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五斋的校园格局
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传诏批准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上奏筹办京师大学堂折及所拟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遂正式成立。当时挑选在景山东门以东马神庙附近的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大学堂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堂停办。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仍使用公主府原有大学堂校舍,对其进行大规模修复并向东、南、西方向扩建。1903年在北河沿建成译学馆校舍。清廷覆灭后,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1918年沙滩(当时叫汉花园)红楼建成,1920年这里改称第一院,马神庙公主府校区为第二院,北河沿译学馆(法科)校区为第三院。1931年红楼北侧的松公府房地被北京大学全部购得,并在此陆续建设图书馆、地质馆等校舍建筑。
斋是指学生宿舍,在大学堂时期,北京大学于1904年在公主府西侧空地上修了14排平房做学生宿舍,称为西斋;1909年又在汉花园建造了学生宿舍,称为东斋。此外,其他学生宿舍还有五斋女生宿舍,三院男生宿舍。1935年11月5日位于红楼北边松公府的新学生宿舍(因整个楼外是用青砖砌成,又俗称“灰楼”)建成。至此,北京大学从最初择地而建的马神庙公主府校址,发展为以红楼为中心,分布于景山东街、汉花园、松公府及北河沿的三院五斋的校园格局。
理学院
老北大的西斋学生宿舍
老北大二院西侧是大学堂时期于1904年建成的14排学生宿舍,称为西斋(今天的沙滩后街59号)。1902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重建京师大学堂。因考虑“国家需材孔亟”,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1902年2月17日正式开学。由于招收的学生增多,原有公主府内的学生寝室,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当时的学生宿舍只有在大洋楼“北有楼二座皆为师范生寝室,南北相对,上下相当,室凡八十有八,二人一室”和公主府校舍最北头的“新班寝室,连亘而东,横当藏书楼之北而过之,则庚子乱前所建旧日学馆之寄宿舍也”。从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七日一份咨文就可以看出,为了应付新招收学生,必须建造新的学生宿舍,以免新生到后无法安置。“案照本学堂现办预备科,并添招师范学生。拟分咨各省遵章考选。定于暑假前咨送到京。本学堂斋舍无多,亟宜添建,以备居住。应先就西偏旷地营造,请派曾经办过工程之员专司其事,刻日兴工,务于五六月之时蒇功,免致学生到时无地安置等因。”
西斋一直作为男生宿舍,民国初期也叫北大第一寄宿舍。但从1918年马神庙公主府校园的平面图看,西斋也非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它中间的四排房舍曾作为文科教室。西斋在灰楼宿舍建成前曾是学生宿舍条件最好的。因为一是斋中有厨房饭厅,这为其他几处学生宿舍所不及的;二是房间相对较大,由于西斋较其他宿舍相比所建年代最久,因而从这里走出的各个时期的名人名流最多。1921年,邓中夏、黄日葵等19人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李大钊先生也曾大力支持该会的活动,他们在北京大学西斋两间学生宿舍存放了很多外文版马克思主义书籍,供会员研究之用,并称那里为“亢慕义斋”。“亢慕义”是德文译音,意思是“共产主义”;斋,是指斋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