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首届全国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社会文化史研究视角“下移”的思考

董怀良董怀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聊城大学讲师。

“社会文化史”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内学者著作中出现后,对它的讨论也逐渐热烈,学术界对社会文化史的定义和内涵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在一个基本特点上有共识,即传统史学重“上层”,重精英文化、宏大叙事,甚至出现了“二十四史”是“帝王家谱”的说法,社会文化史则是对传统史学的一项批判和超越,其研究视角的“下移”。这种“下移”继承了社会史研究“眼光向下看”模式,主要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关注的对象从精英人物转到平民大众,二是研究的内容侧重于传统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大众文化。如刘志琴认为,社会文化史是以大众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视线是向下看,着眼于小传统;刘志琴:《青史有待垦天荒——试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崛起》,《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李长莉认为,由以往偏重上层的政治事件与人物,转向下层的社会、民众及民间文化;李长莉:《“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梁景和认为,社会文化史首先要研究狭义的社会生活状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两性伦理、休闲娱乐、流行时尚……”;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96页。左玉河认为,社会文化史关注的是社会民众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梁景和主编《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思想交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237页。常建华认为,日常生活应当是社会文化史的基础;常建华:《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等等。社会文化史在研究视角“下移”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从宏观叙事到微观研究的过程中“碎片化”现象及其引发的问题,已经有学者做了详尽论述,《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5期有13篇文章探讨“碎片化”问题,如章开沅的《重视细节,拒绝“碎片化”》,李长莉的《“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王学典、郭振旦的《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等。本文关注的是“下移”中的另一层内涵,即研究对象从重视精英人物到平民大众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心理根源——精英心态,破解的方法何在。学界对精英心态还未曾专门论述,但由此心态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然而并未做系统的阐释,本文尝试对此做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