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群星时——古代的记忆达人
在看书或是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某古代人看书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古代文人能将书中的内容倒背如流,他们博闻强记的能力令我们赞叹不已。那么,古代人的记忆能力为何这么强大呢?在古代又有哪些记忆达人呢?在此,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
张松:过目不忘背诵《孟德新书》
三国时期的张松,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本领。但是由于张松恃才傲物,曹操的谋士杨修就想挫挫他的锐气。一天,杨修拿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谁知,张松看完后大笑道:“在我们小小的蜀地,这种书的内容连小孩子都能轻易背诵下来,哪是什么新书啊?根本就是战国时期无名之人所作的内容,如今,却被曹丞相抄袭罢了。”
杨修对他所说的话非常诧异和质疑,便让张松当场背诵这本兵书。于是,张松一字不差地将其复述出来。杨修当然不相信这本书是曹操抄袭而来的,不过,这时他才相信张松确实有着超强的记忆能力。
于是,杨修便将张松引荐给曹操,但是张松的长相有些“抱歉”——“额镢头尖,鼻偃齿露”,即额头长得像锄头,头有些尖,鼻子有些塌,而且牙齿还外露。为此,曹操有点不待见他。当他求见曹操时,曹操就故意冷落他,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他,而且曹操也不相信张松有过目不忘的记忆本领。他认为自己的兵书内容可能与古人所见略同,所以才会和战国时期某人的作品有些雷同。当张松一字不差地当面背出书中的内容时,他恼羞成怒,一把火将《孟德新书》烧掉了。
王粲:博闻强记 记忆力超强
东汉文学家王粲少年时就因聪慧过人而闻名,成年后更是博闻强记,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过目不忘。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外出游玩,看到路边有一块古碑,上面刻有一大串碑文,于是他站在那里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朋友随口问道:“你阅读一遍后就能将它全部记下来吗?”王粲坚定地回答道:“没问题。”于是,朋友便让他转过身背诵。果然,王粲一字不差地将全部碑文背了出来。
还有一次,王粲在外面闲逛的时候,看到他人在下棋,便走上前围观。可正当大家兴致勃勃的时候,有人不小心将棋子弄乱了,于是,他们提议重新下一盘。可王粲却站出来说:“你们不用这么麻烦。我很快就能将棋子按照原来的位置重新摆好。”众人听闻,都以为他在说大话,纷纷表示不相信他能做到。于是,有人拿出一块手绢,将已经被弄乱的棋盘盖上,让王粲换个棋盘,重新摆出原来的棋局。结果,王粲很快就将棋子摆放好,与之前的棋局分毫不差。
常敬忠:一遍能诵千言
唐代有位学士叫常敬忠,他在15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过明经科举考试。没过几年,他就能将五经全部记下来。后来,他在上书自荐的时候,因一句“一遍能诵千言”而接受内阁中书的选拔测试。当主考官问他:“你上书说你读一遍便能记忆千言,那么,为何不能读10遍而记诵万言呢?”常敬忠诚恳地回答道:“读10遍而记诵万言还没有尝试过,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
于是,主考官拿出一本谁也没有见过的书递给常敬忠,让他阅读10遍后,检验他是否能够将内容全部记住。常敬忠接过书后,认真地阅读起来,每读完一遍,他就会在地上做个标记。当读到第七遍时,他站起来对主考官说:“我现在已经将这本书全部记下了。”
主考官想再给他一些时间,便对他说:“你可以读完10遍后,我们再进行检测。”但常敬忠却回答道:“如果读10遍的话,就意味着10遍才能记住这本书的内容。如今,我读7遍就已经能够背下来,何必要读10遍呢?”
于是主考官便让他合上书本进行背诵。结果,常敬忠在背的过程中,不仅非常流利,而且一字不差,主考官还没有看完,他就已经背完了。这让在场的人都相当震惊于他的记忆能力。
苏东坡:过目成诵“背后的秘密”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过目成诵的本领,只要他看过一眼所要记忆的内容,便可以将其背诵出来。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就有过人的记忆能力,其实不然,这一过目成诵的“天赋”背后还有“秘密”。
一次,有位朋友上门拜访苏东坡,仆人告诉他:“老爷正在书房忙着,请您稍等片刻。”于是,朋友便耐心地坐在客厅等候,可是,等了很久依然不见苏东坡的身影。朋友很纳闷:他到底在忙什么呢?于是便前去书房找苏东坡。到了书房,才发现他正在认真地抄写《汉书》呢!朋友很不解地问道:“你素有过目成诵的本领,为何还要在这儿浪费力气抄写文章呢?”
苏东坡摇摇头回答道:“其实不然,我的这一本领并非天生,而是靠抄写锻炼出来的。比如,我读《汉书》的时候,会读3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每段内容我只抄3个字;读第二遍的时候,每段内容我只抄两个字;读第三遍的时候,每段内容我只抄一个字。现在你只要随便提问哪个段落,我都可以将其背诵出来。”
于是,朋友随意从《汉书》中挑了几个字,果不其然,苏东坡总能将相应的段落准确地背出来,即使只说每段内容中的一个字,他依然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这时朋友才知道,原来苏东坡的“过目成诵”都是他平时靠勤读和勤抄锻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