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书作者孙秀艳副教授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得到了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一致肯定,并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他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勤奋刻苦、认真细致、踏实肯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进与形塑: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一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作者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积淀了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研究资料,为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的有机结合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可喜可贺。综观全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选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性。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交融冲击,不仅使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增大,而且极易带来社会失范和社会失序,相应加大社会有效整合的难度。作为社会团结的思想基础,社会认同日益成为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课题,成为各门社会科学争相瞩目的新热点。而公务员又是当代中国炙手可热的职业,青年公务员作为万众瞩目的社会群体,其社会认同的具体状况对积极形塑我国广大社会成员共享的文化意义系统,对切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回溯公务员群体社会认同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分析青年公务员群体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党的政策制度、自身的身份地位、利益分配格局等方面的认同状况,研究由此折射反映出来的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考什么样的青年公务员才能获得当代民众的广泛认同,进而探寻实现这种应然目标的各种形塑路径和具体机制。该选题视角新颖,全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前沿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是注重多学科交叉整合。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是作者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也体现了作者较为开阔的研究视野和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本书较为熟练地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既搜集、梳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从各方面进行归纳概括,较好把握了这一选题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和见解,从多学科对核心概念“社会认同”进行了较为全面到位的阐释;既注重历史,又立足现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充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是较好地使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比较客观具体、相关数量维度的处理比较合理规范,定性研究部分比较准确、深入和到位,为定量分析提供理论背景与实践归因,定量分析的点与面的结合比较好。二者的结合为研究成果增色不少,保证了研究过程的实证性和可信度,并且为日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鲜活的新资料。
四是提出一些较有新意的见解。本书把社会认同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把研究重点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界日常较少关注研究的群体,展现了作者颇有见地的研究视角;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得出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具有复杂多样性、类型分化性、结构二重性和动态过程性等主要特征,也有作者自己的创新之处和学术特色;指出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不仅是一种意识范畴,而且是一种实践范畴,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体系,而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子系统剖析形塑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生态环境,从价值引导方向、夯实发展基础、具体机制运作和制度建设保障等方面提出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形塑路径,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
毋庸讳言,本书虽然选取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继续完善改进。比如,在青年公务员群体内部的比较分析上,在青年公务员群体与中老年公务员群体的比较研究上,在影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主观因素的剖析上,都可以进一步挖掘。在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研究上,也可以更为深入具体地展开。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的劳动,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古今中外,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还是学有所长的作家、学者,尽管他们成功的道路并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勤奋刻苦,意志坚强。勤奋像一把开山斧,可以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希望作者把本书的出版作为学术生涯和人生旅程的一个新起点,在教学科研中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融汇贯通、目标专一、独立思考、不断追求,取得新的成绩!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语)
是为序。
苏振芳
2012年11月8日于福州香江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