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3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

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是东南亚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国度,它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国土面积181035平方公里,在东南亚11个国家中面积居第8位,大致与我国湖北省的面积相当。

二 地理位置

柬埔寨在北纬10°20′~14°32′、东经102°18′~107°37′之间,南北最长处约44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650公里。柬埔寨王国东部、东南部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柬越边界线长约930公里;西南部濒临泰国湾(暹罗湾),海岸线长约460公里;西部、北部与泰王国相邻,柬泰边界线长约720公里;东北部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交界,柬老边界线长约400公里。

三 地形气候

(一)地形

柬埔寨地形的特点非常鲜明,整体上就像一个大盆,北、东、西三面环山,包围着中央一个大平原,西南面向泰国(暹罗)湾是出海口,也有人将它形容为一口“带缺口的大锅”。高原、山地和平原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9%、25%和46%。依据柬埔寨地势的起伏,由高到低可以分为西南、西北、东北、中部四大区域。

西南地区指洞里萨湖与暹罗湾之间的区域,大体上包括菩萨省、戈公省、贡布省、磅士卑省和磅清扬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主要由豆蔻山脉和象山山脉两大山系组成。它们像一道横亘在柬埔寨内地与暹罗湾之间的天然屏障,挡住了台风对内地的侵袭。山脉西南麓一带分布着一系列港湾和滨海平原,其余大部分地区则是峰峦叠嶂、山高林密。豆蔻山因盛产柬埔寨民间常用的药用植物豆蔻而得名,从马德望省的珠山向东绵延数百公里,一直延伸到磅士卑省,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其中占他武里山和班塔山构成了柬埔寨与泰国的天然分界线。位于菩萨省与磅士卑省之间克佐山脉海拔1813米的奥拉山是柬埔寨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744米的第二高峰克莫奈峰坐落在豆蔻山中段,此外还有很多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山,如东坡山(1563米)、普农潘山(1450米)、克莫山(1425米)、邦山(1400米)、莫山(1337米)、库普山(1258米)等。象山山脉则是豆蔻山脉沿海岸向东南和南延伸至卜哥的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西北地区包括马德望省、班迭棉吉省、奥多棉吉省及柏威夏省,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位于柬埔寨北部由西向东延伸300多公里的扁担山脉构成了柬埔寨与泰国之间的天然边界。扁担山脉因其山形狭长、山顶平缓、形似扁担而得名,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处是朴诺姆丹烈克山,海拔761米,扁担山脉南麓是由砂岩构成的悬崖峭壁,将它与中部平原隔开。

东北地区包括上丁省、腊塔纳基里省、桔井省、蒙多基里省和磅湛省的一部分地区,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分布有东部高原、上川龙高原和磅湛高原。这些高原地势平缓,海拔在100~500米之间,其中,绵延于老挝、越南边境的长山山脉西侧长约1000公里、宽50~300公里缓斜的山坡称作多乐高原(又称东部高原)。多乐高原中部地形稍低,向北和向南逐渐升高。南部的上川龙高原海拔在400~1000米之间,最高处是海拔1103米的南里阿山。多乐高原分布着大面积的火山熔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后形成了肥沃的红土,是柬埔寨重要的旱地农业区。

中部地区以洞里萨湖和湄公河为核心,包括金边市、干丹省、茶胶省、波萝勉省、柴桢省的全部以及磅士卑、磅清扬、磅同、暹粒、磅湛、上丁、桔井、菩萨、马德望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洞里萨盆地—湄公河低地构成了柬埔寨最大的地理单元。柬埔寨中部地区在远古时期是一个大海湾,由于湄公河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淤积,遂使河口不断向外延伸,形成了今日的大平原。洞里萨湖周围地势平坦,海拔低于110米。河流湖泊众多,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是柬埔寨著名的鱼米之乡;而湄公河及其支流周围地区,地势低洼,最高处海拔只有32米,最低处海拔仅为3米。金边以南的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约占整个三角洲总面积的1/5。

(二)气候

柬埔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气温很高,终年如夏。年平均气温达29℃~30℃;每年的12月、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24℃;每年4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35℃,个别地区甚至超过40℃;但是年平均温差只有6℃。

每年定期从海洋和内陆吹来的季风,将柬埔寨分为雨季和旱季两个明显的季节。一般来说,每年5~10月为雨季,柬埔寨全国年均降水量为2000毫米,其中90%的降水集中在雨季,雨季月平均降水都在200毫米以上。受地形和季风影响,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降水的分布很不均衡。西南部地区因迎着西南季风降水量比国内其余地区要多,西南沿海的豆蔻山、象山临暹罗湾一侧年均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以上,降水量最高的卜哥山年降水量达5473毫米;中部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东部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为2000毫米左右。降水量最多的是9、10两个月,降水量最少的是1月份。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由于干燥的东北季风从亚洲内陆吹来,使得雨水稀少,整天阳光直射,气温很高。

柬埔寨的气候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地处内陆的北部地区由于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小,降水量相对少,气温变化较大,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地处柬埔寨盆地中央的中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低,气候比较干热,雨量偏少。西南沿海地区受海洋季风影响很大,降水量充沛,年气温变化较小。

四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演变

自1953年11月9日获得独立以来,柬埔寨的行政区划经常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这既是柬埔寨国内政权频繁更迭的结果,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柬埔寨局势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不稳定状况。

柬埔寨独立前全国分为15个省、1个特别市(金边市)。1957年新增设腊塔纳基里省。1964年新设柏威夏省。1965年柬埔寨对行政区划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将全国划分为19个省、5个直辖市。19个省分别是马德望省、贡布省、干丹省、磅湛省、磅清扬省、磅士卑省、磅同省、桔井省、波萝勉省、暹粒省、上丁省、茶胶省、柴桢省、蒙多基里省、柏威夏省、戈公省、奥多棉吉省、菩萨省及腊塔纳基里省;5个直辖市分别是金边市、白马市、波哥市、西哈努克市和基里隆市。1970年朗诺政变上台后对行政区划再作调整,新增了特莫博省、拜林省、磅实拉省、基里翁省、乌东棉吉省、磅达叻省和普侬德省,将基里隆市改为基里隆省。这样,柬埔寨全国共划分为27个省。1975年民主柬埔寨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大的合并,根据地域将全国划分为6个大区、2个直辖市。6个大区包括中部大区、西南大区、西北大区、北部大区、东北大区及东部大区;2个直辖市是金边市和磅逊市;大区之下设地区、专区和村3级。1979年金边政权上台后基本上又恢复了1965年的行政区划,只是将暹粒省和奥多棉吉省东部合并为暹粒—奥多棉吉省,新设立班迭棉吉省。经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包括19个省、2个直辖市,省以下设县、乡,乡以下设村组。2个直辖市是金边市、西哈努克市。

(二)行政区划现状

根据1993年9月柬埔寨制宪议会通过的新宪法,柬埔寨王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Khet)/直辖市(Krong)、县(Srok)/区(Sangkat)、乡(Khum)、村(Phum)4级,全国划分为19个省、2个直辖市(金边市和西哈努克市),金边市、暹粒市和西哈努克市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同时新辟白马市、波哥市和基里隆市为旅游区。柬埔寨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对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恢复班迭棉吉省建制,并将白马市、拜林市辟为直辖市。截至2004年12月,柬埔寨全国共设有20个省、4个直辖市、185个县(区)、1622个乡、13866个村。

柬埔寨王国的20个省分别是:马德望省、贡布省、干丹省、磅湛省、磅清扬省、磅士卑省、磅同省、桔井省、波罗勉省、班迭棉吉省、暹粒省、上丁省、茶胶省、柴桢省、蒙多基里省、柏威夏省、戈公省、奥多棉吉省、菩萨省和腊塔纳基里省。4个直辖市分别是:金边市、西哈努克市、白马市和拜林市。

五 人口、民族、语言

(一)人口

总体而言,柬埔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是中南半岛五国中除老挝之外人口最少的国家。同时,柬埔寨又是一个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人口年轻化的特点非常明显。

1953年柬埔寨独立后,全国人口只有400万。1962年柬埔寨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70万。1971年为696万,1985年为738万,1990年人口约840万,1993年人口约870万,1994年为950万。1998年柬埔寨再次举行全国性人口普查,据柬埔寨社会福利部公布的统计数据,1998年全国总人口为1143.5万,1999年人口为1173.5万,2000年人口为1204万,2001年人口为1234万,2002年人口为1258万,2003年人口为1282.4万。2008年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柬埔寨全国总人口为1339.6万,其中男性占48.6 %,女性占51.4 %。

柬埔寨人口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1962~1998年,人口年增长率平均达27 %;1998~2002年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7 %、2.6 %、2.6 %、2.5 %、2.0 %。根据柬埔寨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08年柬埔寨的人口净增长率为1.54 %,相较1998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2.49 %的增长率有所下降。据柬埔寨官方统计,柬埔寨2011年的人口净增长率为1.5 %。2012年亚洲发展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柬埔寨人口增长率为1.7%。从柬埔寨全国的人口密度来看,其增长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1972年为22人/平方公里,1987年为39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43.7人/平方公里,1998年为64人/平方公里,2008年为75人/平方公里,2012年为82人/平方公里,在40年的时间里人口密度增长了2.7倍。

柬埔寨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其中首都金边的人口密度最高,为4578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省份是蒙多基里,仅为4人/平方公里。磅湛是柬埔寨人口最多的省份,位于柬埔寨的东部,人口密度为171人/平方公里。人口最少的是白马市,仅为35753人,但人口密度却高达106人/平方公里。柬埔寨人口地理分布多与自然条件相关,例如降水、气温、地理位置等,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聚集较多的人口,而生存环境较差的山地虽然面积较大,但人口稀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的加深,直辖市经济发展迅速,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使得城市人口的密度远远高于农村。

从人口的年龄结构看,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点。15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1959年为45%,1962年为46%,1987年为44.9%,1991年为47%,2001年为43%。根据最新的柬埔寨人口普查数据,1998年15岁以下儿童为4897808人,占总人口的42.8%;2008年15岁以下儿童为4513792人,占总人口的33.7%;从1998~2012年的14年间,柬埔寨的青少年比率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柬埔寨近年的生育观念有所改变。2001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8%。2003~2012年,柬埔寨的老龄人口有所增加,65岁以上的人口(含65岁)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升高,依次为4.14%、4.26%、4.38%、4.51%、4.64%、4.77%、4.91%、5.03%、5.15%、5.25%。

柬埔寨的人均预期寿命不算长,独立后的前20多年没有什么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柬埔寨实现和平、国民经济得到发展后,人均预期寿命有了明显提高。1959年人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4.2岁,女性为43.3岁;20世纪70年代初期男性为42岁,女性为44岁;1991年男性为46岁,女性为49岁;2002年人均预期寿命54岁;2004年人均预期寿命为57.9岁,其中男性为56.4岁,女性为59.2岁;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到63岁,其中男性为61.6岁,女性为64.4岁。

(二)民族

柬埔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20多个民族和部族,除高棉族之外,还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华族、京族、缅族、马来族、斯丁族等少数民族和土著部落。

1.高棉族(Khmers)

高棉族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约有1277万人(2011年),占全国总人口的86.3%。我国古书称为吉蔑人,但他们自称高棉人。从体质来看,高棉人普遍身材矮小,但体格强壮,肌肉发达,皮肤浅棕色,鼻子扁平,黑眼珠,厚唇,头发卷曲,经常嚼食槟榔,牙齿漆黑发亮。

从语言看,高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高棉语是柬埔寨全国通用语言。

从族源来看,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高棉族是从印度迁来的,与印度人同族,但人类学家对高棉人与印度人的体质进行比较后,否定了高棉人来自印度的看法。柬埔寨学者认为高棉族是东南亚的土著民族,可能是美拉尼西亚人与印度尼西亚人混合而产生的一个民族。中国有些学者提出高棉人即我国史书上记载的吉蔑人或昆仑人。他们从亚洲西北高原一路南下到了云南,于公元前6~前5世纪(有人说是公元前2~前1世纪)向南迁徙到达柬埔寨。尽管观点各异,但今日的高棉族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却是公认的事实。

从分布来看,高棉族主要居住在柬埔寨境内,但与柬埔寨相邻的越南、老挝、泰国境内也有高棉人。柬埔寨的高棉人又分为平原高棉人和山地高棉人。平原高棉人主要分布在湄公河沿岸、洞里萨湖平原周围以及过渡性平原和沿海地带,山地高棉人分布在偏僻山区和边境地区。高棉人的住房以人字形干栏式建筑的高脚屋为主,其特点是既防洪水、猛兽又可避湿气。平原高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兼营渔业和手工业;山地高棉人则靠种植山地作物、采集林产品为生。

高棉人笃信小乘佛教,男性大多当过和尚,在寺院生活过。高棉人喜好清洁,待人有礼貌,乐善好施。社会上有慈善、敬老、和睦、忍耐、团结互助的良好习俗。这些都与高棉人普遍拥有的佛教观念分不开。高棉族的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典型的高棉族核心家庭通常是5口之家,即一对夫妇和他们的3个未婚子女,子女结婚后一般都要离开父母,自立门户。高棉人的家庭实行家长制,丈夫是一家之长,但妻子掌握着家庭经济方面的权力,他们的合法子女可以平等地继承家庭财产。

高棉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吴哥古迹、柏威夏古寺都是高棉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遗产。高棉族在文学、诗歌、雕刻、民间音乐、舞蹈诸多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就。

2.占族

柬埔寨的占族约有22.2万人(2011年),占总人口的1.51%。占族几乎全部信仰伊斯兰教,有人把他们称作穆斯林高棉人。

从体质来看,占族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身材普遍较小,棕色皮肤,黑色或褐色头发,脸毛和体毛较长,侧面脸形与欧洲人有点相似。

占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拼音文字,文字的写法与高棉族、老族、泰族的文字类似,是从印度的梵文演化而来的,只有年长者懂得这种文字。

从族源来看,占族的历史悠久。公元2世纪占族在中南半岛(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了占婆国。我国史书称之为“林邑”,唐代史籍称之为“环王”,五代以后则称“占城”,该国的碑文自称“占婆”。占婆国曾经强盛一时,12世纪以后开始衰落,越南人不断对占婆国发动兼并战争,1471年大部分领土被越南后黎王朝吞并,17世纪以后完全被越南所灭,一部分占族被越南人所同化,另一部分占族被迫迁往其他地方。今日柬埔寨的占族就是占婆国的遗民。因此,占族绝大部分分布在柬埔寨和越南两国,此外,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少量占族人。柬埔寨占族学者波·达尔马根据宗教信仰将占族分为正宗占族(Orthodox Chams)和传统占族(Traditional Chams)两大族群。

柬埔寨境内的占族主要分布在干丹省西北部乌栋至磅湛省的湄公河沿岸以及干丹省至贡布省的沿海地区,在其余高原山地省份也有一些占族人的小村落。磅湛省是占族人聚居的地方。占婆国被越南人并灭后,大批占族人移居此地,因此被柬埔寨人称作“磅湛”,意即“占族人的村庄”。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占族人通常有自己的社区,不与高棉人混居、通婚,而是自成村落,住房多为直接建在地上的平房,人们习惯于把建在湖边、河岸的占族人村子称为江边村落,而建在内陆高地上的称为高地村落。占族人重要的聚居地一般都建有清真寺。占族人与高棉人及其他民族一般能保持比较友好的关系。

居住在湖边、河岸的占族人主要从事捕鱼、种植水稻和蔬菜,用捕获的鱼与高棉人交换大米,妇女从事手工编织与纺织。居住在内陆的占族人主要种植水稻、饲养牲畜、从事渔猎等。占族人善于经商,如贩卖、屠宰牲畜,生产金属制品,从事运输业,织纱笼,编草席等,占族人家庭手工编织的丝织纱笼是柬埔寨著名的特产。

占族人原来信奉婆罗门教,后来他们与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迁来的穆斯林混居,逐渐改信伊斯兰教。

占族人十分勇敢,内部非常团结,民族观念浓厚。占族人有自己的传统服装,男女都穿纱笼,在腰部打结,妇女上身穿无领长袖紧身上衣,男子上身着开襟白色衬衣,头上包穆斯林头巾或围巾。

3.华族

柬埔寨华族人口约69.5万人(2011年),其中,金边市有华族10万多人。华侨华人侨居柬埔寨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宋代就有华人在柬埔寨定居,清代以后移民更多。1890年,柬埔寨的华侨华人已达13万人。1963年,柬埔寨华族人口达到43万,占柬埔寨全国总人口的7.4%。首都金边市的华族最多,达13.5万人。20世纪60年代末期,柬埔寨一度出现大规模的排华浪潮,所有的华文报刊被查封,华人在经济领域受到严重限制。70年代以后柬埔寨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大批华人被迫逃离柬埔寨,沦为难民,流落异国他乡,还有成千上万的华人死于战争、饥荒和迫害,柬埔寨的华族减少了10多万人。90年代初,柬埔寨国内政局稳定之后,华族人数逐渐有所回升。

柬埔寨的华族分布在全国各地。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41%的华族居住在农村。华族多从事商业,尤其是在零售业、批发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种植业和手工业。华族与柬埔寨各族人民的关系比较友好,华族与当地人通婚的比例较高。

长期以来,华族对柬埔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柬埔寨前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的高度赞扬。华族给柬埔寨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柬埔寨现代工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柬埔寨开垦农田、建设市镇,促进了柬埔寨的商品流通,加速了其国内外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柬埔寨高棉文化的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4.京族

柬埔寨的京族人口约74万人(2011年),与越南的京族是同一民族。越南人(京族)从17世纪末开始移居柬埔寨。19世纪后期法国殖民者招聘了许多越南人到柬埔寨的橡胶园、胡椒园当劳工。1950年柬埔寨的越南人有29万多人。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大量越南人移居柬埔寨,使得其人数一度超过70万。柬埔寨的越南人大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很少与高棉人接近。他们多为小商贩、手艺人,有些则从事捕鱼、种植水稻等。

5.老(寮)族

柬埔寨的老族人口约2.5万人(2011年),与老挝的老族是同一民族。老族大多分布在柬埔寨东北部湄公河谷地上丁省、柏威夏省与老挝接壤的山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

6.泰族

柬埔寨的泰族人口约2万人(2011年),与泰国的泰族是同一民族。大部分聚居在柬埔寨西部柬泰边境地区,主要分布于马德望省、奥多棉吉省、班迭棉吉省、暹粒省、戈公省。泰族人多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也采集林产品,还善于狩猎。

7.普农族

柬埔寨的普农族人口约10万(2011年)。主要分布在柬埔寨东北部的腊塔纳基里省、蒙多基里省、上丁省人烟稀少的山区。他们是柬埔寨的土著民族,讲高棉语方言,既信佛教,又敬鬼神,由普农、莫侬、库伊、布劳、斯丁、比耶、比尔、嘉莱、瑞德等诸多部落组成。普农族主要种植旱稻,善于狩猎、捕鱼。

(三)语言

柬埔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语言相当丰富。按照语言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语系,即南亚语系、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高棉语属于南亚语系,华语、缅语、泰语属于汉藏语系,占族语、马来语则属于南岛语系。按照语言的使用目的划分,又可分为官方语言、工作语言和通用语言等。柬埔寨绝大部分居民使用高棉语,柬埔寨王国宪法第5条规定:“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字是高棉语和高棉文。”因此,高棉语成了柬埔寨的国语。

1.高棉语

高棉语,人们习惯上又称作柬语,作为柬埔寨国语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在人们的相互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在不断吸纳各有关民族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其文字看上去与泰文相似,但它起源比泰文早,是东南亚诸国中最为悠久的文字。在19世纪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后,法国殖民当局强制推行法语教育,并把法语作为其官方语言,直到1953年柬埔寨获得独立之后,高棉语才恢复了其国语的地位。在柬埔寨境内高棉语分为三大方言区,即以马德望为中心的西部方言区、邻近越南的东部方言区、以金边市为中心的中部方言区,其中,以金边为中心的中部语是其标准语言。

高棉语是一种没有音调的语言。尽管高棉语不变调,却有着丰富的缀音系统。高棉语的词汇可以由1~2个音节组成,其句子结构和语序基本与汉语相同,但是其词汇组合结构与汉语不同,通常是主词在前,而形容词在后,即修饰语往往放在被修饰语之后,而不是放在被修饰语之前。

高棉语借用外来语的现象非常普遍。高棉语在发展过程中,既大量地借用了印度梵语和巴利语中有关社会、政治方面的词汇,也从汉语中借用了许多表示商业、财政和烹调方面的词汇,尤其是中国南方的潮州方言被大量吸收,如店主(Taoga,即头家)、粉条(Gauteo,即果条)、靠背椅(Gaoya,即交椅)、下服(Kao,即裤子)等。印度梵语和巴利语词之所以至今仍在使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柬埔寨自古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宗教(包括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流传,使得梵语和巴利语的词汇深入民间;二是柬埔寨王室融合着印度人的血统,历史上梵语和巴利语曾经是柬埔寨上层社会的雅语。近代以来,高棉语又从法语、英语中吸收了许多表示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的词汇。此外,越南语、缅语、泰语、马来语等语言的部分词汇也被其吸收消化后变成高棉语的组成部分。

高棉文字是在梵文和巴利文基础上结合高棉族语言创造出来的一种古老文字。根据碑铭考证发现,柬埔寨境内最早的高棉文碑铭是公元609年(一种说法是611年)立于吴哥西南约20公里的阿克姆(Akyom),此前的碑铭要么是用南印度巴拉伐字母篆刻,要么是用北印度摩羯陀字体篆刻,这说明高棉文大约是从公元7世纪开始使用的,而那时高棉语已经存在若干个世纪了。高棉语言和文字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即古高棉语文阶段(公元7~12世纪)、中世纪高棉语文阶段(公元12~17世纪)和现代高棉语文阶段(17世纪以后)。

高棉文字是一种多缀拼音文字,有21个元音、12个独立元音和33个辅音,共有66个字母。辅音字母中分别含有两个不同的潜在元音音素,辅音字母被分成相应的两组,绝大多数辅音都有非重读的可更改形式,称为标在下面的变音符,元音音标可以写在辅音音标之前,也可以写在其后、其上或其下。高棉文采用反切法拼音,元音在前,辅音在后,元音字母在与辅音字母拼读时发出两组不同的声音,但在书写时字形不变。辅音字母有两组不同的字形表,但其读音不变。有些从梵文和巴利文借用的外来词,辅音字母可以单独构成音节或单词,但拼读时须加元音。

高棉语言文字的使用还有讲究,身份地位不同的阶层,其语言的表达就不同,书面语言与方言土话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用词用语不当,就会有失礼节。

2.其他语言

除了高棉语之外,英语、法语也是柬埔寨政府部门的工作语言,学术界、工商界的许多专业人士都使用英语和法语。华语、越南语是普通市民中使用较多的通用语言。柬埔寨国内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例如,泰族讲泰语、老族讲老挝语、占族讲占语。

占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是一种没有音调的语言,一个单词可以包含1~3个音节,标准词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词通常跟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占语有很多外来词,大多是从阿拉伯语、马来语和高棉语中借用的。传统的占族文字书写体以一种印度字体为基础,柬埔寨西部的占族文字则以阿拉伯文字体书写。

柬埔寨东北部的拉德人、嘉莱人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从语言学的分类来看,应属于南岛语系语言,其文字是在越南语字母基础上用拉丁字母来书写。

六 国旗、国徽、国歌

1.国旗

1993年6月29日,西哈努克亲王签署命令更改国旗,恢复使用1970年3月18日以前柬埔寨王国国旗的图案。柬埔寨王国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3个平行的横长方形相连构成,中间是红色宽面,上下均为蓝色长条。红色象征吉祥和喜庆,蓝色象征光明和自由。红色宽面中间绘有白色镶金边的吴哥窟,这是柬埔寨最为著名的古代建筑,象征柬埔寨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2.国徽

柬埔寨王国国徽是以王剑为中心线两边对称的图案。菱形图案中的王剑由托盘托举,喻示着在柬埔寨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两侧为由狮子守护着5层华盖,“5”这个数字在柬埔寨风俗里象征“完美、吉祥”;两边的棕榈树叶象征胜利。底部的饰带上用柬文写着“柬埔寨王国之国王”。整个图案象征柬埔寨王国在国王的领导下,是一个统一、完整、团结、幸福的国家。

3.国歌

柬埔寨王国国歌最初是1941年确定的,1947年又再次得到确认,该国歌从1941年一直使用到1970年。朗诺政变上台后采用了新的国歌。1975年4月17日柬埔寨人民武装力量解放金边后,又恢复使用1941~1970年的国歌,但仅使用了一年的时间,1976~1979年民主柬埔寨采用了新的国歌。1979年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用新的国歌。直到1993年新的柬埔寨王国成立,再次恢复了1970年以前的国歌。

柬埔寨王国国歌是由琼奈(Chuon Nat)作词、F.佩吕绍(Perruchot)和J.杰克尔(Jekyll)作曲,根据柬埔寨民歌的基调谱写而成的,国歌的名称是“诺哥列尔”(Nokoreach)〔“诺哥列尔”(Nokoreach):柬埔寨历史地名,在现今茶胶省境内,耶跋摩七世在吴哥大兴土木时,这里曾盛极一时。“诺哥”在高棉语中表示“城市”,“列尔”表示“皇家”〕。歌词的主要内容是:


上天保护我们的国王,

赐予他幸福和荣耀,

为了统治我们的心灵、主宰我们的命运,

王国缔造者的继承人,

指引着自豪的古老王国。


寺院在丛林中酣睡,

铭记着吴哥王朝的辉煌。

高棉民族像岩石一样永恒。

让我们对挑战时代的王国——柬埔寨的命运充满信心。


歌声从宝塔中升起,

颂扬神圣佛教信仰的荣耀,

让我们忠诚于先辈们的信仰,

上天就会把恩惠慷慨赐予古老的高棉国家——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