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传媒互动与文化交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美国(西方)传教士的布道遭遇阻力从而催生印刷媒体

在那一时期,传教士在华的传教工作是很难进行的,难以开展传教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禁教政策。礼仪之争后,对耶稣会士颇有好感的康熙帝在其统治末年,态度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对传教士渐渐疏远;雍、乾二帝在位期间,对天主教仇视有加,不断发布禁教令,在乾隆时期,还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迫害天主教运动,致使天主教在中国大陆几乎绝迹;嘉庆帝即位后,对天主教同样采取禁止措施,多次颁布禁教诏令,因此,传教工作上的努力收效甚微。

外国传教士不被允许进入中国大陆,而且中国人对外国传教士怀有敌意,很难进行直接宣传。传统的宣教策略不能施行,尽管这些传教士们在传教的道路上面临着重重阻力,但仍孜孜不倦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寻求能够传教的方式和方法,一开始他们不得不求助东印度公司,但他们逐渐发现,避免传播信息的障碍必须另辟蹊径,探求其他传教方法,有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印刷媒体进行。较早的传教士们已经用到这些廉价并且数量巨大的西方传播物,他们非常钟情于这些传播物的宣传价值。并且相当一部分人是精通文字工作的,传教士在中国的早些年的任务主要是语言学习、语言翻译、打印,在中国人中分发宗教短文。Elizabeth L. Malcolm, “The Chinese Repository and Western Literature on China 1800-1850”,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7, No.2, 1973, p.165.因此,他们的精力不仅仅放在布道上,他们也兼写一些关于中国的文章。比如马礼逊来自教会,明白近代西方的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在宣传上的功用,因而他自然地想到了使用印刷品来促进传教。他认为中国地方大、方言多,文字却是统一的,使用印刷品进行传教更易于为中国各地民众接受。于是,马礼逊开始尝试并使用印刷品来协助传教工作。他遵照伦敦会的指示进行翻译《圣经》和编纂《华英字典》的工作。在学习、工作之余,他还编写了《神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问答浅注耶稣教法》等。

在广州活动的有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卫三畏、伯驾(Peter Parker)、史蒂芬、罗孝全,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Karl Gutzlaff)等。这些传教士除公开或秘密传教外,还从事一些文化教育和出版活动。他们开办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招收华人入学;设立印刷所,出版书籍;发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中国丛报》等。这些活动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中益智书会的出版活动对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影响最大。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第159页。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还经常向国内教会组织提供他们在广州、澳门等地发行的书刊,其中有《中国地志》《中文简续》《广东方言撮要》《中国商业指南》等,内容以介绍中国文字为主,反映中国政治、商业、文化和基本概貌,还记载有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卫三畏首次来广州的情况,雅裨理的东南亚之行,史蒂文森的中国沿海考察,卫三畏的日本旅行以及伯驾在广州眼科医局活动的详细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