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藏的汉族人口和变迁
在研究藏族地区的汉族人口时,同样存在着一个地域概念的区分问题。从地理范围来看,“藏区”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建立起来的藏族自治地方,包括1个自治区(西藏)、10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和1个自治乡。我们这里所涉及的汉族人口仅限于今天所说的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汉族人口。
(一)西藏历史上的汉族人口
关于西藏历史上的汉族人口,从唐、宋到明代,我们看不到任何可靠的文献和统计资料。即使到了清代和民国,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也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从唐、宋到民国,关于西藏汉族人口的统计数据是不存在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西藏人口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1996年,马戎教授的《西藏的人口与社会》一书,提到了有关西藏历史上汉族人口的资料,下面就是这些汉族人口的简单数据。
清康熙年间,即1720年清朝军队平息了准噶尔之乱后,进驻拉萨市区。这时在西藏首府驻兵3000人,包括汉人、蒙古人和满人。与这种观点相近的有洪涤尘在《西藏史地大纲》[正中书局(南京), 1936] 中提到的几个数据,即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准噶尔入侵后,在前后藏留有番兵3000人,汉蒙兵1000人守卫边疆。洪涤尘进一步指出,汉人在清朝有2000人。但是他又说在西藏的商人中,汉人常住者有2000~3000人,其中云南人最多。川陕人次之。到了清朝末年,即1910年,清廷又派钟颖率领一支2000人的川军进驻拉萨。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清朝鼎盛的康熙年间到清代末年辛亥革命前,西藏的汉族人口一直保持在2000~3000人,主要是戍边的驻军和川陕滇一带的商人。从辛亥革命到1950年,民国政府虽然没有像清朝中央政府那样常年派兵驻守西藏边疆,但是在拉萨依然常设有民国政府的办事处、邮局和其他商务机构,此外在西藏各地的城镇,包括拉萨、山南、昌都等地仍然居住着一定数量的汉人商人、手工艺匠人、佛教僧人等。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是正是这些人长期以来维系着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的联系。
(二)1951年以来的汉族人口变化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根据西藏地方政府的申报,当时的卫藏地区和昌都的汉族人口为零。这个数字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1954年随着青藏和川藏公路的通车,随着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到1956年年底,汉族职工已经增加到17631人。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西藏自治区的汉族人口迅速增加,到1980年达到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6%,是历史上汉族人口最多的时期。
1980年中央召开西藏工作会议后,大批汉族干部和工人内调。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西藏的常住人口减少到9.2万人,为西藏总人口的4.8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进一步减少到80837人。1994年的户籍统计数字显示,全区汉族常住人口为6574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8%。但是在这些人口数字中,并没有包括户籍之外的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和部队人口。
根据西藏统计部门的统计,从1995年到1999年,西藏自治区的常住人口分别是67772人、68725人、69205人、73841人、70145人(2000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同样这五年的统计数字也没有包括户籍之外的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和部队人口。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1999年的5年间,西藏自治区的汉族户籍人口一直保持在6万~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2.9%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