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从“低收入陷阱”到“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节 发展“陷阱”论

据科学家考证,人类社会已经有400多万年的历史。在这400多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许多“发展陷阱”。远者且不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笔者以为,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主要有以下五个“发展陷阱”:

“陷阱”之一:“低收入陷阱”,亦称“贫困陷阱”。“二战”后,各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民生上来。然而,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刚刚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农业不发达,工业化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长期停留在1000美元以下水平,称之为“低收入陷阱”或“贫困陷阱”。

“陷阱”之二:“人口陷阱”。按照法国人口学家A.兰德里、美国人口学家F. W.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在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转变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成本—效益的改变,最显著的特点是边际孩子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这为人口转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其中高、低、高阶段,常常表现为人口和劳动力过剩,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不良循环。“二战”后,出现全球性生育高潮,非洲、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生育高潮持续时间很长,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这种同人口高增长相伴的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称之为“人口陷阱”。

“陷阱”之三:“城市化陷阱”。“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大都制定了宏伟的工业化发展目标,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一些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一些国家,推进的速度更快,大大超越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以超大城市畸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畸形城市化,这非但没有起到引领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累赘。

“陷阱”之四:“生态陷阱”。加速工业化特别是传统的工业化,造成资源日渐枯竭,环境破坏加剧,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危害日甚,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受到影响,最终又影响到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从传统工业化到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它们大都程度不同地经历过“生态陷阱”,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发展中国家一般处在传统工业化阶段,难以逾越该“陷阱”。不过人们总要“吃一堑、长一智”,吸取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设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联合国也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发出《宣言》、《行动计划》等倡导可持续发展,力争早日走出“生态陷阱”。

“陷阱”之五:“中等收入陷阱”。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率先提出,并做出一定的阐释。“二战”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以比较快的速度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经济“起飞”时期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出来,资源占有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动荡等,使社会经济发展长时间陷入停滞状态。只有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例外,主要依靠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上述“五大陷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某种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自“贫困陷阱”至“中收陷阱”,“人口陷阱”、“城市化陷阱”、“生态陷阱”等可能相继出现,也可能交叉出现,产生复合效应。如“贫困陷阱”常常伴随“人口陷阱”一起出现,使走出“陷阱”变得异常艰难;“城市化陷阱”、“生态陷阱”助推“中收陷阱”,二者起到为“中收陷阱”开路搭桥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中收陷阱”具有综合性质,是人口、城市化、生态诸“陷阱”交叉作用的结果。因此,考察“中收陷阱”要联系到其他诸“陷阱”。本书以《人口老龄化与“中等收入陷阱”》命题,必然涉及老龄化与人口转变、城市化、生态平衡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