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
首先,请容许我代表巴哈伊教澳门总会欢迎大家出席此次为期两天的会议。澳门的秋天虽然比不上北京的金秋,但也是个幽静、美丽的季节,希望大家也乘这个机会多走走看看我们这座小城;今天的澳门特别美好,因为濠江迎来了这么多非常特别的朋友。大家百忙中抽空来支持我们这个会议的远景和宗旨,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及崇高的敬意。
会议肯定天天都会有,这场会议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从几个角度来看,它是很独特的。从我们所收到的文章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将是一次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很活泼的对话。到目前为止,我观察到了几个特点,在此与诸位分享。
第一,这个会议的对话很好地结合了理论和实践。虽然很多学术会议比较偏重理论性的对话,但这里的对话将会超越一般二分化的思维模式。
第二,这是一场跨学科的对话,与会的朋友们将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探讨社区建设,从宗教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科、法学、人类学,等等。这很好地展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及互动关系,再次提醒我们知识是一体的,学科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而已。其实,经验也告诉我们,当今社会面对着诸多问题,不从跨学科的角度去探索是解决不了的。
第三,这是一个跨宗教的交流对话平台,在这里不同宗教关于社区建设的观点都会得到表述,得到尊重。但愿这类互动能延续下去,好让宗教同源的概念,即各宗教都是一家人的想法发扬光大。
第四,这将是一场跨研究方法论、认识论派别的对话。如果说在某些场合,参与对话的人觉得他应该首先声明他不是信徒,他的宗教研究才会更科学,更中立,更权威,那么这次会议不会给,也不应该给与会者这些无形的压力。同时,这里的对话更不会明示或暗示只有宗教信徒才能体会宗教、理解宗教,凡是探讨真理、分享真理、分享心得的人在这里都有发言权。这是一场超越身份的对话,我们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追求社区建设和人类福祉的真理。同时也欢迎用不同的方式,包括歌唱、绘画、诗歌等来表达各自的见解。
第五,虽然与会者来自两岸四地,但这将是一场跨地理人群经验的对话。乡村及城市的声音,东方及西方的经验都会在这个空间里呈现。我们的观点将远远超越两岸四地的普通看法。有些报告是来自非洲,北美洲的田野调查、去这么远的地方做田野调查,够野了吧!但是,去这些地方都是舒舒服服地坐飞机去的,我们有一些报告是要靠几天的步行时间才见到被研究的群体的,可能这是算比较野!我们深信这些朋友也不只是为了体现“地球乃一国”的原则而故意这样去做,事实就是如此:我们都是这个地球村的一份子,我们只是想认识大家庭的其他成员罢了。不管如何,我们参与这次的对话,就意味着大家也加入了全球巴哈伊社区建设对话的网络和空间,我们在这里进行的思想碰撞,得出来的火花很可能会对遥远的新几内亚或南美洲亚马逊农村地区的一场对话或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产生影响。
第六,这次会议的召开也表明了一个信息:宗教不是一种寄托,而是“自善”与“惠人”的具体行动;宗教不是教条,而是提升个人灵性及促进社会繁荣的知识和实践体系;宗教不是迷信,而是与科学相辅相成的体系;宗教不是市场经济的消费品,而是引导人们践行利他主义的推动力;宗教不是私人空间内的个人活动,而是关系到个人及公共空间、公共利益的活动;它也不是那些只限制于宗教场所的宗教仪式。因此,这个会议的主题也就给宗教性质,宗教的功能,宗教生活等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人类事务之中,宗教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与宗教息息相关的。有关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与宗教的关系,我们也准备了一点书籍,放在那个角落,欢迎大家取阅。
朋友们,我们此次会议主题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社区”。对某些人来说,“社区”这个词是完全没有什么意思了,很多人对它都已经感到麻木了。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不是像动物或植物一样可以独善其身,个人是必须与他人一起生活和成长的。个人可以离开社区吗?提到个人,我们不能不首先解决个人的自我认识,人的性质,“人是谁”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在这里的一些文章里直接或间接地探讨了。我们可以问,如果我们承认人的本性包括精神方面,并把个人的道德、情感、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摆在最优先的地位,我们将会如何衡量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呢?这类人对社会会有什么正面的作用呢?我们的儿童及少年教育,包括灵性教育将会以怎样的模式体现出来呢?我们有一个小组就是专门讨论儿童和少年教育等问题的。
除此以外,一个社区的建设是离不开知识的创造和应用的。在这方面,目前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全民参与的程度又有多高呢?在这过程中,宗教与科学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但是,在我们还没回答这问题之前,我们今天是如何看待宗教,如何看待科学的呢?
人生活在社区里,他们必须面对和理清一系列的基本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男人与女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各种机构,机构与机构,人类与大自然,等等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不问,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今的阶段,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处理甚至重新界定这些关系呢?如果这个社区架构是可持续性的,这些关系的基础又是以什么为主呢?从这些城乡建立起的社区中,我们会构建起怎么样的文明呢?我们社区建设的推动力源在哪里呢?
我看我不应该继续问下去了,不然,“呢”跟问号将会成为本次会议的关键词。但是,这些问题是应该提出来谈的。大家可能也知道,这一系列问题以及其他关系到社区的建设的问题,就是世界各地巴哈伊和他们的伙伴们正在面对、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期待,也相信在座的朋友们能够帮助我们加深、拓展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思路。我们也意识到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几代人的工程,而今天的活动只是起点之一。在过去,现阶段和未来,在这漫长社区建设的路程中,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我们有如此多的合作伙伴,陪伴着我们一起行走千里路的好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