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科技工作的汇报提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国家科委就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部署,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科技进步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科技工作在科技攻关、高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三个层面上作出了合理部署。组织实施了“863”、火炬、攻关、星火、丰收、燎原、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和重大基础性研究等计划。各项科技发展计划都把农业列为重点内容,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农业科技1949~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的成果381项,1979~1992年获省部级、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共4097项。由于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科技进步作用在农村经济增长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78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目前的35%~40%。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和传统种植技术的改造,使农业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育种技术通过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手段,在农作物矮化育种、高产多抗、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2年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5000多个产量高、抗性强、品质较好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新了4~5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产10%~30%。我国粮食总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21亿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4564亿公斤,单产从70多公斤提高到260多公斤。其中水稻单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6公斤,经过4次品种更新后提高到400公斤左右,杂交稻现在已累计推广21亿亩,增产1500多亿公斤;由于杂交育种技术连续突破,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已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0%~80%,基本上实现了玉米品种杂交化,使单产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89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棉花单产曾经长期停留在25公斤左右,近20年来棉花育种取得了重大突破,进行了6次品种更新,使单产提高到50公斤左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1949年小麦的单产只有42公斤左右,4次品种更换,现平均单产已达200公斤左右;甘蓝型“三系”配套选育的“秦油2号”油菜,是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在我国14个省(市)累计推广6130万亩,平均单产120.4公斤,平均增产30.6公斤。这些充分说明新品种在大幅度提高我国粮棉油单产、总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传统的农业耕作和管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创造推出了一大批新的技术,如多种形式的间套作和立体农业技术的应用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以上,农田复种指数长期稳定在150%以上,大幅度提高了有限耕地资源的利用率;50个中低产田改良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试验示范区,为我国农业大面积区域开发治理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示范样板;经济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4亿多亩,使化肥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在4000万亩农田上已成功应用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比传统渠灌方式可节水40%,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了生态控制与科学用药相协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新体系,制定了10种病虫害防治指标,在16个省(市)、18个不同类型生态区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综合防治示范区,使复杂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得以简化并大幅度提高了功效。总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更新以及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国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靠提高粮食单产,保证总产持续稳定增加,解决了历朝历代多少年来都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强有力地显示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二)集约化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变膳食结构作出贡献
1949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只有2207吨,人均4公斤,由于科技的推动,1993年总产量达到3600万吨,提高了十多倍。我国人口虽然增长了1.5倍,肉产品人均占有量却提高了6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畜禽工厂化饲养技术的不断提高,饲料氨化、膨化、饲料添加技术及配合饲料的发展和推广,共节约饲料粮食43007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在秸秆饲科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的国家。人工育苗和水产养殖技术的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水产业的落后局面。淡、海水产品不仅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有部分出口。由于科技进步,使养殖技术不断革新,使我国肉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及生猪饲养量、秸秆饲料开发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三)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水平的提高,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农业领域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和应用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的已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新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组合已进入区域试验,示范推广面积已达207亩,单产比“三系”杂交稻增产5%~10%,米质提高一级。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经10年艰苦历程,利用远缘杂交和生物技术手段在不育系、保持系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不育系获得的杂交种,亩产可提高20%以上,为改变大豆长期处于低产状况带来希望。茎尖脱毒马铃薯种苗已在生产上应用,为从根本上解决退化问题探索出较为成功的路子。香蕉试管苗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使香蕉产量提高30%,生产周期缩短到9个月,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我国利用基因工程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 t)杀虫基因成功地导入棉花和水稻中,并得到棉花工程植株。利用抗虫品系和丰产品种的复合杂交方法,首次育出抗虫、高产品系“中棉372”,在1992年棉铃虫特大暴发期,其受害率仅为4%,亩产皮棉100公斤以上。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已开始用于生产,这将为我国动植物疑难病虫害的防治开辟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四)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引进,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捷径
农业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978年只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发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农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建立一批研究开发机构、培训中心,联合进行资源调查和国土开发,合作研究开发农用抗生素、农药,共同培育农作物、畜禽新品种等。据统计,20年来,我国从93个国家、地区引进各种农作物品种、苗木十多万份(单从日本就引进106份品种),提供356篇材料报告,利用这些配制杂交组合700多个,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经试种比对照可提高产量20%~30%。派往国外留学人员近5000名,已有几百名获得博士学位,共邀请近2000名科学家来华进行合作研究或讲学。他们对提高我国农业栽培、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以及管理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如西洋参已在我国安家落户,地膜覆盖已在我国80多种作物上应用,面积达1.5亿亩,获得经济效益80多亿元,水稻旱育稀植已在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2亿多亩,仅1992年就增产粮食60多亿公斤。
(五)星火计划已成燎原之势,为农村闯出一条靠科技脱贫致富道路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86年正式组织实施的星火计划,通过8年的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受各级政府、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引起了国外各界人士的关注。
星火计划紧紧抓住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示范,使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也做得到,唤起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科技意识。到1992年底,在全国60多个领域安排了4000多个国家级星火示范项目,直接带动近2500多万名农民参与;大批科技人员在中央“双放”方针指引下,通过星火计划走向农村广阔天地。据1992年统计,仅国家级星火计划就吸引了近2000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约38万人参加项目的实施工作;星火计划在投资机制上首次打破了国家无偿拨款方式,开辟了使用贷款资金和多方集资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银行系统普遍认为星火计划贷款项目,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技术水平也高,据中国工商银行统计,科技贷款投入产出比为1∶2.5,贷款利税率达到43%。到1992年年底,星火计划贷款133亿元,占总投资324亿元的41%,自筹资金占53%,实现产值630亿元,利税146亿元;星火计划推动了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素质高、效益好的技术密集小城镇,为农村小城镇发展、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做出样板。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实施315个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和105个星火计划密集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10个支柱产业达到年产值突破亿元、利税千万元以上的经济规模。其特点是把农村自然资源,技术、劳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形成产业和小城镇区域优势,提高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
二 20世纪90年代农村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农村面临着人口剧增与耕地锐减的挑战,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人,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0.067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0%,十分临近国际上规定的人均0.057公顷的危险点)。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解决13亿人口达到小康水平对粮棉等农产品的需求,关键要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率,提高单产。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取决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因此,在20世纪的最后6年里,要坚定不移地强化“科技兴农”的方针,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科技工作:
(一)强化农业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充实技术储备
根据农业发展21世纪的技术需要,急需强化粮棉油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生理和水稻基因图谱等基础研究工作,力争在5年内取得重大突破,以带动和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江总书记最近又进一步强调:“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大发展的世纪。加强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研究,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中央和地方的有关部门要预作筹谋。”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基因转移、组织培养、细胞杂交、胚胎移植、基因工程疫苗等生物技术研究,使其在优质、抗逆、高产新品种培育中尽快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快已有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供技术保证。
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必要手段。应大胆应用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农业大数据存储、检索和高效管理系统:把航天遥感、气象等高新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气候灾情监测预报,以更加科学地提早运筹、组织农业生产和减灾、防灾,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有所赶,有所不赶;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部署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的基点。根据国发(1992)5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中关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制定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的精神,国家科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研究,经专家论证后纳入“九五”国家科技发展计划。
(二)集中攻克一批农业持续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
1.强化农业生物新品种的培育、引进、繁殖与推广
在原有生物技术、科技攻关、应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研究,力争在5~7年内使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蔬菜等的当家品种更换一代,使单产增加15%~30%,使“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加强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继续加强主要农作物的模式化栽培等耕作制度的革新及主要畜禽的工厂化集约饲养、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现有单项技术成果配套组合,开发产业化系列技术,提高资源产出率和人工投入的产投比,实现高产优质与高效的统一。
3.加速农业微生物技术研究,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
按综合防治、有害不成灾的原则,对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研究。尽快在生物农药、肥料新品种、新药械、防治技术、监测预报及天敌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形成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体系,有效控制农畜病虫害的危害。制订完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产和使用的统一技术规程和标准,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4.重视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开发研究
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关键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在原攻关基础上继续组织进行南方红黄壤、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及北方旱地农业区等中低产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综合技术体系与开发研究,为不同区域树立小康样板;研究城郊型农业、沿海型农业、内陆型农业以及创汇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不同区域建立以应用高新技术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条件,尤其注重支持粮棉主产区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增产、增收,使其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
(三)运用多种形式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到50%~60%
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仍然是保证当前农业增产增收的最急迫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目前,很多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系重大的科研成果、高新技术和综合有效的增产技术措施,还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产力。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形式和力量,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在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推广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农民协会、研究会、科学协会等群众团体),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在发挥和强化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同时,对各种形式的民办、民营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要一视同仁,继续加强支持,鼓励其健康发展。要在全国形成一大批具有全程服务能力、技工农贸一体化的社会化成果推广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推广机制。力争到20世纪末,使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良种普及率达到70%~80%,畜禽品种的良种普及率达到30%~40%;主要农作物、畜禽的集约种植、养殖技术推广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技术总体上达到一个新水平。
(四)以星火计划为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
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是星火计划的重要内容。经过8年的发展,星火计划实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过去的基础上,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即提高水平、扩大规模、促进联合、完善服务;在规模上,要形成年产值超亿元、年利税超千万元的大产业;坚持先进适用的技术战略,尽力采用先进技术,把星火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东、中、西部经济结合,为落实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乡镇企业东西结合示范工程作出贡献;培育一批新产业,塑造一批现代企业和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县、乡、镇,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推动现代化农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五)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积极推进各类人才的培养
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切实把农村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今后,在农村科技工作中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工作。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各部门力量,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培训设施、场地的作用,突出岗位培训,通过各种渠道每年为农村组织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在做好普及性培训的基础上,特别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和企业家。星火、火炬、成果、推广、丰收、燎原等科技计划都要为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多做工作,从资金、技术、物资、流通等多方面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使他们尽快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
(六)稳定一批农村科技精干队伍,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
按照科技工作三个层次的合理结构框架,从长远整体出发,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相互衔接、紧密结合的结构体系。要稳步增加科技攻关、“863”、基础研究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比重,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稳住和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央部属、省属高层农业科研单位以研究为主,重视开发和成果转化,努力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在稳住确有水平的精干科研队伍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机构调整和人才分流,有条件的可试行一所多制。地市级科研单位要根据本地区优势,以引进开发适用于本地区的技术为主,兼顾研究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适用关键技术,重点做好科技成果移植,使适用于本地区的先进技术成龙配套、完善成熟、示范推广;县级科技机构,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功能,在搞好技术推广服务的同时,积极创办成果推广经济实体,逐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 当前亟须抓好的几项工作
根据上述2000年农村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八五”后两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近年来,受气候因素、种植、养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动植物新发病虫害时有猖獗,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为及时攻克解决新发病虫害急需的关键技术,国家科委于1993年8月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分三年筹集1100万元,重点解决棉铃虫、虾病、口蹄疫、杨树天牛、马铃薯甲虫,水稻褐飞虱、小麦白粉病七种新发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项目已于1993年11月经50多位专家论证后列入国家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计划,以择优或招标方式,组织一支精干队伍,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几种病虫害猖獗为害的势头压下去。此外从长远考虑,在全国建立几个农业微生物学研究开发中心,形成研究、开发、生产及应用一体化。今年拟在全国现有基础比较好的单位中,选择、改建3~5个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研究开发中心。
(二)建立10~20个以开发高新技术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
199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决定在全国建立100个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1994年的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抓好500个商品粮大县、150个优质棉大县的建设,这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开拓性的工作,它必将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粮棉油稳产高产,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积极配合这项工作,国家科委拟与各部门联合,在原有科技攻关、星火计划基础上,在京九铁路沿线、沿海、中西部等有条件的地方,重点选择建立10~20个以应用高新技术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农户”和股份制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以开发高附加值,具有市场优势的产品为龙头,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尽早进入小康做出确有成效的示范和导向。
(三)抓好科技成果产业化试点,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为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我们拟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市场优势的科技成果,如设施农业、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水稻旱育稀植、秸秆氨化、畜禽疫病疫苗、新型农药品种及制剂、生物降解农用薄膜、集约化种养业、低压管道输水、奶水牛业、杜仲综合利用等技术,从科技成果配套、革新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市场流通等方面入手,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潜力的大型科技产业,塑造一批现代化企业,为科技经济一体化树立样板。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深加工技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
我国农村在成功地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要顺利步入小康,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是极为关键的。因此,要大力发展产地深加工技术。目前我国主要农副产品加工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运输费用高,原料损失巨大。大力发展产地深加工技术,不仅能大幅度减少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容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高村级财政收入,逐步建立起农村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此,拟结合资源优势建立100个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开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的新局面,为农村1.7亿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以星火技术密集为基础,促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
在星火计划实施的八年过程中,已经建立了105个星火技术密集小区,拟选择条件比较好的50个乡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由示范性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乡镇企业转变,集中连片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星火计划”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形成一批物质生活充实、社会公益事业兴旺发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农村小城镇示范样板。
(六)制定政策,发动社会力量加快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是沟通技术供需、沟通农民与市场、沟通产供销的枢纽,对于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极为重要。“官办”的服务和推广体系需要稳定和加强,但单纯依靠“官办”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难以满足要求,而且政府财力也难以支撑。要广泛发动和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科技服务和推广工作。当前服务体系建设应在区域和行业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引导。在面向区域服务方面要重点引导乡或县一级服务组织转变推广机制,大力发展和支持农村自发产生的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在行业方面根据国家行业及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专业协会服务型、种养加、产供销、贸技农一体化的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重点抓好50个不同区域与不同行业服务体系的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及时总结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的经验并加以提高,用于指导全局。
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要求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振兴我国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我们有决心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深刻认识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农村科技工作全面部署和协调;另一方面创造能更好地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社会环境,保证完成2000年及当前急需抓好的几项工作,确保在“八五”后两年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为此,特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 农业科技需要加强的几个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要求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只有耕地1.2亩、森林1.63亩、草原3.5亩、地表水2484立方米,分别是世界人均数的31%、14%、42%、28.1%。在人口这样多而人均资源这样少的情况下,要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只有继续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尽快把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为全国奔小康提供必要基础条件。正如广大科技工作者所说的那样:“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到了急切重视科技的时候了。”但要达此目的,我国农业科技现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中试手段缺乏、产后示范技术和样板滞后、农业科技队伍不稳等必须解决。为此,恳请中央、国务院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支持。
(一)经费
科技长入经济,有投入小、产出大、效益高的特点(如湖南省近三年在省级贫困县安排42个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总投资达4271万元,新增产值42381万元,新增利税10309万元,其三者比例为1∶9.9∶2.4)。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都很重视科技,每年科研经费都有所增加。在1994年财政紧缺情况下,科委分管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攻关、“863”、攀登、星火、成果推广等计划)比1993年平均增长10%左右,中央科研单位农业科技事业费今年预算比去年年末统计数平均增长24%左右。财政部还专门拨出4000万元解决中央农林水气研究单位的房屋维修、仪器设备更新、工资调整和其他工作所需事业费,对中央级农林水气科技机构稳定及开展经常性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汇报中提及的急需由国家组织实施的重大技术攻关、新成果开发和科技示范项目,因经费紧缺,目前难以开展工作。希望中央、国务院1994年能解决1亿元拨款和5亿元政策性贷款,支持种养业良种工程等事关农业在产量、质量方面上新台阶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用于农业资源的开发示范(如5.8亿亩的中低产耕地改良、5.3亿亩宜农荒地开发、11.5亿亩的宜林荒地开发、0.2亿亩沿海滩涂开发、1.8亿亩可养淡水水面开发、3.3亿亩可养海面开发等示范工作);维持农业资源调查与环境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监测等经常性和必不可少的农业基础性工作;用于提高沿海乡镇企业科技含量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示范。
鉴于各省、地、县的农村科技机构设备非常陈旧(全国县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557个,平均固定资产原值264.6万元,其中仪器原值57.8万元),省地县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年人均3000元左右,资金非常紧缺,难以开展工作,如不及时解决此问题,估计今后可能还会出现去年湖南、甘肃农科院科技人员因发不出工资而逐级告状的现象,现在不少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断奶”-“抽血”的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请求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对各地农村科技工作的投入。
(二)政策
第一,鼓励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经济实体给予定期稳定减免税政策。
第二,应规定各级政府从每年新增的农业总产值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第三,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到生产中去,县(市)科委负有直接的重要职能,在普及义务教育等工作中县(市)教委有更直接的重要职能。建议在地方机构改革中保留县(市)科委、教委独立分设,而不要合并。
第四,为地县以下在农村从事25年以上推广工作的人员增加5%~10%的退休金。
第五,将目前征收棉花、麻类、茶叶、桑蚕、烟草的技术改进费,扩大到各种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品,按内销值和外销值提取1%~5%的技术改进费。将其总额的80%划给农业部门用于支持科研、开发和推广,以保证农业科技队伍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第六,1994年请有关部门给予1亿元一次性财政拨款和5亿元政策性贷款(具体项目见附录)。
(三)制定《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
以上汇报,如无不妥,建议在本汇报提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形成《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报国务院审议后,以国务院名义发布或转发。
(199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