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语言与社会(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社会语言学在藏语研究中的运用

社会语言学在藏语研究中的运用是以社会学在藏学研究中的广泛研究为理论背景的。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自1985年成立以后,在费孝通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给予特殊的关注。1987年,费孝通教授与多杰才旦教授共同商议了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在西藏自治区开展社会调查的有关事宜,一致认为这项合作研究计划有利于加深对现在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和藏学研究工作。随即由两个研究单位的人员共同组成了“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由社会学家马戎教授任课题组组长。

在课题的设计上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承担的“七五”课题“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计划中为藏族地区设计了“民族关系”这个中心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组织了有关人口迁移、社区发展等调查内容。这一课题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通过抽样户访调查和社区调查这两个层次的实地调查,得到可靠的感性认识,掌握西藏城镇、乡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加深对西藏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1988年夏天,课题组首次入藏。在之后的四年里,课题组在西藏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陆续完成了系列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论文,首批成果《西藏社会发展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西藏社会发展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一书和马戎教授的社会学研究专著《西藏的人口与社会》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于1996年出版。

自1988年以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在前所长人类学家格勒博士的带领下,十多年如一日,年年深入西藏和其他藏区进行田野考察和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及其研究理论在藏学研究中得到了合理的运用,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专著。这些著作包括《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格勒主编《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格勒主编《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李光文、杨松、格勒主编《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出版社,2000。《西藏农民的生活》徐平、郑堆:《西藏农民的生活》,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藏北牧民》格勒、安才旦等:《藏北农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西藏秘境》徐平:《西藏秘境》,知识出版社,2001。《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西藏的扶贫攻坚》张明:《西藏的扶贫攻坚》,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等。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藏学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相关的藏学研究高级人才的培养也开始在我国著名高校进行,1997年青年藏学工作者旦增伦珠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跟随马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笔者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马戎教授从事有关“西藏城乡居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使用、双语现象及文化交融”课题的研究。本课题获得1999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10月完成,该成果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报告,并获优秀博士后报告评价。

2000年10月,这项研究课题成果以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报告呈现。此文成为我国首篇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或者说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藏语文问题的博士后研究报告。本报告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宣读时,受到了博士后出站报告答辩会与会专家教授的关注和好评,并因此而获得当年度优秀博士后出站报告评价。此后,笔者开始陆续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一些研究报告或论文。

2001年,笔者先后发表了5篇与藏语文问题相关的研究论文(1)《西藏的人口构词与语言互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2)《影响拉萨城镇居民双语使用的若干因素》(《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3)《西藏双语政策的形成和完善》(《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4)《西藏现代化过程中语言使用模式的分析和讨论》(《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5)《西藏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调查》(《西藏研究》2001年第1~2期)。,并在一些国际和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西藏的人口构词与语言互动》首先回顾了西藏自治区藏族人口的发展变化,通过普查数据重点分析了拉萨等城镇人口的变化、文化素质构成,同时也回顾和分析了西藏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特点、职业状况,最后从西藏城乡居民的构成、城市和乡村居民与汉族的接触、城市居住区的格局和民族成分等不同角度,对西藏人口(包括汉族)的语言使用进行了分析,从而较系统地揭示了西藏人口的变化和发展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情况。文章认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双语教育的发展、民族交往和人口素质四个因素对拉萨市城镇居民的双语教育产生影响,文章认为拉萨市在这四个方面是西藏自治区最好的地区,形成了良好的双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同民族集团成员之间广泛的社会交往,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消除了误会,在交流和互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人们除了保持传统的语言使用习惯外,在不同的居住场所、学习场所和工作场所还广泛地使用双语,以适应交际语言生活的需要。

《西藏现代化过程中语言使用模式的分析和讨论》是笔者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藏语使用方面的一篇重要的论文。文章认为,在西藏的现代化或者说科教兴藏的进程中,西藏的语言正在发生着激烈的变迁,这种变迁除了涉及藏语文本身的变化外,更多地还涉及了整个西藏的语言使用模式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藏传统的语言模式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一元的模式逐步发展为二元的模式,即藏语文作为传统的文化载体模式和教育模式,在逐步适应了新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继续存在和发展外,汉语文也逐步成为与藏语文并行的新的文化整体和教育模式。可以说,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二元模式的整合逐步构成了西藏语言使用的实态。

在2001年国际藏学讨论会上,笔者宣读了大会论文《关于拉萨城镇居民语言使用的入户调查》。这篇文章采用了社会学问卷调查、计算机统计分析和社会学田野调查等方法,首次对1999年在拉萨市进行的城镇居民语言使用入户调查的各种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笔者的结论主要包括:第一,拉萨市城镇居民的语言综合能力较强。第二,拉萨市城镇居民在8个公共场所使用双语的人数占55.4%,使用藏语的人数占27.5%,使用汉语的人数占17.4%。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在公共场所,拉萨市城镇居民的语言使用主要是双语,其次是藏语,最后才是汉语。第三,拉萨市城镇被访户家庭成员在8个家庭场景中以使用藏语为主,占60%,另有38.5%的家庭使用藏汉双语。第四,从藏语、汉语和双语三者的比较来看,拉萨市城镇被访户在新闻、出版、影视语言的选择上,56%的家庭选择双语,列三者之首,其次是只选择藏语的家庭为28%,只选择汉语的家庭最少,占17%。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在媒体语言的选择上,被访户家庭选择的语言主要是双语。第五,在调查的75户集体户居民中,经常性地与汉族接触和交往的占73%, 63户居委会个体户中,经常性地与汉族接触和交往的占83%。第六,90%以上的被访户都认为发展西藏需要学习汉语文,80%的家庭都希望孩子达到汉藏兼通的程度。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拉萨城关区藏族居民对汉语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王尧主编《贤者新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总之我们必须看到,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藏语研究中的广泛使用除了与藏学研究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以及社会语言学本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外,还与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张琨等藏语研究前辈以及胡坦、瞿霭堂、黄布凡、格桑居冕、张济川等藏语研究专家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分不开,作为藏语研究的晚辈,我们今天能够为藏学事业和藏语研究做一点事情,首先得益于他们藏语研究的积累和教诲,当然也得益于费孝通、马戎等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熏陶。尽管藏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才刚刚起步,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很少,但我们相信这门学科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