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潮: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研究系列(6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国创新竞争加剧,中国如何应对挑战

李长久李长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编辑。

摘要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大危机往往也是大转机。几年来,大国都出台了创新战略,拉开了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序幕。中国抓住机遇,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创新战略 大国竞争 第四次技术革命 机遇与挑战

一 大国创新竞争与合作

“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展开了科技创新“大会战”《全球科技革新“大会战”》, 〔日〕《读卖新闻》2012年8月26日。

为实施创新战略,各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R&D)

从1996年到2007年,全球研发投资从5250亿美元增至1.1万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研发投资占比从40%降至35%;欧洲地区研发投资占比从31%降至28%;亚洲占比从24%升至31%;其他地区占比从5%升至6%。2011年美国研发投资达4050亿美元,占世界研发投资的34%。奥巴马政府提出,将研发投资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6%提高到3%。日本研发投资占本国GDP之比已从2001年的3.35%上升到2008年的3.78%,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研发投资占其GDP的比例提高到3%。中国提出,到2020年将研发投资占本国GDP的比例从2011年的1.83%提高到2.5%。

2.广纳天下英才

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广纳天下英才的计划和措施。全球技术移民的40%、全球“明星科学家”的62%、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70%集中在美国。

每年有50万国际学生在英国的大学、学院和寄宿中学学习。2013年8月初英国发表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的报告提出,在未来五年内,英国力争新增九万名留学生。日本提出的长远目标是吸引35万名国外留学生;欧盟仿效美国的绿卡制度,实施蓝卡制度以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采取措施引进人才。

3.大力支持企业创新

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们确认改变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是由企业完成的。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企业创新。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要对研发税收永久抵免立法;英国从2008年8月起将中小企业研发支出可抵扣应纳税所得的比例从原来的150%提高到175%;法国和西班牙的税收减负幅度最大,每一美元的研发支出将分别获得0.425和0.349个单位的税收减免。很多国家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支持本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人才和其他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 “产学研”相辅相成

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产生于实验室或大学,但往往通过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一些国家都靠“产学研”协力实现重大创新战略。

1969年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上万名科学家、12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两万多家企业参加,实际参与者达400万人。这一计划的实施被称为“管理学的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共同体”的战略设计和相应政策,其中主要内容还是实施“产学研”融合,强调创新力量的协调与合作。

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也是“产学研”协力实现的。中国工程院名誉主席宋健回忆,当年在原子能研发方面,大概有30个院所、200多个工厂,不算部队,直接参加设计、试验、制造的达几十万人。大工程是中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培养领军人才的沃土。他提出:要多些这样的“淮海战役”。

5.开展国际合作

各国间的科技创新既有竞争,又有一些重大创新工程需要国际合作。由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和韩国参与、正在实施的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计划,是继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后又一重大国际合作的创新工程。一些专家预测,人类有望在21世纪中叶以前掌握核聚变技术,实现由利用核裂变能到利用核聚变能。

二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与前三次技术革命比较,第四次技术革命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生活到生产广泛自动化和智能化;第二,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次技术革命,大国将在以下六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1.信息技术进入大规模数据、云计算和无线网络革命时代

互联网正演变为“云”网络。所谓“云”是指一个由数以千计的数据中心组成的网络。“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以往无法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可能,使我们处于前人无法想象的新市场的前沿”。通信技术革命正将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以无线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能够进行实时沟通、交往和交易。

美国在网络领域的实力首屈一指,2011年由广告支持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在美国创造了5300亿美元的产值和提供了510万个就业机会,互联网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

2.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世界人口将从70亿增至2025年的81亿。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6月6日发表报告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所有农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速将放慢,而需求继续强劲增长,从而导致食品价格普遍上涨。专家们认为,只有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才能满足未来全球不断增加的食物需求。

美国国土面积936万平方公里,其中60%是平原,人均耕地超过九亩。美国转基因农作物面积达8000万公顷,约占全球转基因农作物面积1.67亿公顷的47.9%,美国94%的大豆、93%的玉米和88%的棉花都是转基因的,再过两三年,美国大部分农作物都将是转基因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宣称:“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2012年4月,美国政府公布的《国家生物经济蓝图》提出的五大战略目标,其核心是增加研发投资,强化未来生物经济基础,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需求,并继续主导世界农产品市场。

3.新兴材料科学将给物质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

新兴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不久之后,工程师将在分子层面完成设计和制造,优化材料特点,甚至制造出新的材料,极大地提高质量和减少浪费。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等人介绍:“新的设备和产品正在出现,而它们都是基于一些计算机设计出来的在几年前根本不存在的材料,如新合金、取代硅晶体管的石墨烯晶体管(石墨烯和碳能够生成一类全新的电子材料和结构材料)以及一些具有自然界不可能有的特性(如使物体隐形)的超材料。”新材料时代与三维打印结合起来“将对经济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4.大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消耗能源的80%以上来自化石能源,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占2/3。因此,很多国家在继续有效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都在大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非常规油气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和从核裂变能到核聚变能。世界自然基金会2011年2月24日发表报告预测,到2050年,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可以满足人类大部分能源需求。

美国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和水平钻井技术,使国内页岩油和页岩气产量迅速增加。在2010年美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生产大国。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5年美国将再次实现能源独立。“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的核心是减少碳排放,目标是到2050年使欧盟域内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95%。为此,“路线图”确定三大目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技术竞争的优越性和行业去碳化。欧盟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总发电装机容量中将占36.1%。德国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国内能源消费量的60%;丹麦的目标是,到2050年全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日本常规油气资源贫乏,但日本周边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储量相当于日本百年的天然气消费量。2013年3月12日,日本从海底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从海底开采可燃冰的国家。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认为,开发可燃冰将成为日本经济振兴的催化剂,就像页岩气革命之于美国那样。

5.大国开发与竞争从陆地向海洋和宇宙空间延伸

随着地球陆地矿藏资源日益减少,大国开发和竞争正从陆地向海洋和宇宙空间延伸。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海洋动植物资源丰富,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矿物资源。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2013年1~2月号刊登西班牙政治学家费尔南多·费尔南德斯·法东题为《海洋:21世纪的地缘政治棋盘》的文章透露,美国国防部一份反思美国如何在21世纪维持世界霸权的文件认为,控制海洋的能力是21世纪决定战略霸权的重要因素。美国在太平洋广为结盟,旨在维护其海上的实力和海洋霸权。欧洲对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波斯湾等地区的危机处理方式表明了欧洲实施的战略是拒绝和限制进入欧洲的“传统入口”——海洋。日本企图把国土面积从37.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领海和排他性经济水域”的447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对“北约将北极划定为自己的利益范围”的回应是,将加强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6.美国和日本提升和加强军备引起各国关注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继续增加军费开支和提升军备。2013年度美国国防经费达6330亿美元,美国军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政府预算的20%,相当于全球军费开支总额的44%。

美国国防部部长哈格尔2013年6月1日重申,到2020年前将美国60%的海军军舰部署到太平洋地区,在此基础上,美国还将把其本土以外60%的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日本借机大力发展军事力量。2011年年底,野田政府放宽执行长达45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2012年4月,日本宣布与英国进行军事共同开发。同年6月,日本修改《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设置法》,解除航天宇宙技术不能用于军事的禁令。2013年7月7日共同社援引日本防卫省人士的话透露,日本正准备再造两艘可拦截弹道导弹的宙斯盾舰,从而将日本拥有的宙斯盾驱逐舰数量增至八艘,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宙斯盾战舰群。在强化海空军力量的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认为“必须讨论拥有陆战队功能的必要性”。日本新一代主战坦克数量不断增加。曾经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亚洲国家,对日本的何去何从,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三 中国如何应对挑战

大国兴衰在于综合国力,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硕果累累,探月工程捷报频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5000米级海试,超级计算机应用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中国总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在全球的技术领先项目中,美国占50%,欧洲和日本占30%,俄罗斯占10%,中国只有“汉字处理技术”一项处于领先地位。一些专家预测,在影响未来研发走向的十大关键性科技领域中,美国将占据八项第一,德国将占据两项第一。

基于对国情和世情的深刻了解,我们必须“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深化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3070万吨增至58950万吨,实现“九连增”。在同期内,粮食进口从2283万吨增至7236万吨,粮食自给率已降至88%,食用植物油自给率降到40%以下。2013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会议部署了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2.城镇化要少占耕地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而耕地仅占全球耕地的9%,人均种地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亩降到1.35亩。城镇化、工业化少占耕地、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是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户人均耕地0.5公顷,相当于日本的1/3、欧盟的1/40和美国的1/400,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量

据统计,2011年全球大豆种植面积的75%、棉花种植面积的82%、玉米种植面积的32%已产出转基因产品。改良品种和生物技术创新,这是我国实现农业增产的必由之路。

4.大力增强战略性产业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已经陷入了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目前,我国90%的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达70%。通过深化改革同步推进“新四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是大力增强战略性产业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防止在高端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被外国“卡脖子”。

5.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不仅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引入我国以来,我国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发展迅速。但是,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仍然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芯片被形象地比喻为“工业粮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我国所需芯片产品的90%依赖进口,仅2012年我国被境外控制的计算机主机就达1420余万台。《科技日报》2013年7月1日载文分析指出:在我国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频频出现美国“八大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的影子。特别是思科公司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中国电信163和中国联通169是国内最重要的两个骨干网络,两者承载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的流量,但在这两大骨干网络中,思科公司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并把持着所有超级核心节点。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提出:“如何才能解释一个人口数量是美国人口四倍的国家……而且据认为人才数量也是美国人才数量四倍的国家……不能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李光耀:大师洞察中国、美国和世界》,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3,第224页。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6.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复杂

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有效地维护我国的网络安全。

7.培养和用好人才是根本之举

一项研究显示: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300项,其中175项即58.3%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能否再创辉煌,关键在人才。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增至2013年699万,2011年我国研发人员达280万,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引人关注的是,我国流失顶尖人才数量也居世界首位。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55.34万,其中113.69万人正在一百多个国家进行学习和研究,95%的留学生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等15个国家。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虽然中国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的滞留率平均达87%。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