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晋江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推进晋江市经济转型提升的几点建议

晋江人均GDP已经突破8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全面优化提升的发展阶段和深刻的转型期,对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社会形态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晋江经济转型提升,就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紧紧抓住海西建设和厦门、漳州、泉州、大都市区和泉州环湾发展战略机遇,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突破口,坚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努力走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从“增长速度、转型方式、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整体推进,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发展持续力、改革创新推动力和社会凝聚力,努力促进晋江经济发展步入增长速度快、经济结构优、人民实惠多、生态环境好的科学发展轨道,在转型创新中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1.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要按照“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速”的发展要求,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促进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对制鞋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电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要致力于推动其转型升级,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策引导优势,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加快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实现“晋江制造”向“晋江创造”转变。进一步完善各个园区的环境设施和功能配套,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完善产业链条,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和资本运作,引导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促进上市公司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发挥晋江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优势,持续加强品牌创建、品牌运营和品牌提升,全力打造世界品牌,培养一批企业巨星和优秀中小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创新平台,促进传统产业链的整体创新。

二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与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县相比,晋江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是产业转型提升的重点。要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结合晋江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发挥现有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战略主攻计划,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科技创新的成果产业化才能催生和发展新兴产业,要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进新兴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加快推进“三创”园区基地建设。

三要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服务业是晋江产业的短板,要强化政策举措,从规划、政策、项目、体制入手,优先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旅游服务、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造若干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分离研发、物流、采购、营销及其他专业配套服务环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用好出口加工区、陆地港、保税物流中心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区域物联网建设,提高商品流通的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国际化,打造区域性大宗货物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快培育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第四方物流市场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海西重要物流的节点城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的服务外包,打造中央商务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大力引进和发展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金融业态,构建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引进广交会、世博会的先进经营理念,扩大鞋业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等传统产品专业会展的辐射范围,打造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品、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大力整合、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做足“海”、“山”文章,保护、开发好岸线资源和山区生态资源,形成一批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建设海西一流旅游目的地。

2.提升城市承载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滨海城市

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双引擎”。当前晋江按照“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推进组团建设”的思路,构建大城市发展框架,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大建设。当前,在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主动融入“大泉州”环湾发展和厦门、漳州、泉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滨海城市,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工作更舒心”。

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事关城市整体建设的成败。按照滨海园林城市发展定位,遵循“全市一城、宜居宜业、品位至上”的发展原则,对中心市区和九个组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规划对晋江全域的全覆盖。新一轮城市的规划,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来谋划,对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预期,避免规划不如变化快,使规划跟得上时代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对每个组团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要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做到既符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又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体现规划的科学性;要突出当地文化和自然等特点,着力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做到既提升城市品位,又塑造独特的风格,体现规划的个性。长期以来,城乡建设出现乱局,不只是规划起点低和不完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规划执行的问题。一个高水平的城市规划首先体现在规划的权威性,遵循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做到建设必须服从规划,而不是规划迁就建设,即使需要调整规划,也要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防止出现“一任市长一张图”。城市建设标准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当前,晋江九个组团全面推进建设,在拓展规模和加快建设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建设的标准。高水平的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大手笔的杰作,更需要“细节”上的匠心,要精心构筑城市的立体轮廓,精心研究城市的色调,注重建筑的整体效果,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力求按精品打造,体现高标准、高水平、精细化的建设要求,做到为当代人留精品,为后人留文物。

二要坚持高品位打造。成功的城市建设,是创造文化、塑造历史。城市的建筑风格、景观布局、风土人情等,无不展示当地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无不体现当地文化的品位和活力。晋江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传承闽南的建筑风格,在快速推进城市建设中,要更加注重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存留在现代城市和建筑中,延续城市的文脉、留住城市的记忆,塑造城市的精神,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体现历史和现代交融的时代感。城市的品位体现城市的特色,被人们口诛笔伐的“千城一面”,就是缺乏城市特色,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产业特点、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晋江作为全国体育产业基地,在城市特色塑造上,在凸显闽南侨乡的城市个性的同时,依托当地体育用品制造的产业优势,打造中国体育名城,构筑滨海运动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三要完善城市功能。完善的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才能使城市安居和乐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晋江在推进城市组团建设中,要根据每个组团的功能定位,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和生态设施建设。特别是要统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避免重蹈如今众多城市一遇强降雨就出现“城中看海”的覆辙,切实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在做好城市配套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和提升,只有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才能吸引更多高端投资者来晋江落户。要发挥晋江拥有海、河、山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优势,着力打造山、水、城相融的城市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要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着力打造更加安全、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3.提升发展持续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晋江地域狭小,以占全省1/200的土地承载着约1/10的工业产值,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特别是制鞋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等主导产业,能耗大、污染重,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要发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倒逼作用,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要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要以创建生态城市为载体,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养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观念,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文化氛围。全面推进重点江河流域生态修复,沿海防护林体系、城乡绿化一体化、湿地、森林灾害防控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绿道网、城乡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和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实施水生态保护工程,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强化岸线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大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改善滨海生态环境;加大制革、建陶、漂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及工业污染集控区整治,依法取缔污染严重企业;加大对工业园区污染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实行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双重控制”,确保工业园区排放达标。深入开展“全民动员、绿化晋江”的活动,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强化对社区和学校环境质量专项治理,提高社区和学校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努力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二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集约化、集聚化和专业化改造提升,实施一批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共生发展的产业群。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支持陶瓷、纺织印染、制革等高能耗行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支持一批节能环保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发展节能、节水、低耗、环保型设备,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的要求,严把项目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确保新上项目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树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的开发理念,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切实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统一。

三要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要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程,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城乡间、区域间的生态协同保护机制,调动利益相关地域和条块分属单位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改善,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环境监管向农村覆盖、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的联动与协作。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等环保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增强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能力。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强化责任考核,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4.提升改革创新推动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晋江的发展得益于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晋江经济社会的转型提升,同样离不开“敢拼会赢”的改革创新精神。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率先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先进的体制机制,为晋江经济社会转型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大部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以主体功能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健全科学的导向机制,探索和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转变发展方式工作成效的考核。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与国际办事规则接轨,积极探索简化政府办事和行政审批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等问题,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发展产权、资本、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支柱产业、专业园区及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的力度和规模,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校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支撑,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等外部智力资源,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会聚各种智力资源,建设集研发、孵化、中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检测、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试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研发基地。强化自主创新的内生性,更加注重激发本地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创新力,激发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创造力。加强创新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支持更多科技型企业上市,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强化自主创新的协同性,对文化、制度、技术、产业等创新要素进行全过程的推动和管理,使各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合力。

三要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科技与人才工作,将其纳入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及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政策体系,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于晋江的经济发展。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作用,鼓励和支持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晋江创业,打造一批产业人才高地和“人才特区”。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创新平台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发展壮大产业实用技能型人才队伍。坚持唯才是举的理念,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氛围。强化舆论引导,利用各类现代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智力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突出业绩,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5.提升社会凝聚力,进一步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大力推进改善民生,既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突出民生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全省要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晋江作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县域,要树立“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把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缩小城乡差距作为衡量工作的基本尺度,强化城乡居民增收目标考核,探索和建立政府促进职工工资增长责任制。探索制定和发布重点行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合理确定职工的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企业合理公平分配,形成正常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劳动者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要逐步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完善创业服务,加强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帮助自主创业人员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要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民生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新增财力更多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一步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和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与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机会。调整教育网点布局,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提高农村教育办学水平,保障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健全城市低保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临时救助、伤残补助等救灾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不断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实现城乡住房保障全覆盖。

三要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晋江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得到过中央综合治理办公室领导的肯定。当前,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创新群众工作,大力开展领导下访、约访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诉求,促进问题在基层解决、矛盾在萌芽状态解决。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实有人口管理举措,建立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提高对敏感问题、重大案件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增强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