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还记得2004年的一个下午,我在办公室整理《诗集传》的复印件。吴洋当时作为我的硕士生,走进来看到了这些材料。从那时起,吴洋就开始对于朱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了朱熹及其《诗经》学研究的领域,并且深入研究,笔耕不辍,从硕士阶段开始的追求,在博士阶段开花结果,在杨忠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并最终有了目前的这部著作。
朱熹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鸿儒,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著述甚夥。而这部《朱熹〈诗经〉学思想探源及研究》,从各个方面对朱熹的《诗经》学做了全面梳理,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掘,获得了可喜的进步。例如,在《诗集传》的成书年代方面,根据朱熹本人的书信等第一手材料,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判定《诗集传》在成书、修订、刊刻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年代,并指出《诗集传》从未称名为《诗集解》,廓清了以往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歧见。在《诗集传》的版本源流方面,指出前辈学者有将“江西本”和“豫章本”误为二本的情况(江西古为豫章郡),梳理出《诗集传》的宋本共有五个本子,分为二个系统,推论切实可信。
有关朱熹的《诗经》学理论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仔细分析了朱熹的“废序说”、“淫诗说”、“六义说”等观点的学术背景和形成过程,寻根探源,准确论述了朱熹在这些方面的理论建树。关于朱熹的“废序说”,本书清晰论述了朱熹对于《诗序》的态度,指出朱熹从存《序》到废《序》有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并将这个过程做了严密清晰的叙述。关于朱熹“淫诗说”以及与此相关的“郑声”和“郑诗”的问题,历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学者将“郑声”与“郑诗”互相等同,有的学者则认为二者应该互相切割。本书从历史的高度纵观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两种观点进行寻根溯源的剖析,得出“郑声”即“郑卫之音”亦即《左传》中所谓的“烦手淫声”,是音乐方面的命题;“郑诗”即《郑风》,是诗歌方面的命题,二者应该明显区分的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对于朱熹认为在《诗经》中存在“淫诗”问题上的理论认知。至于朱熹的“六义”说,本书明确指出“六义”说是朱熹《诗经》学理论建构的核心,分析朱熹对于风雅颂赋比兴的观点,尤其是对于人们一直感到难于把握的“比”与“兴”的异同问题,做出了清晰的说明。作为最后一章的《朱熹〈诗经〉学杂考》,考订了《诗集传》中的引文出处和分章断句等问题,在不少具体问题上对于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做了补充纠正,颇有心得。令读者感到,这部著作最大的成绩,就是能够实事求是地梳理朱熹思想的来龙去脉,寻绎朱熹理论成果的脉络走向,从而厘清一些学术研究中纠结不清的问题,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作者秉承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秀学术传统,离开北大到人大国学院任教的几年里,一直勤学苦干,成果丰硕。作者的基础理论扎实浑厚,专门知识系统深入,具备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术上取得了可喜的开拓成果,这部著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学术道路充满艰辛,作者今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相信他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期待他的辉煌。
2014年4月30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