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序五
作为学者型官员,王刚先生勤思敏行,然甚惜墨。
故此,我对他的作品总有一份特别的期待,希望他能有时间多写一点;俟篇成,必欲一睹为快。
这本他与单位同事共同完成的《重塑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凝结着作者对近十年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洞察与深思。当下结集付梓,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最易凝聚社会共识的改革领域,必将被公众赋予更多革故鼎新的厚望,而政务服务中心就扮演着平台、阵地和窗口的角色。
此外,2014年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十年前的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距此十年,正是该有人能沉静下来,带领大家回顾来路,再想想去路的时候。一位哲学家讲过,如果对前景感到迷茫,不妨回头看看过去。
得益于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多年来深圳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终保持不竭动力,审批创新和政务服务一直领跑全国。因此,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以及身体力行的推动者,推出这本《重塑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可谓是一个“对的人”选择了一个“对的时间”,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综观全书,作者提供了多维的观察视角。既展示了政务服务中心从集中审批到集成服务的转变,体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自然演进的纵向脉络,也有对类似审批业务、电子政务等某个横断面的肌理分析。既从技术层面对审批流程、数据系统进行客观透视,又从理念层面把脉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难题。既客观总结了地方创新实践的宝贵经验,也不吝批评,耐心而诚恳地指出实操层面遭遇的瓶颈与困惑。
可以说,这是一本既接地气,又见大气的作品。如果一定要问,读罢这本书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这本书能够引导读者思考,思考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域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这一命题。
近十年来,我们做的多,思的少;低头拉车的多,抬头看路的少;在运行方式和技术创新方面下的功夫多,在行政体制和制度机制方面建树少。
读罢艾琳、王刚的新作,让我更加笃信伽达默尔的观点,“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
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方向性引导。
而本书自始至终,都能够带有一种可贵的思辨色彩,在行政审批以及政务服务实践的诸多肯綮之处,作者一点不含糊,落笔如落刀。
伽达默尔还有另一句话,“理论是实践的反义词”,理论作为实践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
因此,实践与理论的距离,就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无须怀疑,我国近年来的行政改革,特别是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应当说是受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也是政府的公共性理论付诸实践的产物。
可以说,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我们“拿来主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嫁接。
譬如,我们对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方式的借鉴与采用,是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成果;我们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是借鉴了治理理论的成果;我们追求服务而非掌舵,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借鉴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成果……
这十年,我们确实做了很多,走了很远,但同时也还远远做得不够。改革的空间与存在的问题,永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来说,来路短,然去路长。此部著作提醒我们,新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从简单的压缩事项、时限的“物理疗法”,转向追求能产生“化学效应”的流程重塑,更需用顶层制度设计、一体化的思维来融通整合、推动下一步的变革。
读罢掩卷,心中满是感喟,王刚先生确是有梦之人,更是筑梦之人。有梦之人是理想主义的,而筑梦之人是现实主义的,这两者在其身上得以完美融合。
甲午初夏,与此书相遇,诚为读者之福。
是为序。
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章石生
2014年6月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