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我康复,解锁人生中的负面情绪
焦虑是现代人的“心绞痛”
在一家保险公司供职的露娜最近一年以来时常感觉坐立不安,工作迟迟进入不了状态,睡眠质量也下降了。奇怪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露娜发现这种状况仅发生在月初,而到了下半个月,那些“症状”就暂时消失了。
露娜为此百思不得其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把自己的“心病”讲给在麦肯锡公司做咨询顾问的朋友。朋友在与露娜做了进一步的沟通后发现,原来露娜每个月的上旬比下旬有更大的压力。比如房租要交、信用卡要还、公司的销售任务也在每月初发布。
露娜在朋友们的眼中,是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她自己平日里也不会太关注内心的情绪,总认为身上的这些压力不算什么。可在麦肯锡公司朋友的帮助下,她才真正意识到这些生活压力给她带来的负面影响。露娜每个月产生的那些“症状”,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焦虑。
人世无常,谁都无法预料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智者会说“我只为今天而快乐”,然而对多数人而言,心中免不了产生对未知事物的焦虑感。焦虑俨然成了现代人的“心绞痛”。
年轻的父母们奔波于公司和家庭之间,唯恐对任意一方缺少关注度;青年白领们在拥挤的地铁里失魂落魄,茫然面对自己的未来;初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则为合适的工作发着愁,他们眼睛望着远方,双脚却仍在原地……焦虑,再也不是“心理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在人们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随时能感到周边“危机四伏”,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让人们感觉到不安。
辽阔的撒哈拉沙漠,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是最不适合动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可正是这样的地方,却存活着一种身材娇小但生命力顽强的土灰色的小生命——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沙鼠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为即将到来的艰苦日子做准备。但是,让科学家们感到不解的是,当沙鼠们往洞里囤积了足够多的草根,完全能够保证它们度过整个旱季时,它们仍在一刻不停地奔忙着,拼命地寻找草根。似乎只有通过这样的辛勤劳作,沙鼠们才会感到踏实,不然它们便焦躁不安,在沙漠中嗷嗷叫个不停。
沙鼠的这个特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对沙鼠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沙鼠的这一习性是由其遗传基因决定的。换言之,未雨绸缪已经成为沙鼠的一种本能,这一本能使得它们从事了多于实际需求许多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
沙鼠们过于夸张的“未雨绸缪”是无意义的。
在过去,曾有不少医学界的研究者想要用沙鼠来代替小白鼠进行科学实验。他们这样提议的理由是,沙鼠的个头较大,因此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实验药物的效果和作用。然而,所有负责进行医药学研究的人员都表示,在实践中,沙鼠并不好用。它们一旦被装入笼子,就显得非常不适。即使是一些十分温和的实验,笼子里的沙鼠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它们依然在医学家没有对它们做出任何举动时就很快相继死去了。
医学家们发现,用于实验的沙鼠们纷纷死亡依旧是“本性”使然。它们被困在笼子里,为没有囤积到足够的草根而惴惴不安。确切地说,沙鼠们是因为处在极度焦虑的心理状况下而死亡的,它们没有死于真正的饥饿,而是自己担心的“死亡威胁”。
现如今,人们的生存条件日臻完善,科技也在不停地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麦肯锡专家艾布特·里维奇在《你为什么焦虑》一书中,总结了两点现代人感到焦虑的原因。
第一,社会生存环境的未知性。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人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差距日益凸显,尤其是都市白领,他们面临的考验不再来源于自然危机,而是来源于同类。企业会向员工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也让现代人的焦虑感持续不断。另外,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感受,这种时代特征也令原本属于一纸契约的婚姻显得摇摇欲坠。事业压力、婚姻危机等都是未知性的显现,因而人们也很容易发展出焦虑的情绪。
第二,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以及行动力欠缺所造成的冲突。人类的欲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动力,人们由此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与此同时,更多的欲望又被激发出来。如今的信息更加透明,人们很容易陷入“人有我无”的恐慌中。如果欲望一时之间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又急于去实现它,那么结果就是任何物质的获得都要以付出为代价,而人的行动力是有限的,在焦虑的状态中渐渐变得拖延,这样的恶性循环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麦肯锡情商控制法则:
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身在其中却压力重重。焦虑,是职场人士的“心绞痛”。正视焦虑,承认自己无法掌控一切,是摆脱焦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