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民警改造力基因探寻:监狱民警修养的新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价值

所谓价值,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熊则坤等:《价值、价值观的冲突》,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价值作为人们眼里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既体现了对象的某种属性而具有的客观性,又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具有主观性。虽然价值取向是形而上的,但它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决定着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方向。有一个“古松三态”的典故,说的是一颗古松在木匠看来是一棵梁,在画家看来是美丽的风景,在种地农民看来是遮风乘凉之地。转引自吕以姿:“别光讲道理,试试体验式管教”,载《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31日。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棵古松的价值不是由古松决定的,而是由看古松之人的价值观决定的。木匠做梁需要砍古松,农民与画家却要保护古松。每个人都从各自角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得出不同的结论。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人的行为模式,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下面讲述这么一则故事,虽然简短,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寓意与上面提到的“古松三态”的典故异曲同工,给人以深刻启迪。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有位社会学家对三个正在用砖头砌墙的工人进行随机走访调查。社会学家对这三个工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不是在砌墙吗?”第二个工人抬起头笑了笑说:“我在盖一栋漂亮的高楼啊!”第三个工人一边砌墙一边还快乐地哼着歌,高兴地说:“我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呢!”十年过去了,那位社会学家又寻访了当年的三个工人,第一个砌墙工人仍然在建筑工地上砌墙;第二个砌墙工人已经坐在办公室里绘制图纸,成为一名工程师;而第三个砌墙工人则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总,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大型的建筑公司。

三个砌墙工人的结局差异缘于价值取向的差异。第一个砌墙工人回答的是他在砌墙,他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砖头,心中想的就是快快把砖头变成墙;第二个砌墙工人虽然眼前看到的也是砖头,但是心中想的却是由手中的砖头所变成的未来的高楼大厦;第三个砌墙工人的眼前固然也是砖头,但他由此想到的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三个人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三个人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了十年后三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每个人对待工作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监狱民警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样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用上面所提到的三个工人的例子来看从事监狱工作的监狱民警也是一样,对“你在干什么”的问题上,虽然也会有多种回答,但概括起来,也会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是“我在工作”;一种回答是“我在为单位工作”;还有一种回答是“我在为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这里我们也可用这三种回答与前面提到的三个砌墙工人做一番比较。

第一种“我在工作”的回答,和第一个砌墙工人一样,只看到了眼前不得不干的繁杂事务,将自己的工作仅看成了谋生的手段,这种监狱民警也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看管型”民警,与一般工匠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工作的对象不同而已。

第二种“我在为单位工作”的回答,和第二个砌墙工人一样,对自己的工作的价值有了较高的认识,但还是局限于本单位,或者是对本单位和领导的报恩。这类民警可以称为称职的监狱民警。

第三种“我在为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回答,和第三个砌墙工人一样,这类民警虽然身在大墙之内,但是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个亟待拯救的罪恶灵魂,对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有崇高的认识,他们是罪犯心灵的播种者,是把罪犯从黑暗带向光明的领路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捍卫者。

可以这么说,监狱民警对自己工作的三种价值评价,也会决定其十年后自身的命运,第一种回答的人,十年后可能还会是个平庸的监狱民警;第二种回答的人,可能会在本监狱或监区得到罪犯称赞,同事认可,领导肯定。但只能止于监狱或监区这一层面的优秀,而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因为他们眼光不远,“小富即安”。而第三种回答的人,则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监狱民警,他已超越了小我和本单位层面,从优秀到卓越,从小成功到大成功,从小地域到大地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不同价值追求,影响并决定着10年、20年、30年后的你。

也许有些监狱民警说,追求卓越,那是少数人的事,“我做不到,我就不追求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井底之蛙之见。人的伟大,就在于一直有目标,一直有方向,就在于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发展。要不断地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小进步为大进步。更何况在追求的过程中,虽然辛苦,但你不是在享受奋斗的过程吗?不是有新收获吗?有了这两点,对你来说就很有价值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创立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希望所从事的工作有意义、有价值、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换一句话说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就监狱民警而言,也有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这也是与上面提到的第三种回答的监狱民警不谋而合。监狱民警要敢于自我设计,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监狱民警要敢于自我设计,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你若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你就要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而能够创造多大价值,又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最近在报上看到这么一则故事:一个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小时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一个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了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因人而异。这个师傅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碗米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拥有者的资源视野。在家庭主妇的资源视野中,一碗米就是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在小商人的资源视野中,一碗米就是个比较合算的小买卖;在大商人的资源视野中,一碗米就是醇香四溢的琼浆玉液。而制约资源视野的,是拥有资源者的价值取向。同样的道理,一批同时分到某监狱工作的青年民警,大家都是在监狱一线直接做罪犯的监管改造工作,可是几年下来,有的人事业做得风风火火,很有成就感;有的人无功无过,工作尚能对付的过去;而有的人工作时有差错,甚至受到纪律处分。之所以会这样,恐怕与不同的人价值取向正确与否有关,价值取向决定工作的态度,决定着工作的好坏。

第二,要使自己显得有价值,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传圣子37岁就当上日本内阁的邮政大臣,成为无数现代职业女性的精神动力和学习楷模。可是圣子之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做管理,在培训期间却被安排去打扫厕所。当时圣子的心情很糟糕,以致到后来一碰到马桶就想吐。这一切都被领班看到眼里。一天领班做示范擦完马桶后,居然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厕水,当着圣子的面一饮而尽。然后,领班告诉圣子:“你擦得并不是不干净,但是,你要想做得出类拔萃,你就得永远比别人多擦一遍,让擦过的马桶里的水都可以喝。”圣子从此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培训结束的那一天,圣子在擦完马桶后,也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厕水,并自豪地喝了下去。圣子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别人多擦一遍,让擦过的马桶里的水都可以喝”。联系到监狱民警所从事的监管改造工作,我们也不难发现,取得突出成就的民警与取得一般成就的民警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而取得突出成就的民警总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积少成多,最终差异也就出来了。可见作为一个监狱民警,要使自己显得有价值,切忌投机取巧,而是要认真做事,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第三,要使自己显得有价值,就要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有个占卜师,他的占卜术很灵,对未来的预料很准,国王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一天,国王把占卜师请到王宫,设下埋伏,只要一给暗号,卫士就会冲出来将占卜师杀死。一切安排妥当后,国王就问占卜师:“你占卜这么准,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将什么时候死?”占卜师冷静一想,对国王说:“禀告陛下,我将在陛下驾崩三天前死!”此话一出,国王吓了一身冷汗,他不但不能杀死占卜师,反而还要让他长命百岁。占卜师用他的聪明才智,让自己成为国王不可替换的人。每个监狱民警都有自己的岗位,面对自己的岗位,应该想一想:“我能不能在这个岗位上变得不可替代?”所谓不可替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岗位上有特殊的本领,一旦换了别人,马上就显得相形见绌;你所做的工作得到高度认可,一旦你要离开的时候,大家都依依不舍,领导、同事都来挽留你。达到这种程度,你的工作干得就很出色了,你的人生价值就非同一般了。

总之,在监狱工作领域,监狱民警若要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在实现惩罚与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来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面对实际工作,要善于挖掘所从事的本职工作的崇高价值,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把平凡的事情当作不平凡的事情去做,把枯燥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一个监狱民警曾这样计算过在出监监区工作的一个普通民警一年的工作量:每3个月会调入30名左右的罪犯,那他一年将教育管理120名罪犯,他们将分期分批走出监狱大门,回归社会,而监狱给他的职责,和他要实现的价值,就是让他每年通过正能量影响120人的人生发展,影响120个家庭的幸福生活,通过这120个人,120个家庭,影响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家庭,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只要留心,监狱民警所从事的工作蕴含着多么神圣、崇高的价值。相信你只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就可以既实现工作、事业的价值,同时又可以彰显自我价值,在人生的轨迹上,画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使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