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也“闭”上你的耳朵
“又是倒霉的一天!”一名通信公司的白领抱怨道,“一早上就在地铁里跟人吵了起来,上午又被老板训斥了一顿,整个下午什么事儿都懒得去做,心情糟透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回了家,可是晚上丈夫又抱怨我没把屋子收拾干净。一天就在吵架声中结束了……”
这样的抱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与你过不去?为什么坏事儿总能让你碰上呢?为什么你总感到生活艰难,压力很大?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也不能立即让自己的行事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偶尔“闭上”自己的耳朵来实现心理的自我保护。
当人陷入要发火的情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克制策略是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当一个人陷于心理困境,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当人回避了相应的外部刺激,这个“兴奋灶”便可以接收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因此,在体验到某一心理困境时,就该主动回避,不在导致心理困境的时空中久久驻足。比如,你的工作能力遭到上司质疑,导致你“怒火中烧”或“闷闷不乐”,那么赶快工作,离开上司的办公室,这可算是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可以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本能的潜抑机制,故意不听、不理睬消极悲观的信息,在主观上实现注意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单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
麦肯锡公司一名优秀的女副主管法瑞莲,选择自己男友的标准很独到:“他是我所有交往过的唯一在乎我智慧的男人。”
恋爱4年结婚,婚礼当天早上,法瑞莲在楼上做最后的准备,男友的母亲走上阁楼,把一件小礼物放到法瑞莲手里,然后看着她,用从未有过的认真的语气说:
“我现在要给你一个你今后一定用得着的忠告。那就是你必须记住,每一段美好的婚姻里,都有些话语值得充耳不闻。”
男友的母亲在法瑞莲的手心里放的是一对软胶质耳塞。
正沉浸在一片美好祝福声中的法瑞莲十分困惑,更不明白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塞一对耳塞到她手里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没过多久,她与丈夫第一次发生争执时便一下子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
“她的用意很简单,她是用她一生的经历与经验告诉我,人在生气或冲动的时候,难免会说出一些未经考虑的话,而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充耳不闻,权当没有听到,而不要同样愤然回嘴反击。”法瑞莲说。
对法瑞莲而言,这句话在她身上产生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婚姻。
作为妻子,在家里她用这个方法化解与丈夫尖锐的矛盾,修护自己的爱情生活。作为职业人,在公司她用这个方法淡化同事过激的抱怨,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她告诫自己,愤怒、怨憎、嫉妒与自虐都是无意义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候说一些伤人或消极的话,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暂时关闭自己的耳朵。
有一次,彼得的部门正在赶一个设计任务,连续加班了一个多星期。有一天刚下班,总经理来到彼得所在的办公室,笑着说:“大家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总经理走后,彼得忍不住开腔了:“总经理都让我们休息了,这么累,大家今天就不要加班了。”经理马上接过话说:“你听不出吗?总经理说的是场面话,他实际是希望我们最好24小时不睡觉赶快把任务完成。真的休息了,那才真是麻烦大了。”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听到某些事情或是评论,不妨先安静下来,不冲动,不急躁,琢磨一下话里的意思,分析一下消息的来源及真伪,然后再决定如何回应或者是采取什么行动。如果不假思索地对每一个信息做出反应,到头来可能会“会错意、表错情”,再加上鲁莽的行动,甚至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A君和B君是大学同学,一同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可能是机遇的关系,A君在短短的半年内成功谈了几笔大订单,老板对他刮目相看,并在年终考核时,承诺来年会给他升职。A君兴致勃勃地把这个好消息和周围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分享了一下,B君当时面带笑容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真为你开心啊,记得我们是一起进公司,你这么快就要升职了!”而后A君发现B君经常和别的同事在背地里谈论他,时常表露一些“他的成功只是偶然,对我来说不公平”的言论。
一些日常琐碎的小事都可能成为话外音的载体,甚至有时周围同事的“话外音”所要表达的是一些负面的不良情绪。正如A君遇到的,这样暗藏嫉妒的话外音听不懂又何妨呢?
麦肯锡情商控制法则:
职场中当然欢迎聪明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我们也需要“闭上”自己的耳朵,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