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教程(第2版)(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 罗日诺夫的研究

罗日诺夫等人对在催眠过程中,受术者对言语刺激和对直接刺激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罗日诺夫发现存在两条规律:其一,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言语作用的生理影响增加了,直接刺激的效能降低了。其二,随着从较浅的催眠状态过渡到较深的催眠阶段,感应的选择性范围逐步缩小,受术者大脑中抑制过程的广度和强度逐步增加。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条规律:在催眠的第一阶段,当大脑半球皮层的主要细胞群还保持着正常水平的兴奋性时,言语刺激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起的反应要比直接刺激小。进入嗜睡状态后,对言语作用的反应,大致等同于或略大于对直接刺激的反应。在催眠的第二阶段,对言语作用反应量的增大是反常相次数增多的结果,这就为相当弱的言语刺激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阶段,言语刺激效能的增加是兴奋灶正诱导的结果。这个灶会引起来自半球皮层和邻近皮质下足够广泛而且较深的抑制点的感应现象。在催眠的第三阶段,当言语暗示对人的机体有强烈的影响时,言语刺激效应的增加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同时,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进一步降低(在许多情况下达到零)了对直接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反应性。这些特点的生理基础,是弥散性的,几乎侵占了整个半球皮质并影响到大脑低级部位的抑制。这种抑制的强度,一直到使皮质和皮质下的某些部位产生完全的抑制。感应灶的兴奋会使感应灶周围被抑制过程包围的皮质细胞群产生强烈的负诱导。而抑制本身又由于来自深度抑制了的皮质的强烈正诱导的结果而增强了。罗日诺夫认为,由于感应灶的半球皮质与其他细胞群之间的强烈相互诱导的结果,引起了言语暗示效应的增强,正说明下面事实:直接刺激的符号——词,在催眠的第三阶段,引起了比这些刺激本身在觉醒状态下和催眠的第一阶段时更加强烈的反应。

第二条规律: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抑制的强度和广度逐渐增加。由此而带来的结果是,随着催眠状态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感应选择性的范围按顺序缩小。

在催眠的第一阶段,受术者对催眠师的反应量与对不参与催眠的人的词的反应量没有多大差别。感应灶在这里还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如此,经常还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即受术者对来自催眠师以外的其他人言语暗示的反应量,超过对催眠师言语暗示的反应量。这是由于,当人们还处于基本觉醒状态时,对除催眠师以外的其他人的声音产生定向反射的缘故。

在催眠的第二阶段,抑制广度的增加导致感应灶范围的缩小。这在实验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在协调减退的阶段中,对催眠师言语的反应量,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对不参与催眠的人的言语的反应量。感应选择性的增加在这里也为受术者的口头报告资料所证实。

在催眠的第三阶段,感应选择性大大缩小,这是由于在此阶段,强烈的抑制过程笼罩着半球皮质大多数细胞群的结果。在深度抑制的皮质神经细胞的一段基础上,感应灶依旧好像是孤立的。对来自催眠师的言语暗示的反应,在这里表现得异常强烈,而对其他人的言语暗示的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不复存在。不过,在研究中也曾发现,即使是在催眠的第三阶段,感应的选择性也不是绝对严格的。在这一阶段,有时也可以看到受术者对催眠师以外的其他人的言语暗示产生反应。虽然这种反应不太常见,而且按其方向和形式来说也不太明显,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