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哲学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一种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序言

人的问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研究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由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前提,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以及创立科学的历史观的现实前提。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形形色色的德国哲学(还有宗教等),指出这些德国的哲学家根本不懂得意识形态——哲学、宗教——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以为现实只是某种独立存在的意识或自我意识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任意提出的,而是依据客观存在着的现实前提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强调,这些现实前提是完全可以用经验加以确定的。他们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有“生命的个人”,也就是“现实的个人”。[2]

1846年12月,马克思批评蒲鲁东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以及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他写道:“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分析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交换和消费形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和相应的政治国家之后,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现实活动形成了历史的联系,形成了人类的历史。他强调“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3]。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了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在这篇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他们高瞻远瞩,对于未来的新社会,提出了一个光辉的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1894年,晚年恩格斯曾经说过,这一简短的字句最好地表达了“未来新时代的思想”[5]。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现实的个人”作为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出发点;又以“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终生关怀人的命运和前途,把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看作自己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崭新的哲学理论,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对人类生存状况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与探索,从而在根本上找到解放全人类的条件和途径。[6]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为全人类彻底解放,为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而进行革命、建设和不断改革的哲学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

在21世纪之初,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其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用“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来处理社会现代化以及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出发点与最终的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是在世界新的历史时代、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粹。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我们党搞革命和建设乃至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9]。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依靠和坚持这种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把人看作最可宝贵的思想和实践,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10]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为最大多数人民谋福利,要把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基本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决策是否正确的根本依据。他还告诫我们,“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列为“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又借鉴世界现代化过程提出的种种发展理论,把上述这些精粹思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从总结党的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贯彻和落实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坚决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他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以对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益和命运的关怀为根本目的,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实践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一步给予精辟的提炼和科学的诠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

本书主题是,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说明它和新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可分割的一致性。这也是我长期学习与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体会和心得。当然,这是一种阐释,只是“一家之言”、“一管之见”。个人认识有差错,解读有不当与遗漏,在所难免。现在,不嫌浅陋,公开出版,奉献给读者。如有错误与不妥,欢迎学界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