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行动纲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新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段经典论述,深刻地阐明了我国社会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本性原因,为认识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并继续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理论依据。

那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到底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又该如何理解?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

(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性质和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八大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应该说,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和认识,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为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奠定了理论基础。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次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些思想与党的八大的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是一致的,二者互相呼应、互相论证。然而,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没能坚持下来。1957年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直接负面影响,也成为发动“文革”以及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路线的重要理论依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停止“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创造了条件。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把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地规范于需要与生产的关系范畴,克服了党的八大表述的缺憾,又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的具体历史性,论断严谨科学,堪称经典论述。这一经典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基本形成。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经典论述,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认识:一是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这两个方面的认识,纠正了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看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为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此次会议之后,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党的重大文献中都有体现,它们的表述与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10年,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主义,并且提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平衡人民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30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及修改的党章所肯定和坚持,并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也以此为理论起点,科学总结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表现,提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内容与经典论断及其科学内涵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可以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党作出把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及3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立论依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作为硬道理、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改善。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下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主要指标的比较,加深对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

经济发展“颜值”高“气质”佳。1979—2012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2013—2016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与此同时,就业物价形势稳定。2013—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1.8%。价格涨势温和,2013—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与此同时,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连续10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连续4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

制造业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2016年,我国共有11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75家,连续4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同时,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8318亿元,比2008年增长2.7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3年的0.80%。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978年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国家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逐渐深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近年来,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2012—2016年,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由不到1万公里增加到2.2万公里以上,稳居世界第一;公路里程由424万公里增加到4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9.6万公里增加到13.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4153公里,拥有运营线路的城市30个。

教育事业明显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当然,这30多年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更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些成就的取得,再次证明: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30多年跨越式发展与根本性改变,其根源就在于此。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与此同时还提出另一个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前一个判断一样,第二个重大判断的提出是对以往关于这个问题的重大发展和完善,对于认识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修正?其原因是矛盾的双方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矛盾一方,即人民需要方面来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为不断满足人民这些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不断推动各项事业的变革式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入,制度安排更加完善,实际成效更加明显。健全党领导立法工作机制,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政法机关党组织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制度,促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公开通报违法干预典型案件,防止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依法治国,深化立法、执法、司法公开,拓宽人民群众参与、表达、监督渠道,更加注重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用民力,使法治建设深深扎根于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完善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立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出大批便民利民新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实在更深切的获得感。

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全国各省区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开展养老服务业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出台了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健全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了低保等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水平,发布实施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扩大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了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启动了共有产权住房试点。

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工作,明确提出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下降42.7%,命案下降30%,重特大火灾、道路交通事故年均分别下降18.3%和18.6%,人民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0%以上。民生关系平安。近年来,很多地方积极推动从注重管理向注重治理转变,由党政主导向多元协同转变,由应急运动向常态长效转变,取得较好效果。随着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科学治理体系,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先后出台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推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强化节水准入,开展水权试点,《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先后推行,以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燃煤小锅炉和老旧汽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分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坚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三管齐下”,以总量控制、源头治理、区域联动的努力,“向雾霾宣战”争取“雾开霾散”,有效地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几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取得了不俗成绩。形成了“一个目标”“四个坚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和城市社区六个级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而且不仅是集中居住点实现了户户通,更重要的是在游牧地区也有了装有太阳能电池、可以收看电视广播的“马背电视”,海洋渔船装上卫星电视,为渔民送上文化大餐;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着力解决基层缺乏文化人才问题,现在已经有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7000多个,文化志愿者超过百万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所有这些,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法治、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供给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群众需要的深刻变化。

从矛盾的另一方面,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方面来说,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再创辉煌。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时隔3年,“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成功发射,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在“神舟十号”基础上有很多技术上的改进,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近年来,嫦娥奔月工程也取得很大进展。2012年,发射第一颗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辆月球车,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及自动巡视勘测;2017年,中国按计划进行探月三期工程,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中国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北斗系统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近几年来,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其应用已经服务于测绘、城建、水利、交通、旅游、应急等救灾的领域。现如今,北斗导航系统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打鱼的、放牛的、开车的、送快递的全都在用北斗,每年产值超过一千多亿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蛟龙号深海探测大显身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进行的深海探测,远远不仅有象征性意义,对于开拓深海海洋事业,了解海底未知的世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居世界榜首。2013年5月,中国研制出世界上首台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并连续六次获得了世界榜首。这个成就来之不易,它是中国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付出换来的。天河二号不仅速度快,而且同时具有高技能计算和大数据传输的功能,因此在天气预报、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能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移动通信技术领先世界。2013年,我国开始推广TD-LTE值,当时中国的用户基站数世界领先,它带动着系统设备、芯片设计、智能终端、测试仪表都进入了国际市场,进入了26个国家。同时,纳入国际标准的基本专利也由2%上升为10%以上;芯片的占有率从1%跃升到20%;设备占有率在国内超过了50%,在国外在国际市场上达到了20%。这些技术上的进步,推动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实现了2G跟随、3G突破和4G同步的跨越发展,通信制造业进入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在蓝天翱翔。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2015年11月,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这是中国航空产业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浦东机场成功首飞。这是中国发展潜力的体现,也展现了中国提升制造业水平、跻身全球民用航空工业强国的雄心。

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版图一再扩容,“四纵四横”骨干网基本贯通,越来越多的省份填补了“高铁空白”,搭上了“和谐号”。高铁路网越织越大,车次越开越密。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其中约六成高铁是十八大以来建成通车的。2016年7月,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实现时速420公里两车交会及重联运行的目标。这是拟运营高铁动车组列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

经过短短五年的时间,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新主体、新业态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灌注强大的内驱动力,成为发展新引擎。这些代表性的成就,只是中国生产能力快速发展和提升的一个缩影。

当然,在看到中国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制造业中,又表现为先进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必将从主要依靠工业化转向服务业化。从中国的情况看,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但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51%左右,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60%到70%左右的水平。在服务业中,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但科教文卫等现代服务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这导致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制造业。在制造业方面,中国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产值于2012年超越美国,现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不过,从制造业总体的技术水平看,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表现为消费相对于投资的不平衡不充分。近些年,尽管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驾“马车”,但是投资占GDP的比重依然高达45%,而中国的消费率依然只有52%左右的水平。导致中国消费率偏低的因素很多,有些是正常的——例如人口红利时期的储蓄率通常较高;有些是不正常的——除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投入、城乡收入差距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之外,其中一个突出的因素就是在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中,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占比较低。这说明,我们还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职能。

三是表现为增长动能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增长动能上看,突出表现为相对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得不平衡不充分。以研发投入为例,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但从各个产业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还偏低,这也是中国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大大低于东部地区,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四是表现为在区域和城乡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人均GDP存在着收敛的趋势,即区域和城乡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中国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从城乡格局看,相对于城市,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从上述几个方面分析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论断,既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的实际所作的实事求是的重要判断,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个重大判断,为党更好地制定符合当前中国实际的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重大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表明我国社会已经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这个新判断也为认识当下中国,规划中国未来发展,制定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我国平衡而充分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并且在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小康,再过3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十几亿中国人将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经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党看到并分析了当前状况,及时地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的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勇气。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我们要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特别是要保持各项战略、工作、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一步接一步,连续不断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

依据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对未来相关领域的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和安排。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的论述上,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对此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才能加以深刻领会和把握。所谓变,是指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确实发生了转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不变,是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个问题上,已经从以前的“三个没有变”到现在的“两个没有变”,而发生变化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生动地体现了变与不变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总之,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重大判断,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科学认识的必然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认识,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