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2月8日,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海外收购案尘埃落定,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砂运营商尼克森公司。然而,收购过程满是波折。当成功的结果突然降临,我们看到的似乎不是“我家大门常打开”的加拿大,而是一个忧心忡忡的加拿大,正摆手说道“下不为例”。
中海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美好结局与悲惨续集
尼克森公司是加拿大的一家能源企业,其规模不算最大,却也是数得着的。2012年7月,中海油宣布将收购这家公司,并给出远高于市场的收购报价——151亿美元。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过程曲折,结果胜利
两个月后的9月份,加拿大安全情报局提出警告,认为上述收购可能威胁国家安全。10月份,美国立法机构也友情提醒,希望加拿大对中国加倍小心。知情人士分析道,加拿大情报局不希望中国来投资能源。就像担心华为、中兴会窃听情报一样,他们同样担心中国掌握加拿大的能源命脉。这样一来,中海油的收购申请就悬而不决、久批不下。
到了12月份,将收购审批延期了两次之后,加拿大政府最终还是批准了这项收购。外界猜测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加拿大总理2012年一直在高调推进中加关系;其二,尼克森公司大部分资产不在加拿大本土,业绩也表现平平;其三,中海油的确给出了足够高的价格。
最后一次,下不为例
也有知情人士评论,情报局并不完全针对这次收购,而是希望政府在所有中国收购里都有所提防。让情报局忧心的不只是能源,从知识产权、国家间谍、黑客袭击到各产业控制权,都让情报局神经紧张。
那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呢?一个对策是把关键部门通盘国有化,但加拿大的政治思潮并不支持这种做法。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限制海外收购了。
加拿大正是这么做的。在批准收购的同时,加拿大出台了极为苛刻的海外对加投资条例,并表示以后将禁止类似收购。
高价易出,信任难买
这份条例的出台,意味着又一个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收购说NO。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抵触从何而来呢?让我们细看一下美国对加拿大的提醒:美国并没有直接提到中海油,而是告诫加拿大别忘了华为,别忘了中国企业的另一面。那么,华为的种种遭遇,似乎比中海油更值得思考。
作为中国民营电信运营商,华为是最早展开海外收购的企业之一。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都有成功案例。21世纪初,华为拿下非洲、拉美市场后,开始主要进军欧美市场,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抵触情绪。
欧美政府一次次干涉、禁止华为收购本土企业,中外媒体也对此进行过激烈讨论。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从表面看,华为一把手任正非有从军经历,欧美怀疑他与中国军方牵扯不清;其二,华为越做越大,却迟迟不肯上市,财务状况从不公开,欧美怀疑它与中国政府关系特殊,拥有政府的特别资助;其三,中国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地方政府权力较大,因此欧美怀疑中国的优秀企业均有政府撑腰,相关交易都不是单纯的商业目的。纵观中国海外收购的种种波折,从华为、中兴等电信企业,到中海油、中石油等能源企业,其屡遭挫折的深层原因,都可以追根到西方世界对中国商业环境的不信任,对中国收购目的的不信任。
如此局面下,中国企业收购价再高,也难以改变分毫。中国政府似乎应有所作为。
美好结局,悲惨续集
中海油收购案以举国欢庆收尾,中国媒体大多以“成功完成最大海外收购”作为新闻标题。然而,结局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这次收购的副产品是加拿大新出台的海外对加投资条例。按照条例规定,对于加拿大油砂资产——全球第三大原油储备,外国国有企业再也不能购买50%以上的股份;疑似与外国政府有关联的非国有企业也要接受额外审查。如同加拿大情报局年度报告所言,在加拿大国家安全与信息安全问题上,宁可加倍小心,也不能马虎放过。
这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美好结局之后,接下来是如此续集。
本文原题名为“Security fears dogged Canada debate on China energy bid”。本文的作者为路透社撰稿人。本文于2012年12月23日发表于CNBC网站,后被智库CIGI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