

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经济实力超过了欧洲列强,跃居世界首位。科技的进步带动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国力的增强,美国急需寻找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此外,19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海外扩张显得更为迫切;与此同时,欧洲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

美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实力的迅速膨胀推动了美国与国际经济、政治的联系,促使美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随着时代的变化,美国各种新的扩张主义理论和思潮层出不穷,旧的扩张主义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预示着美国外交政策大调整时代的来临。

早在内战前,美国就陆续有人主张从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帝国”的设想。内战结束后,美国扩张主义者开始谋求建立加勒比海霸权,修筑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中美洲地峡运河,并积极致力于夺取夏威夷等太平洋岛屿,打开向远东扩张的通道。

参议员亨利·洛奇强调,美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大国,带着“19世纪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比的征服、殖民化、领土扩张的记录”,美国人如今不应再犹豫,应当合理参与角逐“地球上仍然荒芜的地方”。〔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第42~43页。在洛奇看来,海外扩张就是沿袭列强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的传统模式。

西奥多·罗斯福是“大海军”政策和海外军事征服及领土扩张政策的主要代言人。早在美西战争前,他就组织并领导了政府内外扩张主义者组成的“首都俱乐部”,呼吁立即吞并古巴、夏威夷等地。西奥多·罗斯福宣称,“讲英语的民族的各个分支应尽可能地拥有世界上的地盘,这对世界乃是有益的事情”。他公开宣扬对战争的偏爱,“一切杰出的种族都是好战的种族,一个种族一旦丧失了顽强战斗的美德,不管它还保留了其他什么东西,……那就等于丧失了和最佳种族平起平坐的高贵权利;懦怯,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种族,都是难以饶恕的罪过”, “和平中的胜利绝对不如战争中至高无上的胜利那么伟大”。他甚至叹息道:“唯一的麻烦就是没有足够的战争来供人们参加。”李剑鸣:《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85、208、299页。

在这一时期,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海权论,一马当先地发动了一场突破孤立主义的宣传运动。马汉认为,美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建立加勒比海霸权,开筑中美洲运河,设立一些海外基地,以确保美国的贸易和战略利益。在强调建立“大海军”重要性的同时,马汉断言:“没有一个国家,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大国今后应当保持孤立政策”,面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美国必须准备保卫它在世界的商业利益。Foster R. Dulles, America's Rise to World Power,1898-1954, New York,1955, pp.27-33.海权论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起到决定性作用,马汉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论证美国具有称霸世界的有利条件,进而提出美国对外扩张的纲领,为美国扩充海军和全球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

麦金莱总统在演讲中宣布:“孤立主义已经不再是可行的和合乎希望的了。”Cecil V. Crabb, Policy Makers and Critics: Conflicting Theori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76.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做出了新的诠释,使之符合当时的大国主义理论。〔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30~31页。与此同时,威廉·塔夫脱、伍德罗·威尔逊、亨利·洛奇及当时政界的绝大多数精英人物都反对孤立主义。在美国舆论中,各种孤立主义的思想往往都被冠以“国际主义”、 “全球主义”或“世界主义”等名号。这些都表明,尽管对美国外交看法各异,但放弃孤立主义传统,转而谋求世界范围的扩张和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美国政治精英的共识。

美国专注于国内事务和大陆扩张的孤立主义传统面临挑战,加强海外扩张成为必然的政治选择。美西战争引发了美国国内“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争论,以此为契机,美国走上了海外“和平扩张”和“渐进式扩张”的道路。此后,美国两党在对外扩张政策的认识上开始趋同。虽然全球扩张成为美国外交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但公开鼓吹海外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越来越不得人心,“和平扩张”和建立“非正式帝国”逐渐成为美国的最佳选择。无论哪个政党执政,美国都把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视为重要扩张目标,并因此而不可避免地卷入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角逐。杨春龙:《美西战争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在从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向自由主义全球扩张政策转变的过程中,美西战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这场战争虽然只被称作是“一场辉煌的小战争”,却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就世界范围而言,美西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就美国历史而言,美西战争确立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方向,美国从此正式走上世界舞台,参与国际事务,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崛起。美西战争改变了很多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伍德罗·威尔逊就把这次战争看作美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认为其标志着孤立主义的结束,美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