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农业科技再上新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1992年是我国深化改革取得可喜成就的一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国务院作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再次指出: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独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根据十四大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村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深化改革,转变观念,以促进农村实现小康为目标,面向农业和农村工业,把重点放在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工作上,促进农村经济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发展现代化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科技动力并做出示范。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 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
农业和农村科技的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在很多方面均按一种模式进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科技进步的速度。从“七五”以来,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上作了一些改革,建立了专家评审制度,攻关计划改变了一定五年的做法,开始实行滚动的管理办法,但在微观上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对项目管得过多、过细的习惯。农业科技范围很广,行业较多,涉及十多个部门,4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全国有1100多个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近15万人,加上教育推广机构人员就更多。农村科技进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和11亿农民的生活水平等。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管理上必须迅速进行改革并加大力度。农村科技政府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应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村科技体制,统筹制订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科技发展的技术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产业和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中介组织,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开拓农村科技技术市场,加强对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协调和宏观指导作用,强化检查监督。努力推动农村“三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中小城镇化)进程。大幅度实行简政放权,除极少数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具有超前性的重大示范项目外,绝大多数项目的管理将放手由部门、地方、单位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地方、单位的作用。分清层次,明确责、权、利,逐步建立新的科学化的农村科技体系。
在立项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上新水平、创高经济效益、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考核目标。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突出重点,缩短战线,集中人财物,抓大项目,出大成果,创高效益,并造就更多的人才。使农业科技在农村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 健全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分层次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农村科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科技发展不平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存在不少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村科技的发展速度。
一是在农村科技宏观发展上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科技发展技术政策不力,三是管理方面没有层次特点,导致在项目安排上出现需要国家必保的保得不够,而在一些行业或学科上重复安排,造成人财物不必要的浪费。目前农村科技体系的现状是:科研体系基本健全,从中央到省、地、县均有自己的研究机构,但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不尽配套;推广机构虽已形成系统,但运行机制不健全;开发性研究机构不完善,其开发能力也不强;中试基地和扩大试验示范的条件差;咨询服务组织较少;各类体系之间联系不密切,农林牧渔等行业的科研-生产-市场衔接不紧密甚至相互脱节。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和扩大试验示范条件差,致使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在生产上及时利用。
因此,对我国农村科技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宏观整体入手,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人才分流、重大科技项目选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的形成以及市场流通提出科学的宏观决策意见。逐步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的研究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建立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体系(基地);健全完善现有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适应市场机制的科技先导型服务体系;以及提高农民和基层农村干部科技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并建立农村科技分层次的管理体制,明确国家、各有关部门、地方、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基层单位各自在农村科技管理和工作上的职责。并注重从宏观到微观的衔接,建立起科研、教育、培训、示范、开发、推广、生产密切结合的优化结构。促进农村科技体系的完善和分层次管理体制建立,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 转变观念,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农村科技如何认识和调整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带动和促进学科发展。切实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小康水平早日实现、推动农村“三化”进程服务。
为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拟从农业科技攻关中选择农作物育种项目进行改革。农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0年,共培育4000个新品种,我国粮食单产从20世纪50年代的77公斤提高到1990年256公斤,育种技术突破和提高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就我国的潜力来讲,还未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除政府投资不足外,在管理体制、政策措施等方面还不健全,不同程度影响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育种科技体制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家指令性列项,偏重于数量和产量,对于质量要求不够;投资分散而且又是无偿使用新品种;还有就是5年一定不变的计划体制不利于广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从“八五”后几年开始,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科技工作上应逐步推行按“基金”加“收购”的办法进行管理。所谓“基金”就是采用基金的管理方式,对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方法、育种素材等方面的研究,保证稳定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中央、地方省属、少数地(市)、县具有国家级的高水平的科研单位进行育种基础性研究工作,项目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国家依据市场需求制订的计划,重点保证国家必保部分,同时增设一些指导性计划,由专家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评审立项,以便稳定我国高层次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新成果。对于农作物新品种,则采用面向广大农业科技界、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的育种单位和社会进行收购。国家制订收购的标准,根据生产需求情况、国家的财力,限额收购一些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覆盖面大的优良品种。同时鼓励农业生产部门、地方生产单位、企业、个人收购科研单位培育的新品种。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科技工作的发展。
四 农业科技要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将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应尽快转到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轨道上来。“八五”农业攻关中各项目、课题、专题,都应全面贯彻国务院的决定,在攻关考核目标中重视高产优质高效,使高产与优质高效并重发展。重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而且要使种养加、贸技农、贸工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布局多元化、结构合理化。推进农林牧副渔、乡镇企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并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些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在兼顾治理生态环境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做到治理与开发同步,长远与近期结合,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适应,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为加速这项工作进程,应结合农业科技攻关“区域农业综合发展”项目,在一些基础较好、条件具备、政策优惠的地方,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我国现代新型农业。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乡(镇)、示范县。对攻关逐步进行布局调整,分国家、地方不同类别进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进行适度调整,保证突出重点,抓出成效,使这些示范区在不同农业区域内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推动二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五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分流人才创造条件
每年农业科技界通过各级鉴定的成果大约7000项,大部分停留在小试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中试手段和扩大试验示范的条件,使其中一些成果不能进一步完善达到应用的程度,再有就是农业科技成果长期无偿使用未能充分调动成果研制和用户的积极性,也有一些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当前农业科技工作应重点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要重点支持建立一些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扩大试验示范的条件,逐步完善中试体系。另一方面,积极支持科技单位直接进入经济主战场,采取各种形式到农村推广自己的科技成果,积极开拓、建立农村科技技术市场,健全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科技先导型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官办、民办组织,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农业科技基本条件,逐步为农村科技体制改革、机构重组和人才分流创造条件,使他们在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开发推广、兴办企业和咨询服务等不同环境中发挥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在稳定农业科技基本队伍的前提下,按照科技工作3个层次的部署,本着稳住发展一头、放开搞活一片的原则,在有关部门、地方、不同行业选择几个积极性高、具备基本条件的农业科技机构、单位进行改革试点,探索经验,逐步推开。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和支持,在保证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水平的同时,激活农业科技单位,建立具有生机的自我发展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单位的重组、人才分流、结构合理等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 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先导型产业的形成
通过“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在农业科技领域里,如杂交水稻、玉米、棉花、作物资源、组织培养、细胞杂交、遗传基因工程、原生质体培养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科技攻关为我国今天的农业生产水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今后的工作应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改变过去成果一经鉴定,工作就算结束的一贯做法,农业科技攻关和其他农业科技研究要向成果应用、产品开发外延,向科技成果产业化方向发展。如畜禽水产从育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均列有攻关项目,要改变目前基本是分段列项的做法,应分类列项。又如蛋肉鸡,应把新品种选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治、进入市场等成龙配套,一抓到底,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又有高经济效益。饲料技术从添加剂、营养参数、饲料配方、预混技术、机电一体化、饲料营养等内容均作了安排。今后应以市场为龙头,集中力量解决市场需要的拳头产品中的问题,直到产业的形成。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高新技术领域,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应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要使农业攻关焕发青春,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做法。要树立产业思想、经济头脑,才能使农业科技向高水平和纵深发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向工业化生产方向发展。
七 努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重视农业基础研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国际上农业发达的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如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农业企业、公司,十分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投资8400多万美元用于科学研究,比我国全部农业科技经费还多几倍,主要用于玉米基因工程、病虫害防治等高新技术研究。Ca1gene公司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的油菜、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已开始投放市场,同时使公司获得高额利润。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十分薄弱,虽然在“863”基础研究计划中安排了一些,但在农业领域所占的比例极小,研究内容也不系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许多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育种、病虫草害防治、农产品加工、保鲜等,国家有计划的投资很少,有的甚至是空白,如再不重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随着国际知识产权管理的逐步发展完善,我们将在很多方面处于被动局面。为此,应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编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方案,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制订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的决定,在有资金条件时制订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引导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作物、畜禽等品种资源的引进,土壤环境监测、病虫害情监测预报,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渍化、草原退化等农业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和地方都要有稳定的投资渠道,对于从事农业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在工资等待遇上应高于平均水平,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八 研究并制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稳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成绩的取得,除了国家投资、地方的配合、科技人员努力外,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策作保证,成就是难以取得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制定政策,除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现有政策外,还应积极研究、制定适合农村科技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集体、企业以至个人共同投资的环境。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逐步健全完善有偿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机制。国家、地方、集体、企业都应对确有突出贡献而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要振兴农业科技,没有投入的农业科技是不可能发展的。建议国家、地方至少保证30%的三项费用于农业科技,确定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投资用于生产前期的科技工作,通过财政从农林特产税中提取1%的资金返回科技单位,确保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
(1992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