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藏人口的民族构成与语言的互动关系
(一)民族构成、语言互动与语言使用模式的改变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操同一种语言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的交际是畅通无阻的。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人口构成是由两个以上的民族组成并且使用不同的语言时,人们在交际时的语言就会发生变化,这时沟通和理解成为交际的主要目的,于是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会自然地选择对方,即另一个民族的人所能听懂的语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域内部,如果两个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且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长期居住在一起,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不断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步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个地域或者说区域的人口的语言使用就会出现逐步向双语甚至多语过渡的趋势。
不同语言的互动是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同语言的互动又是通过不同民族成员的语言接触来完成的。不同语言的互动越激烈,参与语言互动的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不同民族的人口越多,语言的使用变化就越大。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本章的前两节,笔者专门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西藏自治区从唐宋时期到今天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藏、汉两个民族的人口发展情况,目的就是要为我们在论述西藏人口的民族构成与语言使用的关系时做一些必要的铺垫。
世界上的居民一般都是按民族聚居的。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少见的,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即使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由于移民的不断迁入,也总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同样我们认为在今天,纯粹的单一民族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少见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1951年以来,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已经逐步打破了传统的民族聚居方式,可以说除汉族还相对保持着传统的聚居方式外,不同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越来越多。当然,从民族学、民族人口学和民族语言学的角度看,少数民族地区的杂居形式比较复杂,杂居地区中不同民族的人口比例也完全不相同,因此,在这些杂居形式和民族成分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使用也是比较复杂的。
从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研究结果看,西藏自治区人口的民族成分,从唐宋时期到明代是完全单一的民族,藏语是藏族的唯一语言。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随着中央政府对西藏军事和行政管理的加强,随着藏汉两个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这时在西藏境内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汉族人口(包括其他民族的人口),分散在拉萨、昌都和山南等城镇。但是由于人口仅为3000人左右,且居住分散,因此两个民族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都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对西藏语言使用的影响。
表3-1 西藏自治区汉族人口
注: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
资料来源:刘瑞:《中国人口·西藏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第140、283页;《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第68页;1995,第39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为了帮助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西藏现代教育,先后从祖国内地调进了大批的干部、知识分子、农牧业及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工人等。到1956年,汉族人口已经达到17361人,1980年达到112356人,1982年后大批汉族干部和工人等内调,汉族人口减到9万人。可以说从1951年以来,西藏的大部分城镇经过50年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以藏族为主、藏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藏族,这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正是在这种人口民族成分构成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在西藏的各条战线,藏族和汉族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样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中,西藏城乡居民的语言使用已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语言使用模式,并开始向双语甚至多语的使用模式过渡和发展。
(二)西藏城乡人口的民族构成与语言互动
笔者之所以在上文提到西藏的大部分城镇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以藏族为主、藏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从西藏自治区全区的人口分布和民族成分的构成看,西藏城乡有很大差别。虽然从宏观上看西藏城乡居民的语言使用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但是如果把西藏的城市(包括县镇)和农牧区分成两个层面来分析的话,这种变化又是非常不平衡的,因此有必要先具体分析一下西藏城乡的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情况,然后再进一步讨论西藏城乡居民与汉族之间语言互动的差别及对语言使用的不同影响。
1.西藏农牧区的藏族人口
西藏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1998年《西藏统计手册》, 2000年《西藏统计年鉴》等资料的主要数据显示,西藏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城乡人口的分布情况如表3-2所示。
表3-2 西藏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城乡人口的分布统计
从表3-2所显示的西藏农牧区及城镇人口的情况看,1995年城镇人口仅占16.7%,农牧区人口占88.3%; 1996年城镇人口占16.9%,农牧区人口占83.1%; 1997年城镇人口占17.2%,农牧区人口占82.8%。1998年,城镇人口占17.9%,农牧区人口占82.1%; 1999年,城镇人口占27.0%,农牧区人口占73.0%; 5个时期,1995年城镇人口的比例最低,仅有16.7%;后4个时期都在16.7%以上,也就是说,从1995年到1999年,西藏的农牧区人口都始终保持在总人口的83%左右,而到了1999年,西藏的城镇人口猛增到27.0%,农牧区的人口从1995年的88.3% 下降到73.0%。
2.西藏城镇的藏汉人口
西藏城镇人口中民族成分的构成怎样呢?根据上面提到的相同资料的数据,西藏城镇人口中藏族(其中包括一部分在藏工作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人口的数量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西藏城镇藏汉人口对照
从表3-3显示的数据看,1995年为39.83万人,其中城镇藏族人口为33.05万,占83%,汉族人口为6.78万,占17%; 1996年为40.40万人,其中城镇藏族人口为33.52万,占83%,汉族人口为6.88万,占17.0%;1997年为41.72万人,其中城镇藏族人口为34.80万,占83.4%,汉族人口为6.92万,占16.6%; 1998年为43.86万人,其中城镇藏族人口(藏族相对双语人口数)为36.48万人,占83.2%,汉族人口为7.38万,占16.8%; 1999年猛增到66.87万人,其中城镇藏族人口为59.86万,占89.5%,汉族人口为7.01万,占10.48%。
另外,我们从表3-4还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区的汉族人口在地理上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在全区的72个县中,78.2%的汉族人口集中居住在其中的7个县区,而另外65个县中居住着其余21.8%的汉族人口。从1990年的普查资料看,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汉族人口比较集中地居住在行政机关所在地。首先,西藏自治区全区汉族半数都集中居住在拉萨市(城关区)。自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所属机构中有许多进藏工作的汉族干部职工。此外,拉萨市(拉萨地区)党政机关及下属机构也设在拉萨城关区。
表3-4 西藏自治区藏族、汉族人口地理分布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1992年人口普查资料。
表3-4中除了拉萨城关区以外的6个县(镇),都是地区行署所在地,把这6个县(镇)的汉族人口加在一起,平均每县有3805人,占全区汉族人口的4.7%。而其他65个县,平均每县仅有汉族人口271人,占全区汉族人口的0.34%,地区行署所在地是其14倍。由此可见,在西藏的汉族人口是依行政机关的分布而集中居住的,主要居住在拉萨城关区和其他6个地区行署所在地,藏族和汉族的交往与接触,主要是在拉萨市和其他主要城镇。而在广大农村和牧区,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汉族。
3.西藏城乡居民与汉族之间语言互动的差别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根据上面的数据,到1999年为止,西藏自治区农牧区的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73%,从民族构成来看,以藏族为主,包括少量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夏尔巴人,没有汉族。所以在西藏的农牧区完全是单一的藏族聚居区(少量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夏尔巴人则主要分布在林芝和墨脱一带)。藏汉两个民族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是非常少的,所以在语言的使用上,汉语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占全区总人口73%的农牧区,其人口的民族成分没有得到一定的改变,仍然保持传统的单一民族的结构,那么,传统的单一的藏语使用模式将继续存在下去。
第二,在西藏自治区的城镇情况则大不一样。以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为主,日喀则市、山南泽当镇、昌都、林芝八一镇、那曲镇、狮泉河镇等及县府所在地,从1951年开始,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西藏一种新型的民族杂居地区或者说城市。在这些城市或地区,藏族人口始终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又存在相当或者说一定数量的汉族人口(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因此,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的建设中,藏汉两个民族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已经贯穿于西藏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生活中,人们在主动与被动、接受与适应中,除了继续保持本民族原有的语言使用模式外,又逐渐习得和掌握了另一种新的语言使用模式,从而适应了西藏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语言的新的要求。
第三,随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西藏城市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西藏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这对于西藏城镇居民的语言使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马戎教授的研究,虽然西藏的城镇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近年来在原有基础上的飞速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从宏观上看,近年西藏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民主改革前的拉萨、日喀则镇两级城镇体系转化为拉萨地区首府(包括日喀则)镇三级城镇体系。近年来各地区所在地的人口规模明显扩大,如那曲镇1990年非农业人口已经有1.6万人,接近日喀则(非农业人口2.3万人)。
从表3-3显示的数据可以发现,从1995年到1999年的5年间,西藏的城镇人口从39.83万人增加到了66.87万人,增加了0.68倍,为27.04万人。但是,由于汉族人口始终保持在6万~7万人,所以,增加的人口大都属于藏族本身。
根据2000年《西藏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世纪80年代初藏族城镇人口比较少,到1982年才10.95万人,进入90年代后,西藏的藏族城镇人口上升很快,到1990年发展到27.67万人,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16.72万人,1997年增至34.8万人左右,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23.85万人。到1999年猛增到59.86万人,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48.91万人,与1997年相比增加了25.06万人。
西藏城镇藏族人口的上升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的20年里,随着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泽当镇、昌都、林芝八一镇等西藏主要城镇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入到西藏都市生活中的藏族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市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分布不十分吻合。一是市镇人口中有很大比例是农业人口,二是大量非农业人口不居住在市镇,1990年全区非农业人口为28万人,17.6万人居住在市镇,另外约37%的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农村。
(3)近年在西藏城镇出现了大量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的统计,1985年拉萨市区的暂住人口有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另外根据我们1998年和1999年在拉萨和其他地市调查时所了解的情况,现在拉萨市、日喀则市、泽当镇、八一镇、昌都(包括昌都县和行署所在地)、那曲镇、狮泉河镇等城镇的汉族暂住人口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已经非常高。在拉萨市区,如果按行业来划分的话,饮食服务、娱乐休闲、建筑施工、装饰装修、装饰材料、五金修理、菜农菜商、服装鞋业、药材诊所、灯具家具等几乎全部由数量众多的汉族人(主要是四川人)垄断;而八廓街一带的小商小贩中则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来自西北的回族。现在在拉萨,藏语、普通话和四川方言构成了语言的主体。另外,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已经不能简单地把这部分人划入暂住人口的行列,因为他们大都是举家居住在拉萨,在时间上已经不是一年或两年,而是长达好几年,甚至十多年。
西藏自治区这种城市化的发展,从客观上说,进一步加快了西藏城镇居民语言使用的变化。首先城镇中藏族人口和汉族人口的增加对于藏汉两个民族的广泛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由于城镇中新增加的汉族人口大都是从事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直接联系的行业,所以藏族和汉族的接触,从机关、企业、学校等的院墙内走向了全社会,藏族与汉族的接触不仅是同事、朋友间的接触,而且还是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密切联系的、复杂的接触,这种接触的结果是西藏城镇居民的语言能力即汉语普通话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加强,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表3-5 总人口与藏族城镇人口数的比较
第四,2000年《西藏统计年鉴》等资料的主要数据显示,1982年,藏族城镇人口数占藏族总人口数的0.6%, 1990年占13.2%, 1995年占14.6%, 1996年占14.5%, 1997年占14.9%, 1998年占15.4%, 1999年占25.1%。从这个意义上说,从1982年到1998年,藏族城镇人口没有超过16%,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整个西藏藏族人口中,藏族的单语人口始终没有低过84%。但是到1999年,藏族城镇人口的比例一下提高到了25.1%。虽然从1982年到1999年,西藏的藏族城镇人口增加较多,但是由于其总数仍然只有西藏藏族总人口数的25.1%,也就是说84%的藏语单语人口的语言使用与25.1%的藏族城镇人口的语言使用实际上构成了西藏城镇居民语言使用的实态。这种语言使用实态说明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在90年代中后期,对藏族而言,西藏的双语或者说汉语文发展很快,但是从西藏藏族的城镇人口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快;二是,占藏族总人口73%的藏语单语人口说明,藏语的使用仍然在今天的西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