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催眠术的应用
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实用性,是否能为社会服务。催眠术之所以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是与它的实用性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催眠术的应用情况。
(一)在生理、心理问题治疗方面的应用
催眠术在生理、心理问题治疗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至今仍是它发挥其功能作用的主要领域。具体情况如次。
催眠术在生理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那些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或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如今的医学模式已由纯粹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对于人类的种种疾病,不仅要考虑生理因素,还要考虑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这就为催眠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镇痛、麻醉也是催眠术的传统功能区域。例如,有些病人,不适宜使用麻醉药品,在这种情况下,催眠术就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在国外的牙科手术中,使用催眠术的情况非常普遍。
催眠术当然更是心理治疗的一项有效手段。催眠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绕开“意识看守人”,直接进入人的无意识。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都知道,咨询与治疗的最大障碍在于患者在理性上能接受的观念,在心理与行为上却不肯接受。也就是说,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无意识的抵抗。由于在催眠状态中能直接与无意识对话,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关于催眠术在生理、心理问题治疗方面情况,在本书以后的章节中将专门探讨,这里故不赘述。
(二)在学习方面的应用
催眠术在学习方面应用也有着广阔的前景。相关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催眠术在增进人的记忆力、挖掘人的创造力方面都具有令人惊异的效能。在这一方面,成果最为突出的当推保加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拉扎诺夫所创造的“超级学习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15个男女知识分子,年龄从22岁到60岁不等,被集合在暗示学院温暖明亮的教室里。这个学院坐落在索非亚一条绿树成荫的街道旁。他们被告知说,有一种高效率学习法,可以记住大量信息,而且比其他方法省力得多。他们将参加这个他们并不喜欢的试验。
“肯定是毫无结果的。”当他们在柔软的椅子上坐下时,一个女医生抱怨地对一个建筑师说。有一个工程师,几个教师和一个法官也在议论,“我们还是趁早散伙吧,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总之,没有人抱多大希望。老师进来了,似乎连她本人也不相信出现奇迹。
不管怎么说,试验开始了。学员们翻阅着面前的材料,老师开始用各种语调念法语词组,接着放送庄重的古典音乐。15个学员这时都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使自己进入记忆增强状态或称为超级记忆状态。老师不断地重复着。有时她用公事公办的口吻,好像命令他们完成什么任务。有时用轻柔的耳语口吻;有时又突然大声用生硬的口吻。
太阳西下了,老师还在用特殊的节奏念着法文单词、习惯语和课文。最后,她停下了。但是,还没有完。他们还得进行一次测验。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焦躁心情平息下来,不那么紧张了,他们的肌肉也放松了。但是,对能否得到一个像样的分数,他们还是不抱多大希望。
最后,老师说话了:“全班的平均分数是97分,你们今天学会了300个法文单词。”
300个!在几个小时就学了一种语言十分之一的常用词汇。而且又是这么轻松,男女学员兴高采烈地走出了学院,个个觉得自己比原来高大了许多,好像他们刚刚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遭遇。
通常这种课程,人们每次可学会50~150个新的信息。对于这种方法的创始人拉扎诺夫来说,这次试验证实了一些他原来怀疑的事实: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无限的。拉扎诺夫和他的同事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开发大脑的储备。”对于那些参加试验的人来说,他们好像突然得到了一大笔遗产。他们现在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了。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拉扎诺夫公开宣布,他可以用暗示法提高人的记忆力50%以上。不久,他又宣布,用这种无紧张学习法,学生们在一个月内能够学会1种外语,而且在一年以后仍然能记住大部分学过的东西。这种方法无论对老人或年轻人,聪明的人或迟钝的人,受过教育或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同样有效。这种方法还可以同时增进人体健康,治疗由紧张造成的各种疾病。
是真,是假,是一场学习的革命,还是一个弥天大谎?
一个专门调查拉扎诺夫暗示学习法的委员会成立了。委员会的成员们聚集在索非亚一家旅馆的大房间里,他们决定试一试这个耸人听闻的学习方法。他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房间光线柔和,播放着平缓的音乐。这里完全不像是一个进行严肃调查工作的场所。
教师告诉他们:“放松,什么也不要想。在我念材料时,请注意听音乐。”
第二天,尽管委员会的成员认定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他们还是惊奇地发现他们记住了许多东西。在测验中,他们可以自如地读、写和说昨天2小时课程中学到的120多个生词。用同样的方法,他们又轻松地学完了语法;几个星期以后,这些原先坚决认为这种无紧张学习法不会有收效的人,已经能够比较流利地讲一门他们原先不懂的外语了。
1966年,保加利亚教育部正式成立了拉扎诺夫学院作为研究暗示学习法的中心。这个学院拥有30多位教育、医学和工程方面的专家,采用暗示法教普通班级学生;同时做各种生理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以图找出高速学习和超级记忆的原理。这以后,在苏联、在美国亦有不少相类似的超级学习法的实验与实践,也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趣的是,拉扎诺夫精通催眠术,也承认超级学习法的创立部分得益于催眠术,可反复声称超级学习法不是催眠术。他为什么又要与催眠术“划清界限”呢?原因在于,他着重强调的是催眠术与超级学习法是处于不同的意识状态:前者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后者是处于意识状态。拉扎诺夫是立足于催眠术而决心使人处于清醒状态但又能获得催眠术的益处。实际上超级学习法正好是我们所说的“类催眠现象”的最好例证。
(三)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应用
在体育方面的运用也非鲜见。从消除疲劳到增强自信,从克服紧张情绪到增进技能、体能,催眠术都可以起作用。郑洲在《催眠术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综述》一文中,具体描述了催眠术在体育方面的运用。
1.增强肌肉力量
当在催眠状态下施加增强力量的暗示语后,运动员的力量会显著增强。这已被心理学家哈德菲勒用实验加以证实。哈德菲勒使用测力器测量被试者手臂力量,结果发现,被试者在清醒状态下的平均成绩为101斤,而在催眠状态下的成绩提高到142斤。有人也对举重运动员进行这种实验,发现运动员在催眠状态下举起了比平时最高成绩还重10公斤的重量。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差异?这是因为人在催眠这种特殊状态下,潜力容易得到挖掘。
2.克服紧张情绪
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助于取得好成绩;但紧张过度,则会严重影响比赛成绩。采用催眠术可显著降低运动员赛前、赛中的紧张程度,在催眠状态下可直接暗示运动员:“你现在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放松。你的心跳越来越有节奏,呼吸越来越有规律。”经过这样的一些积极的语言暗示,就会使运动员清醒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良好的反应。
3.治疗运动恐怖症
运动恐怖症多是由于在训练或比赛中身心遭遇重大挫折所致,比如受伤、失利等。例如,有的运动员特别不喜欢在铺有红色塑胶跑道上比赛,这是因为他曾经在类似这样的场地上失败过。临床上,对恐怖症的治疗大多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如果在催眠状态下实施系统脱敏法,治疗则会更容易,更为有效。这是因为:第一,在催眠状态下,运动员将会得到充分的放松。第二,在催眠状态下,运动员的想象更加鲜明、逼真。
4.学习和改进技术动作
我们知道,学习知识是要用大脑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肌肉活动的训练,大脑同样要参与动作的掌握。如果没有大脑的参与,那动作技能的学习,就形同机器人,机械地、枯燥地重复,是不会有任何的提高。因此,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工作者特别重视想象训练在学习和改进技术动作过程中的作用。想象训练主要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头脑中放电影”。其目的是通过心理活动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在催眠状态下运动员极度放松,意识集中指向催眠者,因而表象的产生也就越清晰,想象训练的效果也就比在清醒的放松状态下的训练效果更好。
5.治疗失眠
运动性失眠,几乎是每一位运动员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治疗失眠也多是运用一些药物。
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对运动员的健康不利。催眠对治疗失眠有显著作用,它可以将运动员从催眠状态转入睡眠状态,而且这种由催眠状态转入的睡眠状态要比自然的睡眠状态睡得更深更沉。
6.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紧张的比赛往往导致运动员身心极度疲劳。对于这种疲劳,多是采用休息、睡眠、营养和物理疗法来消除。但这些方法只能消除身体的疲劳,而心理的疲劳则难以消除。运用催眠术不仅能快速消除身体疲劳,而且能消除心理上的疲劳,以使身心处于完全放松,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催眠状态下暗示运动员:“现在,你的身心已完全恢复,当你醒来时,会感到精神振奋,全身有力……”当运动员醒来后,真的会感到大脑清醒,精神状态极好。
(四)在司法方面的应用
国外的司法部门早就陆续引进催眠术,帮助其破案、审案。虽然从催眠中获取的资料不能成为直接的司法证据,但它毕竟可能提供重要的线索。著名的德国“海德堡事件”便是明证。在这个事件中,犯罪分子利用催眠术达到其罪恶目的,而侦破者也同样利用催眠术将罪犯绳之以法。
丁成标在《催眠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提出催眠术在司法方面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获取侦破线索。犯罪嫌疑人在清醒状态下,往往拒绝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或者转移视线,避重就轻。这在很多无直接证人或证据的情况下,给案件的侦破增添了难度,影响破案的效率与社会稳定。催眠状态是“无抵抗”的潜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犯罪嫌疑人会毫无保留地说出犯罪真相。当然,这种状态下说出的犯罪事实还不能成为判罪的客观依据,但它为侦破案件提供了线索,成为突破案件的“缺口”。同时,一个犯罪行为是受复杂的心理所支配的,运用催眠术,可分析犯罪心理产生的基础、原因,揭开深层的心理结构,为有效控制犯罪提供参考,为侦破其他案件提供经验。
畏罪、侥幸、恐惧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审讯犯罪嫌疑人的主要障碍。因此,突破心理防线、解除顾虑和打消对立情绪就成了审讯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反抗性催眠或借助药物进行催眠。
第二,判定责任能力。催眠术能帮助判定被告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提供给精神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最后判定其责任能力。
第三,协助教育改造。犯罪分子进入监狱后,随着强制改造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原有的动力定型被破坏,又由于言行受限制,便会产生焦虑反应,情绪会极不稳定。有的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产生对立情绪;有的会紧张、烦躁、恐惧,出现孤独感;有的会后悔自责、悲观绝望,甚至自残自杀;有的会更加仇视社会或他人,愤怒、暴躁,甚至产生攻击行为;等等。这些情绪和表现,都不利于其认罪悔过,服刑改造,也给教管工作带来了难度。应用催眠术,对于稳定犯人的情绪,使其认罪悔过有一定帮助。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首先帮助犯人端正认罪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罪行及判决结果,使其产生认罪、服罪、悔罪和积极改造的愿望;进而帮助犯人剖析犯罪的根源和危害,消除导致犯罪的错误观念;最后鼓励犯人树立起改造自己的信心和正确的人生信念。
(五)在军事、情报方面的应用
催眠术在军事、情报方面的应用也非鲜见。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联邦警卫局退役少将、前总统叶利钦的保镖鲍里斯·拉特尼科夫透露,俄、美、日、以等国都在研制能够随意摆布对手的“心理武器”,即通过心理作用,控制他人意志,指挥对方无意识地执行各种任务。拉特尼科夫说:“苏联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心理影响领域取得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基辅、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共有20个研究人类心理作用的大型秘密中心,全部由克格勃负责。”拉特尼科夫表示,美国也在积极研制“心理武器”。如美正在研究东方心理生理系统基础上,借助催眠术、神经语言学编程、计算机应用心理疗法、生物钟刺激等,从事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目的是获得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
苏联克格勃还曾将催眠术直接运用于他们的间谍活动之中。1978年,世界国际象棋锦标赛在菲律宾举行。27岁的苏联选手卡波夫是当时的卫冕冠军,他的对手是世界著名棋手维克多·克尔其诺。克尔其诺是苏联国际象棋冠军,1976年逃往西方,但家人还在苏联。他公开表示要借这次受到国际媒体广泛关注的比赛,来要求苏联释放他的家人。可以想象,在国际象棋这一苏联最盛行的娱乐项目上,假如卡波夫被一个叛逃者击败,那将是多么丢面子的事情。克格勃为这次象棋锦标赛,在菲律宾专门组织了一支超级特工队伍,目的就是影响克尔其诺,使他无法赢棋。克格勃找到弗拉基米尔·祖卡。这位苏联著名的意念遥控大师,虽然只是以一个观棋者的身份出现,但克尔其诺却说,祖卡运用了催眠术,对他进行干扰。从比赛一开始,祖卡就对克尔其诺产生了影响。本来一向以攻势凌厉、棋风灵活著称的克尔其诺表现得犹豫不决,而且他的信心也随着比赛的进程不断减弱。尽管祖卡后来被挪到了赛场的后排,克尔其诺仍然称感受到了他的强大影响。比赛持续了破纪录的78天,总共下了32盘棋。最后,克尔其诺输了。当他向苏联抗议时,他们解释说,祖卡只是在观察他的“肢体语言”,然后向卡波夫提出建议。
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沙迪已经将催眠术用于间谍的审讯。另外,以色列人还利用催眠术进行人的自我调节、意识改变、挖掘人体潜能使人得到新的能力,主要为运动员、情报人员和特种部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