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与人的命运有直接关系
不少职场人士在回忆过往时光时,都会把大学当成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然而,真正触动命运变化的,其实是人的情绪智力。
麦肯锡咨询人员斯皮尔特对此深有体会。他回忆说,大学时候有位同学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在入学前的SAT考试和其他大学相关测试中一举获得了五个满分。尽管他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力,但他在大学期间的大部分时候都在玩乐,课堂上很少见到他的身影。终于,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花了近乎十年时间才拿到学士学位!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能够发现,仅仅用智商的差异来解释教育、机会大体相当的人为什么会走向不同的前途命运是不太准确的。20世纪40年代,有研究者追踪过就读于常春藤联盟学校的学生,他们智商的分化程度要高于如今他们的学弟学妹。研究者们对那一时期的95名哈佛大学学子进行了跟踪,发现那些毕业生进入中年以后,在大学期间成绩的佼佼者,较之于分数较低的学生,在薪水、社会地位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特别的成功。当年的“高分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不是最高的,并且对友谊、家庭和爱情的幸福感也不是同期毕业生中最强烈的。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还对450名男孩进入中年之后的现实情况进行了类似的跟踪研究。接受调查的男孩大多数来自移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没有那么尽如人意,甚至一大半是来自依靠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参与调查的男孩们还有一个特点:当中超出三分之一的男孩智商测试的分数低于90分。然而,这项研究再次证实,智商与这些长大了的男孩日后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能否认的是,在那些男孩里,有7%智商低于80分的,在十年后或更长时间里处于失业状态。但是另外7%智商高于100分的人也与他们的境况相似。当然,智商与他们的经济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确有关联,不过那些男孩在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智力,如应对挫折、控制情绪以及与他人友好相处等,会导致将来命运更显著的差异。
上述事例都能够证明:在学校获得高分未必预示着可以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而那些擅长处理情绪的人,在将来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或潜在的优势。此外,情绪智力出色的人在生活中也更有可能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由于对情绪的有利把控,情绪智力高的人掌握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心理习惯而在工作业绩上突飞猛进,而那些在情绪面前失去控制的人,常常会在应当专注工作的时间经历情绪斗争,他们持久专注工作和清晰缜密思考的能力受到了破坏。
如果以上案例不足以让人信服,我们不妨再看看麦肯锡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他们的调查对象是1983年毕业于美国十几所有名的高中的82位毕业典礼致辞者,或者是告别演说者。毫无疑问,这些同学当然是1983年他们所在学校的成绩的佼佼者。那些人进入大学后的表现依然很好,成绩保持了一贯的优秀。但到了他们年近30岁的时候,他们取得的成就在同期毕业的学生中仅为中等水平。显然,在高中毕业之后的十年,他们当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当中处于同龄人之中的最高水平,另外许多人表现得并不是很好。
麦肯锡此次调查的带头人之一凯迪·阿诺德,曾任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她对这一调查结果解释道:“我认为我们发现了‘尽职的人’,即知道怎样在体制内取得成功的人,但当年的告别演说者们所面临的困难肯定和其他人是一样的。能够担任告别演说者,意味着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但你不能据此判断他们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生活。”
凯迪的回答切中了问题的症结。一个人早年所表现出的学业智力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种种变化所造成的混乱和一闪而逝的机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高超的学业智商也并不是财富、声望或幸福生活的保证。这值得我们对教育进行反思,我们的学校过于重视对学业智力的提升,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等系列特质对一个年轻人的未来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情绪智力和数学或阅读一样,不同的个体的处理能力有高下之分,而且同样是一个人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一个人在其情绪智力方面的纯熟程度,是决定一些人获得成功,而同等智力的另一些人却在原地徘徊的关键。
有个儿童笑话:“一个傻瓜在15年之后会变成什么?”答案是:“老板。”这个笑话不无它的道理:即使是智力方面的“傻瓜”,其情绪智力在职场环境中也会产生额外的优势。不少证据都显示,擅长处理情绪的人,不仅能很好地了解和控制自身的感受,而且懂得并能有效处理他人感受,这样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具有优势。无论是在恋爱和亲密关系中,还是在办公室的人际交往中,他们都能迅速成为人生的主角。
麦肯锡情商控制法则:
情绪智力出色的人在生活中更有可能获得满足,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心理习惯,让自己的工作效率更高。不善于掌控自身情绪者,常会在内心的斗争中空耗时光,从而损害其专注工作和认真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