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执行报告
一 概况
国家科委负责组织协调的3个农业项目(即:①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②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③区域综合治理试验)17个课题114个专题,5年来在1154个科技、教育、生产单位9732名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除个别专题中的研究内容(即子专题)发展不平衡外,100%专题都按合同计划要求完成或超额完成5年的计划任务,成绩显著,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一些成果已在生产上应用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项目已完成国家种质资源库的配套建设,其中容量超过原40万份的设计能力,达到55万份。1990年底,已入库种子20.460万份,有160种作物,包括28科160属450多个种(含亚种)580个变种和448个类型,并建立了3个数据库,共输入1259万个数据,考察收集了14448份新的活体种质资源。该项目的19个专题到1991年3月底全部通过验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项目在“六五”基础上已选育成功并通过审定的品种397个。这些品种一般增产5%~10%,品质、抗性均有较大提高。同时,还十分注重成果的转化。“七五”育成品种推广6亿多亩。“六五”育成的品种推广约15亿亩,两项合计增产粮食500亿公斤,新增产值200亿元。取得成果476项。“区域综合治理试验”项目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共建立了34个综合试验区,试验区面积达64万亩,扩大示范面积1820多万亩。取得228项先进的科技成果,一些成果已在生产上应用,并取得经济效益2.1亿元。
在各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3个项目均按要求完成各年度的计划任务,有的专题提前两年完成“七五”计划任务,在1989年9月20日两委一部表彰会上有8个专题受到奖励,即:①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及农艺性状鉴定;②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选育;③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选育;④甘蔗早熟、高糖、丰产新品种选育;⑤甘蓝优质、多抗、丰产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⑥以沼泽地综合开发治理为主的宝清试验示范区;⑦长武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立高效生态系统的综合技术研究;⑧大面积经济施肥与培肥技术研究。
二 完成、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
种质资源库配套技术设施和种质资源特性鉴定及数据库的建立、重点地区资源考察3个课题的19专题,均按合同计划要求,超额完成了5年任务,于1991年元月底前即通过验收,完成容量达55万份的种质资源库(超过原计划设计40万份的能力),已于1989年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种质库之一,具有种子入库前的清选、熏蒸、干燥、包装全套设备,日处理能力达到200份。种子入库量达20.45万份,超额完成任务,采用了试管苗保存无性系1500多个。作物繁种已达22万多份,已超额完成“七五”合同的20万份任务,种子入库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繁种同时,并完成每个作物数十个数据的调查、研究与评价,基本建成10个多年生作物资源圃。种质资源数据已建成种子管理、资源特性评价和国内外交换3个数据库,已输入1259万个数据。资源考察共完成神农架、海南岛32个县的考察,收集14448份资源,超额完成任务。使我国的种质资源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10个课题全面完成“七五”计划任务,水稻育种有65个新品种、新组合通过审定。增产幅度为5%~15%,品质提高,有十几个品种达部颁二级优质米和一级优质米标准,抗性由“六五”期间的单抗或双抗发展到三抗、四抗。推广应用“六五”品种面积达2亿亩,增产稻谷61.67亿公斤,“七五”品种推广7000万亩,增产稻谷8亿公斤。
麦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课题,5年来已有78个品种通过审定,100多个品种通过区试。“七五”育成的新品种种植面积已达7000万亩,推广面积均在300万亩以上的有6个品种。在抓好新品种推广培育的同时,注重“六五”成果的应用,“六五”、“七五”育成的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达8.24亿亩,增加社会效益10多亿元。
谷子育成23个新品种,适应于25个纬度种植,最高亩产550公斤,推广2000万亩,增产3亿公斤小米。
蔬菜新品种选育课题5个专题超额完成计划指标,新品种选育已有46个品种通过审定,5年累计推广“六五”、“七五”新品种950万亩,新增效益2.7亿元。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18个专题,已建立12个试验区,面积达21万亩,普遍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示范面积达369万亩。1990年粮食作物单产达650.4公斤,比1985年提高2倍,突破了“千斤关”,总产达101万吨,比“六五”年均增加56万吨。目前已有5%试验田亩产超500公斤。人均收入837.4元,比1985年增加228元。已建成4个万亩平原防护林配套体系,经济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75.8万亩。节省氮素3704吨,增收节支4766.4万元,增产粮食4556吨,采用薄壁塑料管的节水排灌技术研究达到世界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5个万亩试验区通过验收。该项技术示范已推广60万亩,可节水28%,节能19%。该课题18个专题已全部验收。5年共获成果116项,其中两项达到国际水平,19项达国际先进水平,45项达国内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81项成果在生产上应用,推广面积1.08亿亩,增产粮食125.8万吨,油料25.6万吨,累计效益34亿元,成果转化率达70%。
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课题的6个专题已按期完成各年度计划任务,已建成5个试验示范区和19个基点,试验示范面积达63万亩,试区粮食单产5年平均247公斤,较“六五”增产41%,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460万元,人均收入从“六五”的460元提高到1989年的735元,增长59.8%,社会效益3.4亿元。并提出了次生林综合开发利用、低湿地和沼泽地综合开发、机械化大面积大豆丰产栽培技术等十多项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成果,推广面积506万亩,其中低湿耕地大面积大豆机械化栽培技术应用效果显著,3万亩平均亩产183.3公斤,平均增产90多公斤。沼泽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在常年积水地区建立了稻、鱼、貉、生物循环系统,利用水面发展养鱼、种植水稻和养殖珍贵毛皮动物,使每亩纯利达200元以上,使千年的沼泽地为人类造福。在低洼潮湿的850农场,采取干、斗、农、毛渠道配套排除地面水,以沟、管、洞形成网排除土壤水的系统措施,达到5年一遇的降水一日降、二日排出的水平。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指标,到1991年3月底15个专题通过验收。该课题通过系统的考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总体方案,完成了7个专项图的编绘及土地面积的测量,建成了黄土高原国土资源数据库和建立了综合开发治理对策规划模型,为国家决策部门开发治理黄土高原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手段。11个试验区示范区在试验、示范、推广上全面完成任务。在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生产粮食、林草覆盖率、人均纯收入、效益等方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长武试区在1986年初建时,粮食单产仍徘徊在182.3公斤,通过增施肥料、优化施肥、更新品种、调整布局、推广优化丰产栽培模式等措施,于1988年扭转了徘徊局面,单产达到247.5公斤。1989年又有重大突破,单产达到351公斤。建立试区以来,人均粮田减少了31.8%,而总产却增长了80.7%,从而增加了我们开发治理黄土高原的信心。
旱地农业增产技术课题的8个专题1991年3月底前全部通过验收,建立了6个不同类型的旱农试验区,面积4.5万亩,示范面积107万亩,扩散影响1410万亩,采用了早播种、重施口肥、深播镇压等6项技术,6个试区4年粮食单产平均185.1公斤,比“六五”增长71.4%。山西屯留实验区利用荒坡农牧结合,改良建设人工草场3万亩,引进改进种羊3000多只,改良黄牛5000头,人均收入达416.6元,比“六五”增加139%。陕西合阳实验区1989年地方投入1200万元,采用综合增产技术,提高旱地生产力,使人均收入达500元,比1985年增收126元。
三 推出一批先进成果,提高了我国科技水平
经过5年的攻关,在上述科研、生产、教育单位的9000多名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推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从而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品种资源研究在低温保存技术方向采用液态氮(-196℃)保存玉米花粉,15天内结实率大于95%,保存一年后结实率仍可达95%,该项技术已通过鉴定,居世界领先水平。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容量的55万份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种质资源库,已入库保存20多万份资源,使我国品种资源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广东省农科院培育的早晚兼用稻“特青2号”比当地主栽品种每亩增产50公斤,产量与杂交稻相仿,连作晚稻最高产量可达825公斤/亩,打破了常规产量多年徘徊的局面。太谷核不育研究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2个品种通过审定,1990年秋播面积达100万亩。杂交小麦研究实现了K型、V型不育系三系配套,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几十年无重大进展的局面有了新的突破。杂交玉米研究,通过“七五”攻关,目前杂交种面积达80%以上,全国平均单产从1965年的89.5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60多公斤,培育我国自有的高油玉米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蔬菜抗病育种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抗原,制订出5种蔬菜重要病害多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和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山东寿光研究成功“农盐牧”结合改良盐碱地配套技术,在当地20多万亩盐荒地上开始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研究,已批量生产的两种超薄型管材达到世界先进标准。在河北吴桥通过多年研究,改革了重夏粮轻秋粮的传统习惯,采取晚播小麦与晚熟玉米优化配置,在3000亩土地上实现了“吨粮田”为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提高粮食产量开拓了新前景。
四 组织管理上取得效果
一是几个农业项目实行分层次的目标管理,明确职责,保证攻关工作按计划进行。
二是主要依靠主持部门和承担单位共同管理,组织协调部门做到不包办代替,各负其责,尽力帮助解决一些矛盾和困难,体现各层次的作用。
三是组织协调部门主要是年终抓好总结,年初抓好重点工作的布置,经常做好检查督促工作,通过检查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七五”头一年,寿光实验区与地方关系不协调,通过1987年检查帮助解决了科研单位与地方的矛盾,密切了关系,促进了成果的转化,使“农盐牧”配套技术在寿光20万亩盐荒地上进行推广。
四是管理各具特色,积累了各种经验,蔬菜育种采取专家联席会办法统筹安排,指导计划执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江平原坚持专家组检查制度,保证了按计划完成任务。玉米育种与种子公司、良种繁育单位密切配合,并探索了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效果,使我国玉米基本实现了杂交良种化。
五 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是有个别专题和研究内容之间配合不好,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我们应在今后进一步解决好这一问题。
二是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名为一个攻关集体,实是各干各的,影响整体效果。“八五”期间应从组织管理上认真研究这一问题。
三是几个农业科研项目都反映经费太少,下拨时间晚,有的到年底才拿到当年的经费,甚至到第二年。今后加强管理,督促有关部门按时下拨经费。
(199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