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研究心理发展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在研究心理发展方向的一个分支,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发展心理学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的概念来看,发展心理学指的就是个体对象心理发展的历程,也就是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当中呈现出的心理发展特点,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
一、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介绍
1882年,德国的普莱尔创办了《儿童心理》,这其实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20世纪初,美国的霍尔也开始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荣格提出的“中年危机”理论实际上也是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诞生于1957年,当时美国的《心理学年鉴》杂志第一次使用了“发展心理学”这个名词,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诞生。但是事实上在这之前也有一些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随着发展心理学的不断完善,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研究方向和心理学家。1980年,德国的贝尔特提出了“毕生发展观”的理论,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完善和成熟。
二、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与此相关的理论学说也形成了一个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这些欲望和冲突虽然在表面上被压抑着,但是实际上却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并且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实际生活当中表现为一种精神症的症状。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古典弗洛伊德主义是弗洛伊德自身的观点。后来经过了他的弟子的扩展和时代的修正,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
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学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发展理论有很大的贡献,他不仅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而且规定了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他将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岁-1岁),肛门期(1岁-3岁),前生殖器期(3岁-6岁),潜伏期(6岁-11岁),生殖期(11岁或13岁开始)。
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是婴儿从0岁到1岁的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吸吮本身也能够产生快感。每个人都经历过口唇期的阶段,而且口唇期的快感是一种明显的快感。人在成人之后的发展阶段当中,可能也会体会到吸吮或者咬东西的快感,比如说成人喜欢抽烟、喝酒和接吻,都是口唇期快感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是肛门期,1岁到3岁的儿童,他们的性兴趣开始集中到肛门的区域。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和人的肛门有关,大便是他们最大的一种乐趣,在其中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但是大多数父母在这个阶段为了让孩子讲卫生,通常都会开始立规矩。这种规矩可能会与儿童自身的心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不同的人格类型。一种是肛门排泄型人格,就是邋遢、浪费、无理和放肆;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人格,就是过分干净、拘于小节等。这一过程中儿童还会学会合作、模仿和反抗。
第三个阶段是前生殖器期,指的是3岁到6岁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和理解到两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到自己具有性别,力比多会集中在生殖器部分,儿童开始在性满足上得到很大的快感。主要表现就是儿童会喜欢抚摸和露出生殖器,并且产生性幻想。在这个阶段当中,儿童主要的性幻想的对象即自己的父母,男孩儿会对自己的母亲产生性幻想,很可能产生恋母情结;女孩儿会对自己的父亲产生性幻想,并产生恋父情结。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在行为上模仿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一些攻击和性偏离的现象。
第四个阶段是潜伏期,指的是6岁到11岁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儿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整体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当中。因为处在受教育的阶段,儿童会接收到各种观念,比如说道德感、美感和与人交往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和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在更年幼的时候产生的性冲动与这一时期的心理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存在这种实际的矛盾,所以儿童在这一时期暂停了自己的活动,终止自己对于异性的兴趣,倾向于和同性来往。在这个时期男女性别的界限已经非常清楚,性力的冲动虽然没有消失,但是外在表现却是对性缺乏兴趣。在这个过程当中儿童主要进行一些必需的学习活动。
第五个阶段是生殖期,指的是从潜伏期完成之后一直到成年。在这个阶段当中人的性力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的生殖器已经占据了主导作用,而且人已经能够得到性快感中的最终快感。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受到生物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格的发展过程,依照人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在这八个阶段当中,人格逐渐发展,逐渐形成自我。他的人格终生发展的理论,指出了不同年龄阶段人格发展的特点,为各个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他认为在任何阶段都不能够出现教育上的错误。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在划分每个发展阶段的时候,危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在每个时期当中,都有非常强烈的危机,在这个阶段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应对方法,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应对方法。人应该尽量去寻找一些积极的应对方法,才能够完美解决自己的每一段危机,这就是天生渐成的原理。
他划分的八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前期,指的是从出生到18个月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是最为孤弱的,所以对于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面临的危机是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如果成人对婴儿给予慈爱和关心,婴儿就会逐渐产生信任,从而形成美德;如果没有人对婴儿给予关心和爱护,婴儿就会陷入一种对世界的不信任当中,就会形成胆小惧怕的性格。
第二个阶段是婴儿后期,主要指的是从18个月到3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已经开始学习许多技能,但是他们并不能自主决定到底应不应该这样去做,陷入自主与父母控制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危机就是自主与害羞以及怀疑的冲突。这一阶段父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婴儿做出太过分的行为,也应该适当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第三个阶段是幼儿期,指的是3岁到6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行为能力基本完整,而且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这一阶段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探究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但是同时他们也会接收父母灌输的一些思想观念。所以他们面对的危机就是主动和内疚的冲突。这一冲突如果得到妥善的解决,就能够在人身上形成美德和理想,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幼儿就会产生自卑感。
第四个阶段是童年期,指的是6岁到12岁的阶段。这一阶段孩子处于一种必要的学习阶段当中,大多数儿童这时都置身于学校,而在学校当中,努力勤奋地学习就是他们唯一的任务。这一阶段他们面临的就是勤奋和自卑的冲突。如果他们能够勤奋学习,他们就能够得到肯定,如果他们的努力不够,或者是周围的人对他们漠不关心,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第五个阶段是青春期,指的是12岁到18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懂得担当自己的各种角色,但是生活中其他人对他们的影响也开始逐渐产生。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可能会产生角色混乱,搞不清自己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果周围人能够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第六个阶段是成年早期,指的是18岁到25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青年人已经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亲密和孤独的冲突。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与周围人的亲密能力,就会离群索居,并逐渐形成一种孤立感,这也可能会导致混乱的两性关系。如果成功解决了这样的危机,就能够形成爱的美德。
第七个阶段是成年中期,指的是25岁到65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责任就是繁衍后代,他们需要将自己已经创造的一种幸福生活和生活理念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如果没有解决这样的冲突,他们可能就会产生一种人际交往的停滞,如果解决了这个冲突,就能够产生关心的美德。
第八个阶段是成年后期,指的是65岁以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一个人已经经历了各种事情,日渐成熟,如果能够在回顾一生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感觉;如果在回顾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失望,就会开始悔恨了甚至是恐惧死亡。这就是这一阶段人们面临的最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