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财政信息化建设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在总结“十五”时期“金财工程”与财政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财政工作大局,按照财政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以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带动信息化,金财工程与财政信息化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在财政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就
(一)财政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指导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2007年11月财政部党组提出了财政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指导思想,建立了一体化建设管理机制,实现了财政信息化建设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突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体化建设指导思想得到较好落实。一是在管理上,各级财政部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强化组织领导,确立了信息化建设“一把手”工程的重要地位,对财政信息化工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协调,既理顺了工作关系,又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在业务上,财政部制定了《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各省市以推广实施应用支撑平台、整合系统为契机,结合自身特点,重新梳理了业务,规范了流程,理顺了各业务之间的操作与数据衔接关系,初步实现了财政内部各业务之间、财政与外部单位之间的贯通,为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贯通和财政收支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在技术上,建设并推广实施了应用支撑平台,制定了《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技术开发规范》、《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交换规范》等技术标准,构建了业务应用系统整合机制。应用支撑平台在财政部本级得到初步应用,在省级财政部门和半数以上地市级财政部门的推广实施工作基本完成,有效促进了信息系统由单项开发、独立运行逐步向统一整合、互联互通的转变。
(二)财政业务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紧紧围绕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大局,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着力深化应用层次,扩展应用范围,财政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业务管理系统应用横向逐步向预算单位拓展,纵向逐步向基层延伸,基本覆盖了预算管理的各业务处理环节;汇总统计与决策支持系统应用逐步由专项业务向综合管理过渡,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数据采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信息化;资金运行、监督业务管理系统得到强化,资金运行监督范围逐步扩大,监管及时性逐步提高,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资产、债务、决算、报表等其他业务系统取得较好应用效果。业务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对加强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提升理财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行政管理信息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建设与应用公文处理和财政信息采编管理等系统,初步实现了公文运转、信息处理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提升了公文传输和信息处理质量与效率。财政门户网站和财政内部信息网建设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扩大了政务信息公开范围,向社会、公众提供了财政信息和网上服务的综合平台,既提高了财政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程度,又为财政部门及时获取外部信息创造了有利条件。财政机关党建、人事、教育等事务管理也实现了初步信息化。财政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大集中、广覆盖,为各级财政部门干部职工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在各级财政部门之间建立起了沟通协作渠道。
(四)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计算机机房、网络系统、安全系统、信息系统运行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财政业务管理的顺利开展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财政部至所有县级财政和专员办的财政业务专网建设基本完成,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基本建成城域网,局域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上下级财政、财政与外部单位之间的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基本实现网络化。财政部建成了涉密业务网,财政部和大部分省市完成了存储备份系统建设,部署了安全基础设施和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系统,有效防止了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财政部和部分省市开展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初步实现了对网络及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救火式”运行维护管理状态,提高了服务响应的及时性和服务质量。
(五)信息化管理制度与规范体系逐步完善
切实加强财政信息化规范与管理制度建设,并在执行中不断修订补充,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体系,规范了财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上,制定了《财政部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及其配套管理办法,明确了财政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分工,规范了项目建设与管理程序,建立了业务与技术部门的协调机制。在标准规范上,制定了《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技术开发规范》和《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交换规范》,初步统一了财政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实现了技术开发与数据交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财政信息化设备统一采购管理办法》、《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实施项目验收管理办法》、《金财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的制定,进一步健全了财政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为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信息化专职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对信息化队伍建设十分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培训,引进人才,财政信息化队伍不断壮大。381个地市级财政部门、1915个县级财政部门成立了信息管理机构,专门从事财政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近8000名,为财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财政改革与发展目标,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按照“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进财政信息化由任务驱动向统筹规划转变,由分散建设向一体化整合转变,由主要业务应用向全业务覆盖转变,由支撑业务管理向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并重转变,由辅助办公向自动化办公转变,实现财政信息化建设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三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财政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应用支撑平台推广实施和深化基于平台的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为重点,以网络、安全及运维体系建设为保障,建成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财政内部、财政与同级单位、上下级财政之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财政资金运行有效监控,财政收支数据及时汇总,财政分析决策支持能力不断增强,支撑和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四 发展重点
(一)强化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财政改革发展中的“助推器”和“支撑点”作用,适应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大力推进财政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系统建设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满足业务管理深度、广度的扩展需求。加大财政业务系统的整合力度,以工作流贯通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基本建立起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纵向贯通各级财政部门、横向连通相关单位,核心业务管理高度集成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强化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一体化步伐
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加强《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开发规范》和《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交换规范》的执行力度,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规范管理和全国财政系统标准的统一。二是充分发挥应用支撑平台作为标准的载体作用,按照部党组确定的平台推广实施目标,完成平台在地市级以上财政部门的推广应用。扩大基于平台整合、开发应用系统的范围,开展基于平台的全国范围内纵向贯通应用,实现财政内部各业务间、财政与同级预算单位间、上下级财政部门间的贯通。
(三)着力开展财政资金运行监控与收支统计分析工作,提高辅助决策支持水平
一是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实现财政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起包含财政管理基础信息、财政业务运行数据、其他外部相关信息的大型数据中心,全面记录财政资金运行情况,实现财政经济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运行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过程的实时监督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三是着力开展财政收支统计分析系统建设,以应用支撑平台数据集中存储为核心,逐步建立起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数据库和全国财政收支数据库,全面反映财政收支情况。综合运用财政、经济、统计学方法和数据仓库技术,实现财政有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四)推进财政管理基础和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充分认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及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和基层建设对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财政信息化建设向管理基础工作拓展,向基层财政部门延伸。大力推进财政基础信息库、项目库、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资产信息库的建设与完善。强化县、乡镇财政信息化支撑,积极开展适合县乡特点的基层财政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简化操作流程,确保业务管理的顺利开展和涉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五)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整合和优化现有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以加快推进公文处理信息化为突破口,切实抓好综合办公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在中央(含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省、地市财政部门尽快建立自动化办公平台,建立和完善党政、人事、教育、法规、后勤等财政机关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内部办公的自动化、网络化,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办公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加快财政信息网站建设,更好地适应政务公开的需要。
(六)完善财政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确保财政信息安全
进一步完善财政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维护系统建设,确保财政信息网络通畅,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稳定运行,财政信息安全可靠。一是完善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县级(含)以上财政部门局域网建设与完善;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县级(含)以上财政部门城域网;在继续完善中央、省、市、县财政广域网的基础上,按需推进财政业务专网到乡镇的连接;进一步优化网络架构,提升网络性能和可靠性。二是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进一步巩固基本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安全整体部署工作,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整体防护水平。全面推进财政身份认证及授权管理系统建设,强化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系统的应用。规划建设异地灾备中心。三是构建IT服务管理体系。根据IT服务管理理论和国际最佳实践,推进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运维制度和适应财政信息化运行需要的IT服务管理系统,实现IT服务集中管理、自动监控、提前预警,不断提升运维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