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一首诗,道出婺源的缤纷姿彩和诗情画意。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南接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县域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6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誉。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197个村(居)委会,人口36万。
婺源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神奇土地,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建县,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有进士552人,留下历代文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朱熹、詹天佑等人名扬中外;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徽剧、傩舞、婺源“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坑、汪口、延村、虹关、思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全县境内现存古建筑4000余栋,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古建筑(1949年以前建),占村内建筑总量的80%以上。婺源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被誉为“中国县级第一馆”。近年来,婺源先后获得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婺源古村落保护工程荣膺全国城市建设与管理最高奖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婺源是一方生态优美、物产丰饶的人间沃土。婺源地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为16.8℃左右,平均年降水量为1962.3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6%。婺源属丘陵地貌,易涵养水源。境内河流众多,雨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在1000~1200毫米之间,含一级水功能区24个,二级水功能区4个,其中段莘水、清华水、小港水等均为源头水。婺源北靠黄山,东接三清山,南临武夷山,地形较为封闭,自成一个生态小循环,受外界影响较小。经检测,婺源境内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100%,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为6.63万个/cm3,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空气、地表水达国家一级标准,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婺源有草、木本物种500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80余种。境内有世界濒临绝迹的珍稀鸟类蓝冠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绿、黑、白“四色”特产(荷包红鱼、婺源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婺源拥有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30多项国字号名片。
婺源是一块美景如画、交通便捷的和谐胜地。婺源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江湾及“最美中国符号”篁岭等30多个景区、景点,其中仅国家AAAA级景区就有12个,是中国AAAA级景区最多的县份。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388公里,全县186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均达100%。杭瑞高速、德婺高速贯通全境:1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景德镇、黄山和衢州三大机场;两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江西省会——南昌;3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浙江省会——杭州;4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上海、南京、合肥、武汉等周边城市。京福高速铁路与九景衢铁路在婺源交会设站。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沿袭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良好风气的婺源,邻里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是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和全国首届平安建设先进县。
婺源之美,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美在发展与保护的齐头并进。目前,婺源人民正同心协力朝着“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和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