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誉
如果你只愿意读一本有关这个关键时期的书,那么就读伯恩斯坦先生的这本著作吧。
——《华盛顿时报》
非常优秀……伯恩斯坦如学者一般在此书中涵盖了中国1945年的政治背景,但仍以新闻记者的视角去看待人间万象。
——《纽约时报书评》
行文洗练且令人信服……这本富有思想的书超越了枯燥的、陈旧的争执,明确无误地表明:中国在1945年的命运最终应该由中国人而绝不是美国人来决定。
——《外交事务》
构思巧妙……伯恩斯坦先生详实地叙述了在多大程度上共产党领导人拉拢并误导了美国人……这种对中国人之观点的重视使得伯恩斯坦先生的书完全不同于先前最著名的先导之作,芭芭拉·W.塔奇曼在1971年出版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华尔街日报》
研究广泛……(伯恩斯坦)有关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有限的研究结果是与美国最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干涉行为有着内在联系的。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对一个不确定的时期的引人入胜且有时是令人痛心的叙述……同样也尖锐地指向了今天的全球性难题。
——《里士满时讯报》
非常刺激……此书所做的及时到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美国参与亚洲事务的现实。
——《出版人周刊》
可读性极强……所做的细致入微的事后评价,熟练地探讨了未被采纳的道路的历史衍生物。
——《科克斯书评》
一本以敏锐和优雅笔触撰写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著作。对于那些有兴趣去了解中国在20世纪中叶如何成为共产主义国家的人而言,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大卫·西布利(David Sibley),《军事史季刊》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中国1945》是一本名实相符、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远远不止陈述了这关键一年的史实,更是让人颇受教益且也令人信服地剖析了驱使中国和美国分裂并造就了今天的世界的人物和势力。
——傅好文(Howard French),《中国的第二块大陆》作者
目前美国与中国在东亚主导角色上的竞争,根源可追溯到1945年时的那段复杂历史。理查德·伯恩斯坦对二战期间和之后美中两国关系所做的引人瞩目并令人激动的深入研究,为那个时代的悲剧事件和多彩个性增添了熠熠发光的新鲜见解。对于非专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历史著作的典范,它唯一的缺点是,一旦开始阅读就几乎令人无法释手。
——史蒂芬·I.莱文(Steven I. Levine)
1945年的戏剧性事件在继续影响着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当我们重温危机不断的这一年中的历史事件时,毛泽东、周恩来、史迪威、马歇尔——这些伟人和其他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此书的页面上,他们不得不就这些事件做出重大抉择。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的威权主义的根源,中美两国之间互不信任的起因,以及历史的难解性。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1945年年初,美国是有机会来构建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良好关系的。理查德·伯恩斯坦就所发生的事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重要故事,并为创造性的外交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在处理与中国以及与世界各地的关系上,这个教训依然是十分中肯的。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研究深入,文笔优美,论点鲜明有力,《中国1945》重新审视了一个决定性的时期。在此期间,罗斯福的决策失误伴随着斯大林的地缘政治野心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倾向,将冷战的命运封闭在亚洲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也使得中美之间对抗的后果一直持续到今天。这项有启发性的、发人深省的研究非常值得所有美国的决策者和中国事务观察家阅读。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当美国和中国正在探索大国关系的“新模式”时,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这本激动人心、内容详实的著作为更好地理解导致了今天的挑战的那个时代,提供了必要的诠释。《中国1945》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意识到美国卷入东亚事务的令人憎恶的复杂性,历史的重要性,以及那些制定重大决策的人物的有限的视野。
——杰罗姆·A.科恩(Jerome A. Cohen)
在这本研究深入透彻、行文清晰明了的书中,理查德·伯恩斯坦描述了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个分水岭:1945年。在这一年中,如万花筒般瞬息万变的中国政治和该国与美国以及整个世界之间反复无常的关系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1945》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人物,他们为此后半个世纪的游戏制定了规则。
——奥威尔·谢尔(Orville Schell),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