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机器能思考吗?
图灵测试仅是论文的一部分,定义完图灵测试之后,图灵开始论证该文中提出的最重要观点,即论文开篇第一句就提出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Can machines think?)”
这里首先要消除“思考(Think)”一词的歧义性,哲学观点认为思考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活动,即使机器能充满智能地行动,将思维属性赋予机器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结合前文介绍过的图灵与香农对智能定义的争论,以及论文本身所论证的内容可以明确,此处图灵所指的“思考”,是一种可在外部观察到的行为,是指机器通过学习而获得某项技能,并能够将这项技能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在论文中,图灵重点论证的建造“学习机器”(Learning Machines)的可行性,更具体地说,是论证机器依靠学习进化而最终通过图灵测试的可能性。
图灵首先反驳了“机器可以具有智能”的一系列对立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是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实现的主要论据。图灵给出的解释虽然并没有说服持反对观点的一方,甚至在后来有人还出版了《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局限》这样专门批判人工智能可能性的书籍,但起码说明了对于许多现代还在提及的反对人工智能的观点,图灵都是系统性地认真考虑过的。图灵反驳的大部分观点与“科学”的距离较远,笔者不准备一一细说,仅列举如下。
● 神学的反对意见:“思考来自人类灵魂,而灵魂是上帝赋予的”。
●“鸵鸟”式的反对意见:“机器有思维的后果太令人恐惧了”。
● 能力受限论的反对意见:“机器可以完成任何你刚才提到的事情,但机器永远不可能有某某行为”。
● 差错论的反对意见:“机器永远不可能出错,而思维的关键则来自于出错的不确定性”。
● 规则论的反对意见:“机器永远按照预设的规则来工作,而人类总能碰到未知的情况”。
上面这些都是涉及哲学甚至神学的问题,而另外一类—主要是两个观点,对于不研究哲学的人也有比较宽松的探讨空间,笔者想介绍一下图灵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一个是来自数学的观点,机器拥有智能的反对意见主要来自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该定理证明了一个反科学直觉的结论:
“如果一个形式系统是不含矛盾的,那就不可能在该系统内部证明系统的不矛盾性。”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机械智能的限制是:它决定了无论人类造出多么精致、复杂的机器,只要它还是机器,就将对应一个形式系统,就能找到一个在该系统内不可证的公式而使之受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打击,机器不能把这个公式作为定理推导出来,但是人心却能看出公式是真的。因此这台机器不可能是承载思维的一个恰当模型。也就是说,如果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智能是基于某种能够承载该形式系统的运算器(譬如基于图灵机)来实现的话,那在进行图灵测试时,就一定能找到一个问题,是这个机器必定回答不了的,这就成悖论了。
图灵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尽管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可以证明任何一台特定机器的能力都是有极限的,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人类智能就没有这种局限性。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没有证据证明人类智能不是被某个特定形式系统(如图灵机或者其他系统模型)所抽象概括的,就这样,图灵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锅从机器甩回给了人类。
提出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库尔特·哥德尔(Kurt Godel,1906—1978)本人,曾经于1951年在布朗大学的演讲中也谈及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以下结论是无可避免的:
“要么无论机器多么复杂,人类的思维都将在理论上无限地超越任何机器;要么对人类而言,也一定存在着一个人类绝对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与图灵不同的是,他倾向于接受这个结论前半句的可能性,而否定后半句。关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机械智能的限制,其实最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即图灵与香农最初探讨的问题:人类的智能是否能够被某种模型所抽象?如果是,那必将存在着人类智能绝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是,那人类就很难制造出能够拥有人类思维的机械智能,这个问题在科学界、哲学界的讨论经久不衰,但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另一个反对观点是思维来自于情感和意识。至今,人们都普遍认为机器在情感和意识上明显是无能为力的。图灵论文中摘录了一段斐逊教授在1949年的演讲的内容,如下:
“若要我们承认机器与大脑一样,除非机器能够因为感受到了思想和感情,而不是符号推理去写出十四行诗或者协奏曲来。也就是说它不仅仅写了,而且必须意识到自己确实这样做了。任何机器都感觉不到成功与喜悦,也不会因困难而沮丧,因奉承而沾沾自喜……”
图灵对这个问题干脆利落地回应到: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维(原文是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他认为如果要去肯定一台机器是否拥有思维,必须要能感受到那台机器的思维活动的话,那人类同样也属于“没有思维”的范畴。因为你要了解一个人的思维状况,不可能把你自己变为那个人来感受,必然是根据那个人的外在表现,譬如他的表情、动作、所说出的话语来得知。如果是这样,问题就绕回到图灵测试上来了,一个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将意味着可以在所有的外在表现上跟人类行为一致。
对意识理解的局限性,是今天很多人理解人工智能的一个思想误区,总觉得机器必须实现和人类那样自我意识的思考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在2015年3月,语言和认知学家诺姆·乔姆斯基(Avram Chomsky,1928—)和物理学家克劳斯有过一场对话,乔姆斯基再次被问到了“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他反问道:“潜艇能够游泳吗?如果机器实现了意识的外现的结果,但是意识的内涵(原文使用的是潜意识“Preconsciousness”这个词)和人类的不一样,那机器可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吗?”如果非要让机器具备人类思维所定义的意识,乔姆斯基直接引用图灵对这个问题所说的话来反驳:“这没有讨论的意义”(Too Meaningless to Deserve Discussion)。关于机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从图灵的论文开始,到1980年约翰·希尔勒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引发的大讨论之后,学界才算有了比较统一的主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