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住户调查(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119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9%,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61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3.72%。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木桶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点在少数民族地区,难点也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其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关系、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以及跨界民族可能形成的国际问题。民族自治地方在生态环境建设、减少贫困人口、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巩固边疆等方面负有更重要的责任,以资源开发为推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初民族经济研究在我国兴起,民族经济学界就一直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面。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其一是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往往是“民族自治地方”,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强调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等,类似于特殊的区域经济研究。其缺陷在于: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民族地区人口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不等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实际上,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现代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关联度很低,一些少数民族甚至游离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之外。费孝通先生曾批评过这种忽视少数民族发展的做法:“不少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大型国营企业根本没有考虑到和当地少数民族联系,甚至眼中只有这地方的资源,而忘了还有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缺乏对少数民族的统计数据,则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用统计部门提供的民族地区统计数据来反映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就成为很多学者不得已的选择。

其二是运用民族学与人类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案例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乡村或社区调查,以剖析案例的方式反映一定社区的文化现象,以“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剖析社会。将其研究方法运用于微观经济研究,尤其是乡村、企业的微观研究,可以深层次地揭示乡村经济或企业的运行规律或状态,在微观研究方面要比经济学的研究更为详细和扎实。这也是民族经济研究的重要特征。此外,运用民族学与人类学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催生出了“经济人类学”“企业人类学”等新兴学科。其缺陷在于:经济研究是以量化分析为基础,仅依靠案例剖析来分析经济现象是远远不够的,亦是不科学的。

现代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数据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日常决策还是战略规划都将越来越依赖基于数据的分析,它不仅强调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强调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为解决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数据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室共同组织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卷调查”课题组,目的是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丰富,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为了让问卷设计更科学、更合理,课题组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咨询了诸多不同领域的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是瑞典哥德堡大学的Bjorn Gustafsson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的佐藤宏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Samuel Myers教授、法国里昂大学的Sylvie Demurger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的John Knight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十余名国内学者。其中李实教授和佐藤宏教授对问卷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3~6月,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课题组完成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等七个省区的城镇和农村家庭调查。共获得家庭总样本10516户,涉及个人总样本41733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西北四省区的城乡样本5970户,占家庭样本总量的56.8%;涉及个人样本22754人,占个人样本总量的54.5%。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西(中)南三省区的城乡样本4546户,占家庭样本总量的43.2%;涉及个人样本18979人,占个人样本总量的45.5%。农村调查还包括行政村的调查,七个省区共调查了757个行政村,其中西北433个,占行政村样本总量的57.20%;西南和中南地区324个,占行政村样本总量的42.80%。调查样本涵盖了七个省区的53个地级市(地区、盟、自治州)、81个县(自治县、旗、区)。在农村调查样本中,少数民族家庭占62.81%;在城镇调查样本中,少数民族家庭占44.78%。调查数据覆盖全面,代表性强,涵盖了七个省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2013年7月,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中心的专家评审,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后期资助。

本书是课题组根据上述问卷调查数据形成的描述性分析报告,反映的是2011年七个民族省区城镇、农村个人及家庭样本的全面情况,旨在为学界同仁探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在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时,没有对数据库的缺失值进行处理。受缺失值的影响,部分变量如民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地区等的样本量不一致,因此,总样本量与如民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地区等的汇总样本量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被调查的民族七省区总体情况的分析。

全书共分为九章和序言及附录。

第一章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概述”,主要介绍调查样本的选择和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样本的抽样采用城乡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强调对各个地区主体民族的家庭调查,同时考虑到使用数据分析研究时所需要的民族聚居区和非民族聚居区、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等,概述了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民族分布以及年龄、性别和家庭规模分布情况等方面内容。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家庭成员就业或失业状况,农村劳动力流动、教育、时间使用、社会保障、主观意愿等方面,城镇和农村的问卷力求保持统一。

第二、第三章分别对农村、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城乡居民家庭的支出、支出结构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七省区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并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不平等系数等对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消费支出差距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第四、第五章分别对七省区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主要从地区、民族和性别三个方面探讨了七省区城镇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固定职工、长期合同工、短期或临时工、私营或个体经营人员分别占城镇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在职人员的职业类型和行业类型分布、城乡劳动力获得工作的途径、私营或个体经营人员的资金来源,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性别之间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差异,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意愿、外出务工渠道、就业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描述分析。

第六章主要统计描述了七省区城镇和农村的教育状况。从城镇、农村以及城乡差异三个方面对语言能力、受教育程度和语言教育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不同民族和不同省区之间的比较,探讨七省区城镇、农村居民家庭的教育差异。

第七章对七省区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数据描述。分别对农村修路工程、水利排灌工程、小学及小学设施、其他教育事业、乡村医疗点及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差异性分析,并对七省区村级基础教育、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及医疗卫生条件进行了现状描述。

第八章为主观性问题分析。主要统计描述了七省区被访者对有关主观性问题的回答,包括农村和城镇被访者的调查统计。问及的内容包括被访者的收入满意度、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对民族交往和民族政策的看法以及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等。问题设计涵盖了农村、城镇各族人民关于家庭经济生活、社会文化以及子女教育方面主观态度的方方面面,对于进一步了解民族七省区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九章主要统计描述了七省区儿童的语言、教育和健康状况。分别对儿童语言知晓率,语言沟通能力,语言读写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教育经历,父母培养意愿,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情况,生病或受伤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上学状况,青年(15~24岁)饮酒、吸烟状况进行描述统计,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不同民族、不同省区之间的比较分析。

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还需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调查点中没有包括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这两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只能期望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至少能够反映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微观数据调查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只有从微观数据中才能发现我们所关心、研究的问题的答案,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只有基于数据建立起来的理论才是坚实的,让人信服的,没有数据的结论只能是主观猜想和臆断。为此,我们期望更多的学界同仁参与调查研究工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样本量的数据支撑。

课题组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