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世界近代海洋大国兴衰的历史分析

1.欧洲

从1814年拿破仑向英国和欧洲挑战失败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陷入以英俄为主要对手并历时整整100年的大国“冷战”时代。此间,德国、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后发国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份额快速增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这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同步增长的海外市场。

海外投资及相应的高额利润回流不足成了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它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国内资源价格和生产成本飙升、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劳资矛盾以几何速度增长——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对今天进入市场经济并经常受到西方指责的亚洲国家来说才刚刚开始。

19世纪欧洲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爆发了社会动荡。在英国有1837年、1842年和1848年著名的人民宪章运动,以及1886年和1889年伦敦发生的大规模工人罢工和游行;在法国有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48年巴黎工人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以及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德国有1848年巴登、符腾堡、黑森和巴伐利亚爆发的大规模人民暴动。这些罢工示威最后大多遭到本国政府的严厉、甚至是极其残酷的镇压。但同时,国内社会压力也促使这些国家政府开始将目光投注于海外扩张。随着这些国家海上力量的增长及相应的海外市场的打开(比如19世纪中叶英国对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殖民战争)和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润向本国的回流,造成“工人贵族阶层扩大”的现象,国内本已激化的矛盾在高额利润的回流补偿中也逐渐缓和。国内矛盾通过外部市场的扩大和利润回流而缓和,国内矛盾的缓和又强化了国家的外向发展能力。19世纪后期,法德俄等后发市场经济国家纷纷进入世界大国的行列。

2.美国

在真正获得稳定的海外市场之前,美国也经历过国内政治严重动荡、甚至国家分裂的危机。在1833~1837年间美国共发生罢工173次。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又发生南方州要求脱离联邦的分裂运动及由此引发的以北方胜利为结局的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后,美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也同步加剧。1890年美国矿山雇用十岁以上的童工达60万人,十年后增加了两倍。1870~1880年间,工人的实际工资每年降低近1/10。1877年7月美国爆发规模巨大的全国铁路大罢工。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和从加拿大到墨西哥的主要线路全部瘫痪,几个城市一度被工人占领。为了镇压这次罢工,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irchard Hayes, 1877~1881)总统派遣了2000名正规军镇压,导致至少50人丧生,几百人受伤,大批罢工者被捕。19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1886年5月1日,全国1万多个工厂的35万工人全部停工并上街游行示威。单在芝加哥和纽约分别就有4万和2万多工人罢工。两天后罢工遭到政府的镇压,除罢工冲突中的死伤外,有4名工人被法庭判以绞刑。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工人罢工示威活动,美国各州加快了国民警卫队的建设。1881~1892年,各州修订了《民兵法》。到19世纪90年代初,警卫队人数已超过10万。它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工业纠纷中维持秩序。“从1877~1903年,各州共运用警卫队700次以上,其中半数用于执行罢工治安任务”。〔美〕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金:《美国军事史》,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第250~252页。这也说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发展到困难的阶段,国内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严重分化所导致的国内阶级尖锐对立已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及相应的民主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矛盾相似,当时美国政府也面临着公平还是效率的两难选择。若选择公平,在国内,其代价就是提高累进税以牺牲部分民族资本精英阶层的利益,挫伤其利润竞争动力;由此,在国外,这将削弱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及相应地打破英国、西班牙在东太平洋遏制美国的海上霸权的能力,而如果不能冲出英国和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封锁并获得相应的制海权,美国就不能获得稳定的海外市场及其相应的国际利润,这反过来又会加重美国国内由国内市场疲软、生产过剩及两极分化带来的经济危机,并最终导致总体性国家危机。如果选择效率,其代价要么是国内社会鸿沟将持续扩大,以至无法维持现存的政治统治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最终导致社会革命和政府倒台;要么就是回避挑战,走一个依附型买办道路,依靠国际资本,高额盘剥本国下层劳动者,损害国家利益以保证少数买办阶层的利益,最终走一条听命于国际资本的发展道路——现在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巴西等拉美国家走的正是这条道路;要么就是开辟稳定的海外市场,获得高额的国际利润回流以保障资本精英集团和国内多数劳动者的基本利益,并由此维护国内相对公平,这样美国就必然要挑战当时的海上强国即英国和西班牙霸权。最终,早期美国人勇敢地选择了挑战的道路。美国政府采用马汉的海权论并使之迅速转化为国家对外政策。

1889年3月,本杰明·特雷西向国会提交的报告忠实地反映了马汉海权论的观点,指出美国海军需要一支战斗力量。1890年,美国国会终于放弃了大陆政策和孤立主义,开始摆脱旧的近海作战思想,建议发展可以用于深海作战的、现代化的海军。到19世纪末,美国的海军力量已由原来世界海军的第十二位跃居第五位。1895年英国属地圭亚那和委内瑞拉发生边界冲突,美国强行干涉,英国被迫接受美国的“仲裁”; 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击败西班牙,占领古巴和菲律宾;1903年又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由此一跃成为东太平洋上的海权强国。

美国国际贸易、国内人均收入与海军力量的同步提高和增强,可以说是美国市场经济由19世纪下半叶的国内动荡转入20世纪良性、平稳、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特征,也可以说是美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成功经验。一战和二战后,欧洲英法霸权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性海上强国,它在世界财富和资源分配中占据主要份额。经济发展与家庭消费及私人投资大体平衡发展,这反过来又促使美国国内多数人口进入中产阶级以及建立成熟的民主制度成为可能。

中产阶级和民主制度的成熟发展使美国从资本中心的外围跃入国际资本中心集团。而这一切成就的强力保障恰恰就主要是美利坚海军,而不是美国人的善良愿望。对此,马汉说得简单明了:“决定着政策能否得到最完美执行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军事力量”,而“以战争为其表现天地的海军则是国际事务中有着最大意义的政治因素”。〔美〕马汉:《海权论》,第396页。

3.日本

日本于16世纪末期由丰臣秀吉初步完成国家统一,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贸易及传教士也开始渗入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在日本民族资本尚未发展起来的情况下,海外商业资本大量涌入日本,导致日本农民大量破产。1637年,岛原两万多农民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镇压下去后,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禁止与海外贸易,驱逐外国教士。锁国政策直到1853年在美国海军的压力下才停止。锁国期间,国内商业资本兴起,再次造成农民破产,武士阶层瓦解。农民暴动在1844~1853年45次,在1854~1863年72次,在1864~1867年59次。1853年和1854年日本被迫向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司令官准将佩里屈服并与美国签订屈辱性的《日美亲善条约》,1858年日本又被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迫使日本向西方列强开放。开放导致日本成为西方资本外围市场,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国内物价飞涨,手工业者和农民大量破产,武士阶层纷纷瓦解。1853年开港以后,日本对外贸易剧增。1860年输出为470余万美元,输入为160余万美元;1867年输出为1200余万美元,输入为2160余万美元。8年间输出入贸易总值增加5倍多,其中输出只增加了2.5倍,而输入增加了13倍,输出多为原料而输入则为商品。1859~1867年,日本三都物价上涨了2~7倍。参见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第419页。1866年,就在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失败不久,日本全国爆发空前的市民暴动。加上在1840年和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的惨败,这不仅对中国人,同时也对日本人产生强烈的刺激。面对内忧外患,迫使日本认真考虑其国家发展道路。

1868年,日本国内发生明治维新运动。但这次维新运动在日本建立的并不是所谓“民主制度”,而是日本资产阶级精英们效法德国俾斯麦“铁血政策”建立的“以德国宪法为蓝本”的军国主义体制。1853年和1854年海上的失败使日本人意识到是海军而不是陆军关系到日本未来的命运。此后日本军事战略发生了由制陆权向制海权的重大转变。与此同时,马汉著作传入日本,得到天皇的重视和赏识,并对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海军战舰吨位飙升,从1880年的1.5万吨,上升到1914年的70万吨,增长45.7倍,成为世界第七海上强国。〔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第247页。海军战力的增强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1894年7月,日本与英国和美国签订条约,并得到英国对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默许。25日,也就是日英条约签订后第九天,日本便发动了甲午战争,在海上一举击败中国。根据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强割中国的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及台湾,获得进入南中国海的战略跳板,并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将福建划入其势力范围;此后,日本开始为用武力将俄国的势力赶出东北亚作准备,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英国签订同盟条约并获英国对日本向俄国发难的默认。1904年2月8日,日本向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部队发起攻击,并在次年5月击溃俄在东北亚的全部海上力量,日本由此成为独霸东北亚的地区强国。1910年日本与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宣布“朝鲜国王将朝鲜的统治权永久让与日本”。

日本在东北亚崛起之初,就与美国在远东的利益,特别是在南海海权利益上发生冲突。19世纪50年代,美国部分政客曾建议占领中国台湾,此建议遭美国务院否决。甲午海战后,日本占领台湾。日俄战争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感到日本取得胜利,将意味着有朝一日美日之间发生战争。但是,他相信只要对日本持尊重态度,日美冲突还是可以避免的”〔美〕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张静尔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第58页。。鉴于此,美国对日本让步日益增多,以至于1908年日本驻美公使高平与美国国务卿鲁特达成《鲁特—高平协定》,美国竟同意“日本和合众国在太平洋地区都拥有重要的外国岛屿,两国政府都为在该地区有一种共同目的,共同政策和共同意图所鼓舞”阎广耀、方生:《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第497~498页。。这实际上表明美国已默认日本可以与美国分享太平洋的利益。欧洲爆发大战后,日本进一步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美国再次退让,同年3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赖恩发表声明,表示“合众国坦率地承认,版图的接近造成日本和这些地区之间的特殊关系”。1917年11月美国与日本秘密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是在它的领土与之接近的部分,有特殊的利益”阎广耀、方生:《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第500~506页。

日本的崛起和军事上的胜利,迫使美国在亚太地区节节退让。这种退让政策,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即从20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朝鲜和中国东北三省已沦为日本殖民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被日本分裂为数个傀儡政权。所有这一切又都仰仗以日本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在太平洋战争中还结合空中打击力量——为基础的制海权实现的。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连同整个轴心国后来的很快失败,又是其因有制海权并急速扩张而有恃无恐、更加肆无忌惮地与全人类为敌,导致世界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并将其战胜的结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