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妃嬖宠:唐代后妃史事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編 唐代后妃史事考(上)

諸帝后妃史事考

高祖后妃

高祖有二十二子、十九女。其中諸子、一女生母姓氏存。高祖后妃兩《唐書》入傳者為太穆順聖竇皇后。

(一)竇皇后(太穆順聖)(獻陵)

長子(隱)太子建成、次子太宗、三子衛王玄霸、四子齊王(巢王)元吉、平陽公主生母。《舊》卷2、卷58、卷64,第21、2315、2413、2418~2419、2422~2423頁;《新》卷2、卷79、卷83,第23、3539、3544、3547、3642頁;《通鑑》卷183,第5728頁;《會》卷1,第2頁。<br/>開皇九年(589)生長子建成。<br/>開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生次子太宗。<br/>仁壽三年(603)生第四子元吉。

長安宣陽坊西南隅有太穆皇后舊宅,即高祖招親射孔雀目時的居處,隋開皇五年(585)立為浄域寺;街南門為皇后父竇毅舊宅,宅西有皇后歸寧院,後亦施於浄域寺。貞觀五年(631),太宗在武功縣慶善宫西百步處為母立慈德寺;貞觀八年(634),太宗又在長安修德坊西北隅為母立弘福寺。太宗還曾以絹二百匹為太穆皇后追福。《為太穆皇后追福手疏》,(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下注文中簡稱《文》)卷10,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129頁。《會》卷48,第990、995頁;(宋)宋敏求:《長安志》(下注文中簡稱《長》)卷8、卷9、卷10,北京:中華書局,1991,第99、119、127頁。貞觀十年(636)後,獻陵守陵官齊士員造彌陀像一區及二衛菩薩像,為高祖與太穆皇后供養;貞觀十三年(639)正月一日,齊士員等官員又與陵寢二所宿衛“分割宦禄之資”,為高祖與太穆皇后造石佛殿、彌陀、菩薩像等供養。《太武皇帝穆皇后供養石像之碑》《獻陵造像碑》,陸心源:《唐文拾遺》卷12,收入《文》,第10498~10499頁。<br/>高祖崩於貞觀九年五月庚子,十月庚寅葬獻陵;太宗文德皇后崩於貞觀十年六月已卯(以上參見《舊》卷3,第45~46頁),齊士員子齊世武又為文德皇后挽郎,故造像事只能在貞觀十年之後。

太穆皇后初葬壽安陵,貞觀九年(635)十月壬寅祔獻陵。貞觀十三年正月乙巳,太宗朝謁獻陵,於寢宫、神座前閲視高祖、太穆皇后服御之物。《太穆皇后哀册文》,《文》卷143,第1453頁。<br/>《舊》卷25,第972~973頁;《新》卷14,第362頁;《通鑑》卷194,第6116頁;《通典》卷52,第1449頁;《會》卷20,第464頁。

太穆皇后忌日,據《唐六典》載為“五月一日”;又據法藏敦煌文書P.2504《天寶令式表》載為“五月廿一日”,英藏敦煌文書S.6537v14《大唐新定吉凶書儀一部並序》載為“五月廿三日”。《唐六典》卷4,第126頁。<br/>《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359頁;《英藏敦煌文獻(漢文非佛經部分)》第1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102頁。敦煌文書經多次傳抄且年代久遠,關於唐代帝后忌日的記載屢有偏誤,故太穆皇后忌日當以《唐六典》所載爲準。又,文宗太和九年(835)四月敕,“五月六日(高祖忌日),二十六日(太宗忌日)兩忌,設齋人數宜各加至二十人。太穆文德皇后忌日,亦各加倍數,其寺觀仍舊”。《增忌辰設齋人數敕》,(宋)宋敏求編,洪丕謨、張伯元、沈敖大點校《唐大詔令集》(下注文中簡稱《詔》)卷78,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第404頁。<br/>《唐六典》卷4,第126頁。


按:

(1)竇皇后的謚號歷經數次增改:隋義寧元年(617)十一月甲子,恭帝晋封李淵(高祖)為唐王;十二月癸未,追封其亡妻竇氏為唐國妃,謚曰“穆”。武德元年(618)五月甲子,高祖登基;六月己卯,追贈竇妃為“穆皇后”。貞觀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崩,群臣上謚“太武”,竇后隨夫謚為“太穆”。咸亨五年(674)八月壬辰,高祖改謚“神堯”,竇后改謚“太穆神”。天寶八載(749)閏六月丙寅,高祖加謚“神堯大聖”,竇后加謚“太穆順聖”。《上聖祖及諸廟帝后尊號推恩制》,《文》卷25,第288頁;《高祖神堯大聖皇帝加謚册》,《詔》卷78,第402頁。<br/>《隋書》卷5,第100頁;《舊》卷1、卷3、卷5、卷9,第6~7、18、45、99、223頁;《新》卷1、卷2、卷3、卷5、卷76,第5、7、19、36、71、147、3490頁;《通鑑》卷184、卷185、卷194、卷202、卷216,第5765~5766、5791~5794、6112、6116、6372、6896頁;《會》卷1、卷3,第1~2、25~29頁;《廿二史劄記校證》卷19“帝號標后謚”條,第405~406頁。<br/>汪受寬:《謚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83頁;韓若春:《唐高祖謚號玉牌》,《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2期,第15頁;吴玉貴:《唐書輯校》卷1,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42頁注釋八。天寶十三載(754)二月癸酉,高祖加謚“神堯大聖大光孝”,竇后之謚再未改動。《舊》卷5,第227~228頁;《通鑑》卷217,第6924頁。從太穆皇后始,唐代皇后的給謚大致經歷了單字謚、從夫雙字謚、别擬雙字謚的過程,而玄宗天寶八載專為太穆至昭成六位先皇后加謚“順聖”,此後的唐代皇后就只有本謚而無加謚或改謚。

(2)唐代據在位皇帝與先祖帝后(包括追封帝后)的親疏關係,制定了不同的國忌禮儀。據《唐六典》載開元時期的二十位帝后,展現了四個層次的國忌禮:七代祖以上皆不廢務(不設齋);五代祖以上、孝敬皇帝、哀皇后裴氏皆不廢務,京城設齋一日;中宗以上京城七日行道,外州三日行道並廢務;皇考(睿宗與昭成皇后)京城二七日行道、外州七日行道並廢務,“凡國忌日,兩京定大觀、寺各二散齋,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於齋所,京文武五品以上與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若外州,亦各定一觀、一寺以散齋,州、縣官行香。應設齋者,蓋八十有一州焉。凡遠忌日雖不廢務,然非軍務急切,亦不舉事。餘如常式”。《唐六典》卷4,第126~127頁。又據敦煌文書P.2504、S.6537v14、P.2854v3《張議潮為先聖恭僖皇后遠忌行香文》可知,除《唐六典》所載開元舊制中的帝后,唐後期國忌禮中加入的帝后逐漸增多(諸帝增至懿宗、諸皇后增至穆宗恭僖皇后),也陸續增加了如章懷太子、讓皇帝等追謚太子或皇帝,諸帝后的國忌禮隨着與現任皇帝的血緣近疏而更改至不同層次乃至有所廢興;允許行國忌禮的各外州府也隨着地理沿革的變遷而變動;一些帝后的國忌日期記載甚至出現了偏誤。《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29~130頁。

(3)太穆皇后所出竇家為北朝大族,父竇毅尚北周文帝第五女襄陽公主、從叔竇榮定尚隋文帝長姊安成長公主,兄竇照尚北周文帝女義陽公主。《北史》卷61,第2173~2179頁;《周書》卷30,第517~522頁;《隋書》卷39,第1150~1151頁;《舊》卷61、卷183,第2368、4723頁;《新》卷95,第3847頁。太穆皇后族人在唐代“再為外戚,一品三人,三品已上三十餘人,尚主者八人,女為王妃六人,唐世貴盛,莫與為比”。其中尚主者可考有:竇誕、竇奉節分尚高祖女襄陽、房陵公主,竇逵、竇懷哲分尚太宗女遂安、蘭陵公主,竇繹、竇鍔分尚玄宗女常山、昌樂公主,竇克良尚代宗女壽昌公主,竇浣尚穆宗女延安公主,竇克構尚懷澤縣主。為王妃者可考有:竇璡女為(高祖子)酆王元亨妃、竇智純女為(太宗時)某王妃、竇孝諶女為睿宗昭成皇后、竇希瑊女為(玄宗子)慶王琮妃、竇兟女為(肅宗子)杞王倕妃。又,竇懷貞娶中宗韋皇后乳母莒國夫人,時人稱之“國”。《大唐故光禄大夫工部尚書使持節都督荆州刺史駙馬都尉上柱國莘安□竇公墓誌銘並序》,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下注文簡稱《續集》)貞觀06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44頁;《請不窮逐竇智純表》《大唐故蘭陵長公主碑》,《文》卷149、卷153,第1896~1897、1965~1966頁;《皇太子納妃制》《册杞王竇妃文》,《詔》卷31、卷40,第109、170頁。<br/>《北史》卷61,第2173~2179頁;《隋書》卷39,第1150~1152頁;《舊》卷61、卷183,第2364~2371、4724~4725頁;《新》卷71下,卷83、卷95、卷109,第2288~2333、3642~3643、3645~3647、3658~3659、3664、3669、3849~3850、4100~4101頁;《通鑑》卷209,第6630~6631頁;《會》卷6,第82頁。<br/>李向群:《唐室與原代北竇姓的聯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第95頁;<br/>宋德熹:《試論唐代前期的代北外戚家族:以獨孤氏、竇氏及長孫氏為例》,《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第89~133頁;原建軍、馬媛媛:《銅川發掘大型唐墓 專家推測為竇皇后家族墓群》,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6-02/19/content4198633.htm。

太穆皇后叔祖竇熾、父毅、從叔榮定等,正史皆有傳。《北史》卷61,第2173~2179頁;《周書》卷30,第517~522頁;《隋書》卷39,第1150~1151頁。

太穆皇后族人竇德明、懷貞、孝諶等入舊書《外戚傳》。《舊》卷183,第4723~4726頁。

太穆皇后族人竇威、抗、璡、軌、琮、静、誕、奉節、逵、孝慈、希玠、參、申等,兩《唐書》别有傳。《舊》卷61、卷136,第2364~2372、3745~3749頁;《新》卷95、卷145,第3844~3851、4730~4732頁。

太穆皇后妹嫁裴弘策。(宋)王欽若等:《册府元龜》卷303,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第3572頁。

(4)太子建成妃為鄭繼伯女鄭觀音,其他有關信息詳見本書中編“隱太子建成后妃”條。《大唐故隱太子妃鄭氏墓誌》拓片。

(5)武德九年(626)十月丙辰,太宗追封齊王元吉為海陵王,謚曰“剌”;貞觀十六年(642)六月辛卯,改封巢剌王,以禮改葬。顯慶中,高宗以太宗子曹王明為巢王嗣。《舊》卷3、卷64、卷76,第54、2422~2423、2666頁;《新》卷79、卷80,第3547、3579頁;《通鑑》卷192、卷196,第6024、6175頁;(唐)吴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卷5,北京:中華書局,2003,第258~259頁。齊王元吉妃為楊恭仁從侄女,後為太宗所納,生其第十四子曹王明,後又出嗣巢王。《歸仁縣主墓誌並序》,〔日〕大阪市立美術館編《唐抄本より》,京都:同朋舎,1981,第118~120頁。<br/>《舊》卷62、卷64、卷76,第2382、2423、2666頁;《新》卷79、卷80,第3547、3579頁;《通鑑》卷198,第6249頁。齊王女壽春縣主適(母高祖女長廣公主、父楊師道)楊豫之;文安縣主適(母高祖女高密公主、父段綸)段儼;和静縣主適(薛收子)薛元超;歸仁縣主適(姜謩子)姜某;新野縣主李淑絢適(裴思莊子)裴暉。《大唐故文安縣主墓誌銘並序》,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下注文簡稱《彙編》)貞觀1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01頁;《大唐故中書令兼檢校太子左庶子户部尚書汾陰男贈光禄大夫使持節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薛公墓誌並序》,《續集》垂拱003,第278~281頁;《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祭和静縣主文》,《文》卷196、卷233,第1985~1988、2361頁;《歸仁縣主墓誌並序》,第118~120頁;《大唐新野縣主李氏墓誌銘》,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read.asp?logID=505770&PostID=43536215。《舊》卷59、卷62、卷73,第2332~2333、2382~2384、2590~2591頁;《新》卷83、卷91、卷98、卷100,第3642、3643、3791~3792、3892~3893、3928頁;《通鑑》卷184、卷197,第5758、6197頁。<br/>〔日〕道坂昭廣:《王勃佚文中の女性を描し二篇の墓誌につこて》,《アジア遊学》116(2008),第18~23頁;《論王勃佚文中兩篇為女性所撰墓誌》,《中文學術前沿》第二輯,2011,第124~128頁。張婷:《唐〈韋餘慶及妻裴氏墓誌〉考釋》,《碑林集刊》十六,西安: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1,第15~18頁。

(6)平陽公主降柴紹,主子柴令武尚太宗女巴陵公主。平陽公主謚曰“昭”,乃唐代公主始得謚者,又因早年隨高祖起義建軍功,其葬禮特准有鼓吹、班劍儀仗。《舊》卷58,第2314~2316頁;《新》卷83、卷90,第3642~3643、3646、3774~3775頁;《通鑑》卷183、卷184、卷190、卷199,第5728、5757~5759、5965、6280頁;《會》卷6、卷38,第77、809頁。

(二)萬貴妃(楚國太妃)(獻陵《會》卷21,第480頁。

第五子楚王智雲生母。《舊》卷64,第2413、2423頁;《新》卷79,第3539、3548頁。仁壽四年(604)生第五子智雲。

萬貴妃是高祖嬪妃中品階最高者,因“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宫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可知在中宫位虚的情况下,萬貴妃一直是高祖後宫事務的實際主事者。萬貴妃在太宗朝晋為楚國太妃,卒後陪葬獻陵,也是史料所載唯一陪葬獻陵的高祖后妃。《舊》卷64,第2413~2414、2423頁;《新》卷79,第3539~3540、3548頁;《會》卷21,第480頁。


按:

(1)唐因隋制(隋煬帝設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正一品)置一品后妃,唯增“賢妃”為“四妃”。四妃“掌佐皇后論婦禮於内,無所不統”。《隋書》卷36,第1107頁;《舊》卷44,第1866~1867頁;《新》卷47,第1225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唐六典》卷2、卷12,第38、347頁;《會》卷3,第36~37頁。高祖雖不立后,但改“三妃”為“四妃”,實應凸顯了“貴妃”為首之地位,而萬貴妃生前和卒後的各項待遇正好説明了高祖此番設置的用意。

(2)歷代后妃的名號與品階制度在正史后妃傳中皆有記載,但關於這兩項制度在國家律令體系中的狀况卻鮮有史料記載,唯據《北史·后妃傳》引北齊武成帝“河清新令”,載一品至四品以及散號的一百二十二個后妃名號《北史》卷13,第487頁。,不僅可以明確北齊后妃的名號及對應的品階,也可知作為“内命婦”的后妃,其名號與品階制度是被納入國家律令體系之中的,即存在“内外命婦職員令”。不過,仁井田陞僅復原了兩條唐“内外命婦職員令”,一為區分内、外命婦群體;二為太子后妃名號與品階〔日〕仁井田陞原著,栗勁、霍存福、王占通、郭延德編譯《唐令拾遺》“内外命婦職員令第七”,吉林:長春出版社,1989,第57~59頁。,對皇帝后妃的名號與品階皆未涉及。據兩《唐書》及《唐六典》《唐會要》所載及筆者的研究《舊》卷44,第1866~1867頁;《新》卷47,第1225頁;《唐六典》卷2、卷12,第38、347~348頁;《會》卷3,第36~37頁。陳麗萍:《唐宣宗的后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7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第287~308頁。,唐代的后妃名號與品階制度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高祖、高宗、玄宗、宣宗),其間后妃的名號與品階皆有所變動,故針對這一内容的唐令復原,還得看令文所屬的具體時代。

(3)唐代后妃目前所知有八個品階,但以一至五品為常置,后妃的職掌、服章、車輅、鹵簿、印綬、葬儀、親屬待遇等級劃分也以此為準。《舊》卷43、卷44、卷45,第1821、1871、1935、1956頁;《新》卷23下、卷24、卷46、卷47,第507、513、523、1188、1223頁;《大唐開元禮》卷2,第27頁;《唐六典》卷2、卷12,第39、359~361頁;《會》卷26,第574頁;《唐令拾遺》“選舉令第十一”“封爵令第十二”“衣服令第十七”“儀制令第十八”“鹵簿令第十九”,第212~213、229~231、330~335、344~347、392~399、401~402、457頁。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内命婦(后妃與宫人)親屬的各項待遇中,其母有邑號的待遇所見只延及内命婦之四品階。如一至五品后妃親屬之免役權,據《天聖令·賦役令》復原唐21條:“諸皇宗籍屬宗正者,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緦麻以上親,内命婦一品以上親,五品以上父祖兄弟,並免課役。”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下,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476頁。

(4)楚王智雲,隋大業十三年(617)為左翊衛將軍陰世師所殺,武德元年追封為楚王,在長安進昌坊西南隅立楚國寺為其追福。《北史》卷73,第2534~2535頁;《隋書》卷39,第1148~1149頁;《舊》卷64,第2423頁;《新》卷79,第3548頁;《通鑑》卷183,第5736頁;《會》卷48,第990頁;《長》卷8,第105頁。據唐《司封令》:王母為太妃。《請諸王母封號奏》《請定公主母稱號狀》,《文》卷478、卷527,第4881、5353頁。《會》卷3,第38頁。武德三年(620),詔以太宗第二子寬為楚王嗣;貞觀二年(628),又以濟南公世都子靈龜為楚王嗣,故萬貴妃在太宗朝得以隨子、孫晋封為“楚國太妃”。

楚王靈龜妃為閻氏、續妃為上官氏,上官氏守節不嫁之事蹟入兩《唐書·列女傳》。《舊》卷193,第5143頁;《新》卷205,第5819頁。

(三)尹德妃

第八子酆王元亨生母。《舊》卷64,第2413頁;《新》卷79,第3539頁;《通鑑》卷190,第5957頁。武德二年(619)生第八子元亨。

高祖晚年多内寵,其二十二子中,十七子乃晚生。高祖嬪妃中以尹德妃與張婕妤最為得寵。武德時,“妃主之家及後宫親戚横長安中,恣為非法”,“椒房親戚並分事宫府,競求恩惠”,“太宗每總戎律,惟以撫接才賢為務,至於參請妃媛,素所不行”,太子與齊王卻“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相較秦王“獨不奉事諸妃嬪,諸妃嬪争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王連龍:《唐酆王李元亨墓誌》,《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4期。<br/>《舊》卷64,第2415頁;《新》卷79,第3541頁;《通鑑》卷190,第5957~5958頁。高祖諸妃不僅恃寵而驕,在政治上也多與太子黨互為表裏,針對秦王,使秦王與太子的政治鬥争中又多了一股來自後宫的阻力。

史書所載尹德妃相關事件有:德妃父尹阿鼠驕横,秦王府屬杜如晦騎馬過其門,為家僮數人所曳墜馬,毆折一指,還罵道“汝何人,敢過我門而不下馬!”事後,尹阿鼠先使德妃反訴“秦王左右陵暴妾家”,高祖怒而責秦王:“我妃嬪家猶為汝左右所陵,况小民乎!”《舊》卷64,第2416頁;《新》卷79,第3541頁;《通鑑》卷190,第5959頁。或傳言尹德妃、張婕妤與太子、齊王淫亂,所謂“宫禁深秘,莫能明也”。秦王在玄武門兵變前曾以此密告高祖,反擊太子、齊王。《舊》卷64,第2416頁;《通鑑》卷190、卷191,第5958、6009~6010頁。

其他與尹德妃等高祖寵妃有關的事件還有:洛陽平定後,高祖遣貴妃等“馳往東都選閲宫人及府庫珍物,因私有求索,兼為親屬請官”,秦王以“財簿先已封奏,官爵皆酬有功,並不允許”,諸妃因此“銜恨彌切”;高祖每設家宴,秦王因感“太穆皇后早終,不得見上有天下,或歔欷流涕,上顧之不樂”,諸妃乘機中傷“海内幸無事,陛下春秋高,唯宜相娱樂,而秦王每獨涕泣,正是憎疾妾等,陛下萬歲後,妾母子必不為秦王所容,無孑遺亦!”又泣道“皇太子仁孝,陛下以妾母子屬之,必能保全。”《舊》卷64,第2415~2416頁;《新》卷79,第3541~3542頁;《通鑑》卷190,第5958~5959頁。武德七年(624)六月,太子謀反事發,高祖允諾秦王平定後改立太子,諸妃與齊王等“更迭為建成請,封德彝復為之營解於外,上意遂變”。《舊》卷64,第2416~2417頁;《新》卷79,第3542~3543頁;《通鑑》卷191,第5985~5987頁。太子曾贈秦王胡馬意圖暗算,秦王對宇文士及道“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太子聽聞又命諸妃譖於高祖“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位天下之主,豈有浪死!”太子、齊王聯合諸妃多次口舌圍攻,不斷加重了高祖和秦王之間的嫌隙,使太宗在發動玄武門兵變前的政治勢力一直處於劣勢。《通鑑》卷191,第5989~5990、6005頁。


按:

(1)高祖所置“四妃”,目前確知貴妃、德妃,淑妃、賢妃所屬待考。

(2)酆王卒於貞觀六年(632)《舊》卷3、卷64,第42、2426頁;《新》卷2、卷79,第33、3549頁;《通鑑》卷194,第6096頁。,尹德妃此前是否依制隨子晋封為太妃,待考。

(3)酆王元亨妃為(高祖太穆皇后從弟)竇璡女。《舊》卷61,第2371頁;《新》卷95,第3849~3850頁。

(四)宇文昭儀(韓國太妃)

第十一子韓王元嘉、十九子魯王靈夔生母。《舊》卷64,第2413、2427頁;《新》卷79,第3539~3540、3551頁;《通鑑》卷190,第5957~5958頁;《貞觀政要集校》卷5,第275頁。武德二年生第十一子元嘉。

宇文昭儀,父隋左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許國公宇文述;兄弟分為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隋將作少監宇文智及,唐中書令、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宇文士及。宇文昭儀亦有寵於高祖,其所生子韓王元嘉“以母寵故,特為帝愛,後出諸子無及者”。高祖初即位,便有意立宇文昭儀為皇后,昭儀“固辭不受”。宇文昭儀在太宗朝隨子晋封“韓國太妃”,卒於貞觀七年(633)左右。《請諸王母封號奏》,第4881頁。<br/>《北史》卷79,第2649~2658頁;《隋書》卷61、卷85,第1463~1468、1888~1892頁;《舊》卷63、卷64,第2409~2411、2417頁;《新》卷79、卷100,第3551、3934~3935頁;《貞觀政要集校》卷5,第275頁。


按:

(1)唐因隋制(隋煬帝設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正二品)置九嬪,正二品,僅改“順”為“昭”、“華”為“媛”字。九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屬以贊導后之禮儀”。《隋書》卷36,第1107頁;《舊》卷44,第1867頁;《新》卷47,第1225頁;《唐六典》卷2、卷12,第38、347頁。唐代的后妃以二品以上為貴,對應的輿(車)服、鹵簿、葬儀等待遇,即分三妃、九嬪、婕妤及以下三級。如《大唐開元禮·凶禮》載有“為内命婦舉哀”禮,“與為諸王妃主禮同。其三夫人以上其日仍晡哭而止;其九嬪以下一舉哀而止”。《天聖令·喪葬令》復原唐4條則細化為:“皇帝、皇太后、皇后為五服之内親舉哀……小功以下及皇帝為内命婦二品以上……皇太后、皇后為内命婦二(三)品以上喪……並一舉哀而止。”《大唐開元禮》卷133,第628~629頁;《唐六典》卷18,第507頁;《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下,第678~679頁。又,《大唐開元禮·嘉禮》中除了册后禮外,還有“册内命婦二品以上”禮。《大唐開元禮》卷108,第508~509頁。

(2)宇文昭儀父、兄歷北周、隋、唐三代,參與經歷了隋唐之際的很多重大政治事件,正史皆有傳。《禁錮隋朝弑逆子孫敕》,《詔》卷114,第547頁。<br/>《北史》卷79,第2649~2658頁;《隋書》卷61、卷85,第1463~1468、1888~1892頁;《舊》卷63,第2409~2411頁;《新》卷100,第3934~3936頁。<br/>李子春:《新拓唐昭陵宇文士及碑》,《考古》1960年第7期,第62頁;賀華:《隋〈宇文述墓誌〉述略》,《碑林集刊》十三,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第262~267頁;樊波、李舉綱:《〈隋書·宇文述傳〉與新見〈宇文述墓誌〉比事》,《碑林集刊》十四,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第232~242頁;〔日〕會田大輔:《〈宇文述墓誌〉と〈隋書〉宇文述伝——墓誌と正史の像をめぐって》,《駿臺史學》一三七號,2009,第1~26頁。

宇文士及與高祖在隋為官時“深自結託”,先尚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後尚唐壽光縣主,女為太宗子趙王妃。《大唐趙王故妃宇文氏墓誌銘》,《續集》顯慶042,第110頁。《北史》卷79,第2650、2654頁;《隋書》卷85,第1888頁;《舊》卷63,第2409~2411頁;《新》卷100,第3934~3936頁。南陽公主事蹟入《隋書·列女傳》。《隋書》卷80,第1798~1799頁。

(3)韓王元嘉妃為房玄齡女;房玄齡子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房遺直娶荆王元景女。《舊》卷66,第2462、2467頁;《新》卷83、卷96,第3646、3858頁;《通鑑》卷195、卷199,第6143、6279~6280頁。

韓王子、嗣韓王李訥妃為杜思温女。《皇唐叔祖故國子祭酒嗣韓王誌文並序》、《大唐故國子祭酒魯郡太守嗣韓王妃京兆杜氏墓誌並序》,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第61~62、84頁。

韓王女南海縣主適(長孫無忌五世孫)長孫釗。《大唐故南海縣主福昌縣令長孫府君夫人李氏墓誌銘並序》,《彙編》景雲002,第1116~1117頁。《新》卷72上,第2413頁。

(五)莫貴嬪=莫嬪

第六子荆王元景生母。《大唐莫貴嬪墓誌銘》,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60~61頁。<br/>《舊》卷64,第2413頁;《新》卷79,第3539頁;《通鑑》卷190,第5957頁。從莫貴嬪墓誌“載誕琁枝,慶隆磐石”句,知其育有王子,而高祖第六子荆王元景母史書皆載為“莫嬪”,應即此莫貴嬪。

莫貴嬪,名麗芳,吴郡吴人。祖陳東衡、北兖、南徐三州刺史莫影龍,父唐太守莫孝恭。莫氏以“鞶繡之則,巧洞天機,絺絡之功,妙踰神造,故得家移戚里,身陟瑶臺。位處袂良,禮承巾櫛,高禖既祀,銀環乃授,載誕璇枝,慶隆盤石”,生高祖第六子元景(武德三年封趙王)。武德元年十一月,莫氏卒於别館,年三十二,高祖詔贈為“貴嬪”,十二月十四日葬於長安福陽鄉。《大唐莫貴嬪墓誌銘》,第60~61頁。<br/>《舊》卷1、卷64,第11、2423頁;《新》卷1、卷79,第11、3548頁。

按:

(1)“貴嬪”之號源自三國魏文帝,位在皇后下,後西晋武帝置“貴嬪、貴人、夫人”為三夫人,“貴嬪”遂為南北朝諸帝沿襲,是唐以前常見的一品后妃名號《三國志》卷5,第155頁;《南史》卷11,第316~317頁;《南齊書》卷20,第389~395頁;《隋書》卷11,第237頁。,但參考唐代后妃的名號與品階制度,未見唐高祖為其后妃設“貴嬪”名號的記載。如此,莫氏被追贈為“貴嬪”有三種可能:第一,從高祖諸子排行來看,前五子為太穆皇后與萬貴妃早年所生,莫氏為高祖晚年嬪妃中生子第一人,其人和所生子的特殊意義即在此。武德元年五月高祖登基,時國業草創,莫氏卒於當年十一月,高祖可能暫參前朝舊制贈其為“貴嬪”以示榮寵。第二,莫氏的名號確為高祖所設“九嬪”之一,只是高祖追贈時特加“貴”字,同樣有示寵之意。第三,高祖或許確實曾沿用前朝之“貴嬪”名號為其后妃所用,後因制定出新的后妃名號與品階制度,舊制遂廢,也未載入史書。

(2)荆王元景妃為裴寂女;裴寂子裴律師尚高祖女臨海公主,主女為(霍王元軌子)江都郡王李緒妃。《唐故許州刺史江都郡王妃裴氏墓誌銘並序》,趙君平、趙文成編《秦晋豫新出土墓誌蒐佚》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第509頁。<br/>《舊》卷57、卷64,第2288~2289、2431頁;《新》卷70下、卷79、卷83、卷88,第2063、3553~3554、3644、3738~3739頁。

荆王女適(房玄齡子)房遺則,與太宗女高陽公主(房遺愛尚)為從姊妹嫁兄弟的同輩重親婚。《舊》卷66,第2462、2467頁;《新》卷83、卷96,第3646、3858頁;《通鑑》卷195、卷199,第6143、6279~6280頁。

(六)楊貴嬪

楊貴嬪,弘農華陰人,出身楊姓“越公房”支。祖北周宜陽縣公楊寬,父隋荆州總管、上明郡公楊文紀,母(韋世康女)韋氏;伯隋民部尚書、左光禄大夫楊文思,從兄隋楚國公楊素。楊氏“神儀豔逸,姿制凝閑,賦善懷貞,執柔居順,含壹德而為美,婉六儀而成章”,遂以“良家之選”入宫為高祖嬪妃。貞觀八年八月四日,楊貴嬪卒於太安宫,八月九日葬於長安縣義陽鄉。《太安宫嬪楊氏墓誌銘》,齊運通編《洛陽新獲七朝墓誌》,北京:中華書局,2012,第65頁;《大隋使持節上開府儀同三司荆州總管上明恭公楊使君文墓誌》,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第453~454頁。《北史》卷41,第1524~1527頁;《隋書》卷48,第1294~1295頁;《新》卷71下,第2365~2386頁。<br/>趙振華、孫紅飛:《唐高祖李淵嬪楊氏與長安太安宫——讀〈唐太安宫嬪楊氏墓誌〉》,《唐都學刊》2011年第6期,第23~26頁。


按:

(1)太宗為秦王時居太極宫承乾殿,後因功殊憂寵,武德五年(622)七月五日,高祖命在長安城宫城北西苑内西偏地營“弘義宫”,由秦王居住。武德九年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太宗後被尊為太上皇。貞觀三年(629)四月辛巳,太上皇徙居弘義宫,改宫名為“太安宫”。太安宫遂成為高祖晚年悠居之處,直至貞觀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崩於太安宫垂拱前殿。《舊》卷1、卷2、卷74,第17~18、36、45、2612~2613頁;《新》卷1、卷2、卷98,第19、30、3894~3895頁;《通鑑》卷191、卷193、卷194,第6017、6064、6112頁;《會》卷30,第639~640頁;《長》卷6,第68頁。

(2)據楊貴嬪名號前加“太安宫”,可知其為伴隨高祖晚年身側的嬪妃。這種以后妃所居宫名别稱后妃的慣例源自西漢哀帝時,哀帝建平二年四月詔,以其祖母(定陶太后傅氏)為帝太太后,稱“永信宫”;帝母(定陶王丁姬)為帝太后,稱“中安宫”。《漢書》卷11,第339頁。後世還有三國魏文帝母卞太后亦以所居“永壽宫”代指《三國志》卷5,第156~157頁。;西晋武帝祖母楊太后居弘訓宫,號“弘訓太后”《晋書》卷31,第949~950頁。;北齊文宣帝李皇后,孝昭帝即位後降居昭信宫,號“昭信皇后”《北史》卷14,第520頁。等例。

(3)楊氏墓誌蓋題“太安宫嬪楊氏”,誌文又言其為“楊貴嬪”,推測楊氏名號或許並不是前朝一品后妃所號之“貴嬪”,而僅泛指為“嬪”。

(4)楊貴嬪卒於貞觀八年且是無子后妃,時高祖尚未駕崩,故只能别地安葬。由目前所見高祖后妃墓誌可知,其嬪妃分葬於長安福陽鄉、義陽鄉等各處,説明唐初高祖嬪妃的安葬地相對隨意,尚未形成統一集中的區域。

(5)楊貴嬪祖楊寬、伯文思、父文紀,正史皆有傳。《北史》卷41,第1524~1527頁;《隋書》卷48,第1294~1295頁。

(6)楊貴嬪墓誌中並未詳載其年歲,其與楊素為從兄妹,應為下文之高祖楊嬪(楊素之女)從姑,兩位楊姓嬪妃為姑侄同嫁一夫的重親婚。

(七)孫嬪(漢王太妃)

第七子漢王元昌生母。《唐故元昌墓誌銘》,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第46~47頁。<br/>《舊》卷64,第2413頁;《新》卷79,第3539頁;《通鑑》卷190、卷197,第5957、6193頁。<br/>武德二年生第七子元昌。<br/>樊波、舉綱:《新見唐〈李元昌墓誌〉考略》,《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1期,第95~96頁。

孫嬪貞觀十七年(643)時尚在《通鑑》卷197,第6193頁。,之前應隨子晋封為太妃。


按:

高祖所置“九嬪”,目前唯知宇文昭儀之名號,孫嬪及下文所列之崔嬪、小楊嬪等妃的具體名號皆待考。

(八)崔嬪

第十七子鄧王元裕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按:

鄧王之母,兩《唐書》皆作“崔嬪”,唯《通鑑》作“瞿嬪”,不取。

(九)小楊嬪

第十八子舒王元名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十)楊嬪(江國太妃)(獻陵)

第二十子江王元祥生母。《大唐江國太妃楊氏墓誌銘》《大唐故鄭州刺史上柱國贈司徒并州大都督江王墓誌銘》,趙文成、趙君平選編《新出唐墓誌百種》,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第18~19、44~45頁。<br/>《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武德八年(625)生第二十子元祥。

楊嬪,弘農華陰人,出身楊姓“越公房”支。曾祖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楊暄,祖北周開府儀同三司、臨貞公、汾州刺史楊敷,父隋御史大夫、納言、尚書左右僕射、尚書令、太子太師、司徒、郢楚越三公楊素,嫡母越國夫人鄭祁耶。楊氏於隋朝入宫,隋煬帝“欣加禮異,特超恒序”,後又為唐高祖所納,册為“嬪”,生高祖第二十子元祥。貞觀五年,元祥封許王,楊嬪隨子晋封“許國太妃”。貞觀十一年(637)七月己巳,許王徙封江王;九月五日,楊氏亦隨子改封“江國太妃”。永徽六年(655),江王轉任鄧州刺史;顯慶二年(657)十二月二十八日,楊太妃卒於鄧州官舍,年五十六。顯慶三年(658)十二月十二日庚辰,楊太妃“穸於獻陵之隅”,喪事所須,皆由官給。《大唐江國太妃楊氏墓誌銘》《大唐故鄭州刺史上柱國贈司徒并州大都督江王墓誌銘》,第18~19、44~45頁;《大隋越國夫人鄭氏墓誌》,羅新、葉煒:《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496~497頁。《北史》卷41,第1508頁;《隋書》卷48,第1281頁;《舊》卷3、卷64,第41、48、2435~2436頁;《新》卷2、卷79,第32、37、3559頁;《通鑑》卷193、卷195,第6087、6130頁。<br/>王京陽:《隋“楊素妻越國夫人鄭氏墓誌銘”考釋》,《碑林集刊》十,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第234~239頁;周曉薇、王其禕:《柔順之象:隋代女性與社會》第八章《摩挲片石:隋代女性個案解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第231~235頁。

《全唐詩》存上官儀所作《江王太妃挽歌》一首。(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下注文簡稱《詩》)卷40,北京:中華書局,1996,第507~508頁。

按:

(1)史籍所載高祖獻陵陪葬嬪妃僅萬貴妃(楚國太妃)一人,據楊嬪墓誌可知,楊嬪(江國太妃)以及下所列高祖王才人(彭國太妃)皆是獻陵陪葬嬪妃而史書闕載者。此二妃墓地的確定,除了可補史書闕載的獻陵陪葬后妃,也提示高祖其他有子后妃或還有陪葬獻陵者。

(2)楊嬪祖楊敷、父楊素及叔約、兄弟玄感,遠族人纂等正史皆有傳。《北史》卷41,第1508~1523頁;《隋書》卷48、卷70,第1281~1294、1615~1619頁;《舊》卷77,第2673~2676頁;《新》卷106,第4045~4047頁。<br/>胡明曌:《有涉楊玄感起兵事件的三方新發現墓誌》,吕建中、胡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研究續一》(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第54~61頁;黄正建:《從〈楊嶽墓誌〉看楊氏在唐前期的浮沉》,《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研究續一》(上),第62~67頁。楊素異母妹為隋文獻皇后弟獨孤陁妻,其家好事“貓鬼”。《北史》卷61,第2170~2172頁;《隋書》卷79,第1789~1791頁;《通鑑》卷178,第5560~5561頁。

(3)楊嬪為楊素之女,高祖楊貴嬪為其從姑,由此推測高祖小楊嬪、楊美人等楊姓嬪妃或也出身弘農楊氏大族,甚至可能為隋宗室後人,具體詳見下太宗“楊婕妤”條。

(4)楊嬪誌文中除了大幅炫耀其曾祖、祖、父三代官職外,僅多用前朝賢妃之典暗喻楊氏的各種婦人美德;其中提到隋煬帝為之“欣加禮異,特超恒序”,間接説明楊氏本隋煬帝嬪妃或宫人,當為入唐後轉為高祖后妃。而楊氏的封號僅為正史所記之“嬪”,本人墓誌中並未提及具體封號及在高祖後宫中的經歷。

又,北朝諸代更迭之時,常有先朝諸帝后妃或公主為新朝皇帝所納。盧向前:《唐代胡化婚姻關係試論——兼論突厥世系》,《敦煌吐魯番文書論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20~46頁。又據史料載,裴寂隋大業中為晋陽宫副監,嘗以“晋陽宫人私侍高祖”,及高祖起義,又“進宫女五百人”。《舊》卷57,第2285~2286頁;《新》卷88,第3736~3737頁;《通鑑》卷183,第5730頁。可知高祖在隋時就曾私納宫人,待天下平定,隋朝后妃、公主、宗女應有不少為高祖父子所得,此乃延續北朝遺風。

(5)楊嬪誌文中關於其在唐代後宫的經歷僅用“耀掌珠於丹掖,樆庭玉於紫霄”之喻,暗示她生育了一女一子。楊嬪所生子即江王元祥,所生女則待考。

(6)江王子、廣平公李炅夫人為楊知慶女(諱無量壽)。楊夫人姊妹一為玄宗元獻皇后、一為(中宗子)節愍太子妃。《大唐故江王息故灃州刺史廣平公夫人楊氏墓誌》,《彙編》開元327,第1383頁;《節愍太子妃楊氏墓誌銘》,《文》卷232,第2351頁。<br/>《新》卷70下、卷76,第2070~2078、3492頁。楊夫人其他族人與李唐皇室聯姻者,具體參見下太宗“楊妃”條。

江王孫、嗣江王李欽妃為王仁皎女。《舊》卷64,第2436頁。

(十一)郭婕妤

第十子徐王元禮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按:

(1)唐因隋制(隋煬帝置婕妤十二員,正三品)置婕妤九員,正三品。婕妤“掌率女官脩祭祀、賓客之事”。《隋書》卷36,第1107頁;《舊》卷44,第1867頁;《新》卷47,第1225頁;《唐六典》卷2、卷12,第38、347~348頁。<br/>玄宗改制后妃名號與品階,舍婕妤置,升美人為正三品階,掌“率女官脩祭祀、賓客之事”。但據常理,后妃之職掌應與其品級相當,故玄宗時三品美人與高祖時三品婕妤職掌相同。

(2)徐王元禮夫人名羅觀照,又有姬趙氏。《舊》卷64,第2426頁。<br/>吴春:《西安秦川機械廠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4期,第18~28頁。

(十二)劉婕妤(道王太妃)

第十六子道王元慶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劉婕妤太宗時尚在《舊》卷64,第2432頁。,應隨子晋封為太妃。

按:

(1)道王元慶妃為戴胄女,又有妾閻氏。《大唐故敷城公豪鄂二州别駕贈徐州刺史李君墓誌銘並序》,《彙編》開元206,第1300頁。<br/>《新》卷99,第3916頁。<br/>《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守太子詹事贈幽州大都督上柱國嗣道王墓誌並序》,《長安新出墓誌》,第164~165頁。

(2)道王子、敷城郡公李誕妻為王義立女,隨子得封“北海太夫人”;道王子、伯陽郡公李諲妃為鄧玄挺女。《大唐故敷城公豪鄂二州别駕贈徐州刺史李君墓誌銘並序》,第1300頁;《唐故義武軍節度副使檢校尚書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李公墓誌》,《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第952~953頁。<br/>《舊》卷190上,第5007頁;《新》卷70下,第2066~2067頁。武天合:《西安碑林新徵唐〈鄧玄挺墓誌〉考》,《碑林集刊》十六,第34~38頁。道王玄孫、嗣道王李實,兩《唐書》有傳。《舊》卷64、卷135,第2432~2433、3730~3732頁;《新》卷70下、卷79、卷167,第2066~2067、3556~3557、5112頁。嗣道王一子李潯妻為崔氏、孫女嫁張延範;一子李貞素妻為(母順宗女漢陽公主、父郭子儀孫郭鏦)郭氏。《舊》卷120,第3472頁;《新》卷83、卷137、卷179,第3665~3666、4612~4613、5326頁。

(十三)張婕妤

張婕妤亦是高祖寵妃之一,是太子、齊王的後宫主要奧援者,其人其事多與尹德妃相混,與其相關的事件還有:張婕妤曾為其父與淮安王搶奪良田,為此訴於高祖“詔賜妾父田,而(秦)王奪與人”《舊》卷64,第2415、2416頁;《新》卷79,第3541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密謀在玄武門伏擊太子,探聞消息的張婕妤曾“馳語建成”報信。《新》卷79,第3544頁;《通鑑》卷191,第6010頁。

(十四)薛婕妤=河東郡夫人=寶乘尼

薛婕妤,河東汾陰人。祖北齊中書侍郎薛孝通,父隋襄州總管、臨河公薛道衡,兄金部郎中、汾陰縣男薛收,侄中書令、兼檢校太子左庶子、户部尚書、汾陰縣男薛元超。薛婕妤以“博學知禮”而常侍高祖翰墨,又因“妙通經史,兼善文才”,高宗幼時“從其受學,嗣位之後,以師傅舊恩,封河東郡夫人”,奉養禁中。顯慶元年(656)二月,薛夫人“情慕出家”,高宗“從其志,在禁中别造鶴林寺而處之,並建碑述德”,改號曰“寶乘”,並“度侍者數十人,四事公給”。二月十日,敕迎玄奘法師等大德九人,赴鶴林寺設壇為寶乘等五十餘人受戒,三日方了。鶴林寺側先有德業寺,尼眾數百,又奏請法師為尼眾授菩薩戒,於是復往德業寺,事訖辭還。《大唐故中書令兼檢校太子左庶子户部尚書汾陰男贈光禄大夫使持節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薛公墓誌並序》,第278~279頁;《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第1985~1988頁。<br/>《北史》卷36,第1337~1340頁;《隋書》卷57,第1405~1412頁;《舊》卷73,第2587~2591頁;《新》卷98,第3890~3893頁。(唐)慧立、彦悰撰,孫毓棠、謝方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8,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179~180頁。麟德元年(664)十二月,因受西臺侍郎上官儀牽達,薛元超與姑母薛氏皆“坐與儀交通”,薛元超長流巂州,薛氏削奪舊封邑號,幽於高祖别廟静安宫(位於長安豐樂坊)。《舊》卷73,第2590頁;《新》卷98,第3892頁;《通鑑》卷201,第6342~6343頁;《册府元龜》卷933,第10998頁;《會》卷48,第989頁;《長》卷9,第120頁。


按:

(1)薛婕妤出身“河東薛氏”,其祖薛孝通、父道衡、兄收、侄元超等族人,正史皆有傳。《北史》卷36,第1323~1348頁;《隋書》卷57,第1405~1412頁;《舊》卷73,第2587~2591頁;《新》卷98,第3890~3893頁。薛道衡被殺於隋大業五年(609)《通鑑》卷181,第5647~5648頁。,以此推算薛婕妤顯慶元年出家時,至少已四十八歲。

(2)唐制:皇帝妃嬪及皇太子良娣以下,為内命婦;公主及王妃以下,為外命婦。王之母妻為妃;一品及國公母妻,為國夫人;三品已上母妻,為郡夫人;四品母妻,為郡君。《舊》卷43,第1821頁;《新》卷46,第1188頁;《唐六典》卷2,第38~39頁;《會》卷26,第573頁。可知,唐代的命婦制度有内、外之别,國、郡夫人一般為大臣母、妻封號。不過,宫廷内也有賜封宫官、諸帝保母、乳母與師傅、宫伎為夫人者,所封多托其郡望。如太宗乳母彭城郡夫人劉氏、德宗至文宗時期的宫伎隴西郡夫人董氏、代宗乳母潁川郡夫人元氏等。參見《大唐故彭城國夫人劉氏墓誌銘並序》,《續集》貞觀039,第30頁;《唐故贈隴西郡夫人董氏墓誌銘並序》,《彙編》開成010,第2174~2175頁;《贈奶婆元氏潁川郡太夫人制》,《詔》卷25,第76頁;(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卷中,北京:中華書局,1997,第32頁。《會》卷21,第480頁。薛氏為高祖婕妤,又因高宗舊師得封河東郡夫人,後在禁中出家,這種身份的轉换為瞭解唐代(無子)后妃的生存狀態提供了一個實例。薛夫人之封號也依賜封諸帝師傅之例。

(3)薛婕妤族人中除薛元超尚和静縣主外,尚主者甚多,如:(薛懷昱子)薛瓘尚太宗女城陽公主,子薛紹尚高宗女太平公主;(薛瑊子)薛儆尚睿宗女鄎國公主,子薛鏽尚玄宗女唐昌公主;(薛稷子)薛伯陽尚睿宗女涼國公主,子薛譚(談)尚玄宗女常山公主;(薛江童子)薛康衡尚肅宗女蕭國公主,子薛釗尚德宗女臨真公主。《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文》卷229,第2319~2320頁;《唐銀青光禄大夫駙馬都尉上柱國汾陰郡開國公贈兗州都督薛君墓誌銘並序》,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7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第37~38頁。<br/>《舊》卷73、卷183,第2590~2592、4738頁;《新》卷73下、卷83、卷98,第3006~3032、3647~3648、3650、3656~3658、3660、3664、3892~3894頁;《通鑑》卷202、卷209、卷210,第6402、6650~6685頁。又,(薛瑊子)薛縚女為玄宗廢太子瑛妃、子薛崇一又尚薛王女宜君縣主。《皇太子納妃制》,第109頁。<br/>《舊》卷187下,第4899頁;《新》卷73下、卷193,第3031~3032、5547頁。

(十五)張美人

第十四子霍王元軌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按:

(1)唐因隋制(隋煬帝置美人與才人共十五員,正四品)置美人九員,正四品。美人“掌敘宴寢,理絲枲,以獻歲功”。《隋書》卷36,第1107頁;《舊》卷44,第1867頁;《新》卷47,第1225頁;《唐六典》卷2、卷12,第38、348頁。<br/>玄宗改制后妃名號與品階,升才人為正四品階,掌“敘宴寢,理絲枲,以獻歲功”。但后妃職掌應與其品級相當,故玄宗四品才人應與高祖四品美人的職掌相同。

(2)霍王元軌妃為魏徵女。《舊》卷64,第2430頁;《通鑑》卷195,第6141~6142頁;《貞觀政要集校》卷5,第276頁。

霍王子、江都郡王李緒妃為(母高祖女臨海公主、父裴律師)裴氏。《唐故許州刺史江都郡王妃裴氏墓誌銘並序》,第509頁。<br/>《舊》卷57、卷64,第2288~2289、2431頁;《新》卷79、卷83、卷88,第3553~3554、3644、3738~3739頁。

(十六)楊美人(虢國太妃)

第十五子虢王[元]鳳生母。《大唐故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上柱國贈司徒揚州大都督虢莊王墓誌銘並序》,《續集》上元011,第214~216頁。<br/>《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武德六年(623)生第十五子鳳。

楊美人應隨子晋封太妃,約卒於貞觀十八年(644)。《大唐故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上柱國贈司徒揚州大都督虢莊王墓誌銘並序》,第214~216頁。


按:

虢王鳳準妃為房子曠長女,未婚而亡;虢王妃為劉德威(尚平壽縣主)女,貞觀十四年(640)三月册封。《房仁裕母清河太夫人李氏碑並陰》,(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第241~242頁;《册虢王劉妃文》,《詔》卷40,第167頁;《大唐故贈司徒虢王妃劉氏墓誌銘並序》,《續集》上元012,第217~218頁。<br/>《舊》卷77,第2676~2677頁;《新》卷106,第4053~4054頁。<br/>富平縣文化館、陝西省博物館、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李鳳墓發掘簡報》,《考古》1977年第5期,第313~326頁;中國文物研究所、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貳(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第50~51頁。

虢王孫、嗣虢王李邕先妃為(中宗韋后妹)韋氏;續妃為扶餘德璋女,開元十九年(731)册為太妃。《舊》卷64、卷112,第2432、3346頁;《新》卷79,第3555頁。<br/>張藴、汪幼軍:《唐〈故虢王妃扶餘氏墓誌〉考》,《碑林集刊》十三,第95~104頁;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唐嗣虢王李邕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3期,第22~25、67頁: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唐嗣虢王李邕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李邕子、嗣虢王李巨,舊書别有傳,王妃為(肅宗張皇后從妹)張氏;李邕孫、李望之夫人為楊瑀女,得封“華陰郡君”,子李濟夫人為劉偃女。《唐故宗正少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李公墓銘並序》,《續集》寶曆004,第871~872頁。《舊》卷112,第3346~3347頁;《新》卷79,第3555~3556頁。

虢王長女成德縣主適(韋孝寬曾孫)韋某。《大唐周王府主簿韋君妻故城德縣主墓誌銘並序》,《新出唐墓誌百種》,第20~21頁。

(十七)王才人(彭國太妃)(獻陵)

第十二子彭王元則生母。《大唐故彭國太妃王氏墓誌銘並序》,《續集》龍朔019,第130頁。<br/>《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王才人,太原人。曾祖北周武安郡公、熊穀二州刺史、延安郡總管王震,祖北周龍康郡公、殿中將軍、驃騎大將軍王祥,父隋朝散大夫王静。王才人“禀靈神婺,孕彩仙娥,充選椒庭,承儀桂殿”,生高祖第十二子元則,武德四年(621)封荆王,貞觀十年徙封彭王。王才人“胙茅土於彭國,位磐石而褰帷”,隨子晋封為“彭國太妃”。永徽二年(651),彭王卒,以霍王元軌子李絢為嗣。龍朔二年(662)八月十三日,王太妃卒於雍州長安縣新昌鄉,年六十七,由司宗少卿監護,十一月五日陪葬三原之獻陵。《大唐故彭國太妃王氏墓誌銘並序》,第130頁。<br/>《舊》卷1、卷3、卷4、卷64,第11、46、70、2428~2429頁;《新》卷1、卷2、卷3、卷79,第12、36、54、3552頁;《通鑑》卷189、卷194、卷199,第5912、6118、6278頁。


按:

(1)唐因隋制(隋煬帝置才美人與人共十五員,正四品)置才人九員,正五品。才人的職掌或與美人相類。《隋書》卷36,第1107頁;《舊》卷44,第1867頁;《新》卷47,第1225頁;《唐六典》卷2、卷12,第38、348頁。

(2)據考古發掘,彭國太妃墓所在富平縣南吕村亦在獻陵陪葬區域内,王太妃應即陪葬獻陵而史書闕載者。彭國太妃墓位於富平縣吕村公社南吕村,1974年發掘。參見《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貳(上),第35頁;劉向陽《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第4、8~12頁;張藴《關於獻陵陪葬墓園區佈局的思考》,《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3期,第102~104頁。

(3)彭王曾孫女、嗣彭王李志暕女出家於興聖寺,法號彌多羅。《大唐故興聖寺主尼法澄塔銘並序》,《彙編》開元300,第1362~1363頁。《舊》卷64,第2429頁;《新》卷79,第3552頁。

(十八)魯才人

第二十一子貞王元曉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十九)張寶林

第十三子鄭王元懿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按:

(1)唐因隋制(隋煬帝置寶林二十四員,正五品)置寶林二十七員,正六品。《隋書》卷36,第1107頁;《新》卷47,第1225頁;《唐六典》卷2,第38頁。

(2)唐因隋制(隋煬帝置御女二十四員,正六品;采女三十七員,正七品)置御女二十七員,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員,正八品。《隋書》卷36,第1107頁;《新》卷47,第1225頁;《唐六典》卷2,第38頁。但目前尚未見到高祖嬪妃中號“御女”“采女”的實例。

(3)“御女”“采女”為隋煬帝所置低級后妃名號,其品階分為六品與七品。但據出土隋代墓誌有“宫人采女田氏” “宫人六品御女唐氏”等,后妃名號前冠以“宫人”的墓誌《隋故宫人采女田氏墓誌銘並序》《大隋故宫人六品御女唐氏墓誌銘並序》,王其禕、周曉薇:《隋代墓誌銘彙考》第3册,北京:線裝書局,2007,第192、401頁;《大隋故宫人采女田氏墓誌銘並序》,《隋代墓誌銘彙考》第5册,北京:線裝書局,2007,第48頁。,這除了説明“御女”“采女”的職位卑下與六局諸司相當,死後也與六局宫人同葬外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卷十《隋宫人》,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第二册第111頁;周曉薇、王其禕:《隋代宫人制度及相關問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第104頁;周曉薇、王其禕:《柔順之象:隋代女性與社會》第七章《掖庭女職:隋代宫人制度新證》,第181~183頁;楊寧:《從墓誌看隋代宫人的幾個問題》,《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32~35頁。;或許還可説明,可能在當時低品階后妃與宫人之間的界限并不明顯。

(4)鄭王元懿妃為上古侯氏。《唐淮南節度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滎陽郡公李公家廟碑》,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5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第6~7頁。

鄭王子、嗣鄭王李璥妃為竇氏,璥子李察言妻楊氏得封“弘農郡夫人”,察言子李自仙妻張氏得封“清河郡夫人”《唐淮南節度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滎陽郡公李公家廟碑》,第6~7頁。<br/>《新》卷70下,第2059頁。;璥曾孫李綒妻為田氏。《唐故朝散大夫司農寺丞上柱國李府君墓誌銘並序》,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第577頁。<br/>《新》卷70下,第2059~2063頁。

鄭王裔孫李慤妻為蘇氏,慤子李義肅妻為宋氏,義肅女嫁庾仲畲;鄭王裔孫李若矜女嫁崔某。《庾氏亡妻隴西李夫人墓誌銘》《唐試大理評事崔君夫人隴西李氏墓銘》,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8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第119、126~127頁。<br/>庾仲畲妻李氏墓誌言為鄭王後人,祖李慤、父李義肅未見載於鄭王一支世系中;崔君妻李氏墓誌亦言為鄭王後人,父李若矜未見載於鄭王一支世系中(《新》卷70下,第2059~2063頁)。

鄭王女金明縣主適羅儼;鄭王曾孫女嫁(中宗和思皇后從侄)趙季康。《大周唐故□□劉府君夫人羅氏墓誌》,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9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435~436頁;《唐故許州扶溝縣令天水趙府君隴西李氏合祔墓誌銘》,《續集》貞元070,第785頁。<br/>馬志祥:《唐〈劉府君夫人羅氏墓誌〉考略》,《碑林集刊》十一,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第50~54頁。

鄭王曾孫李勉、四世孫李夷簡、曾孫李宗閔以及後人李賀,兩《唐書》别有傳。《舊》卷131、卷137、卷176,第3533~3636、3772、4551~4555頁;《新》卷131、卷174、卷203,第4506~4511、5235~5238、5787~5788頁。

(二十)柳寶林

第二十二子滕王元嬰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按:

滕王元嬰女金鄉縣主適(于素子)于隱。西安市文物管理會:《西安唐金鄉縣主墓清理簡報》,《文物》1997年第1期,第4~19頁;王自力、孫福喜編著《唐金鄉縣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二一)張氏

第九子周王元方生母。《舊》卷64,第2414頁;《新》卷79,第3540頁;《通鑑》卷190,第5958頁。


按:

張氏無名號的原因可能有二:史書漏載或確無封號。唐代有不少僅因生育子女而留下姓氏的宫人,如太宗後宫王氏生蔣王惲、高宗後宫劉氏生燕王忠、肅宗後宫孫氏生越王係、順宗後宫陳氏生文安公主、懿宗後宫雷氏生涼王侹等。《大唐故文安公主墓誌銘並序》,《續集》大和011,第887~888頁;《唐故涼王墓誌銘並序》,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2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第79頁。《舊》卷76、卷86、卷116,第2647、2823、3381頁;《新》卷80、卷81、卷82,第3563、3585、3616頁。後宫生子者中幸運如肅宗章敬皇后、代宗睿真皇后等皆因子為追封皇后,配享太廟。而絶大多數生子宫人多湮没於深宫、一生無聞,形成許多王子公主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現象,而這種母子名位脱節的現象,唐後期以來尤其嚴重。

(二二)辛處儉妻

辛處儉妻,姓氏、名號不詳。高祖平定長安后,奪隋太子舍人辛處儉妻寵之,後遣辛處儉充萬年縣丞。此事見載於《貞觀政要》,魏徵以此諷諫太宗勿納已許婚陸爽的鄭仁基女。《貞觀政要集校》卷2,第113~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