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发展”: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创新:基于科学发展评估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前瞻性

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高瞻远瞩,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开创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指导。由于实践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探索的时代结晶,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把握和融入世界进步潮流的新的执政理念,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和拥护,而且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必将成为指引我国未来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发展观的演进与突破,明确昭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引,才能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辉煌。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只有秉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真正理解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重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单纯追求快速增长,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另一方面,“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科学发展观使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重强调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和民生改善等五方面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一是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要促进需求结构趋于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要狠抓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要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和治理城乡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五是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的最根本基础是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创建一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空间。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发展、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以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解决了和谐发展的方法论问题,即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这一方法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新举措。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体现出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举,在领导和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务时,在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一是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二是尽快扭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形成社会生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三是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方法作为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即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三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周期上升阶段的良好态势,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以独具特色的成功发展模式,创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奇迹。

未来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不断发展,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妥善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胜利的总体趋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被赋予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挑战,必须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正确判断未来世界经济政治走势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这些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改革、开放和稳定等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发展方面,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方面,要求面对改革攻坚阶段的艰巨任务,要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政府管理体制等各项重大改革,切实把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障。开放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大国国际收支失衡加剧的复杂局面,要求加快贸易结构升级,完善资本跨境流动机制,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稳定方面,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种种矛盾,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萦的执著追求。毛泽东将这一奋斗进程概括为两步:一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邓小平将其设计为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新的“三步走”战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敏锐地意识到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明确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特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内涵。

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历史经验表明,新道路的开辟不可能一帆风顺,新事业的发展难免会遇到风险和挑战。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只有立足于科学发展,才能科学地分析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能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更好地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显现,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