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发展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发展研究与发展理论框架

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解释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的运行规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如何取得经济增长,成了这些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应运而生。1950年,由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议,在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中创立“经济增长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以后,曾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并创办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这样,在其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学术圈子,成为发展研究和发展理论的最早班底。

到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发现,仅仅依靠经济学的知识,是很难分析这些国家的其他问题的。于是,人们开始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对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在发展这个研究领域当中,最主要的几个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对发展过程的关注,使得这几个学科分别延伸出了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人类学(development anthropology)以及发展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等分支学科。

发展经济学关注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发展政治学专门研究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政治后果,和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发展社会学则以现代社会变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在全球或某一国家内发生的背景、方式、过程与目标。发展人类学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国际发展和发展干预,而且主要研究如何为发展服务,立足解决发展出现的问题。发展的人类学重在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视角观察和研究发展问题,它把发展本身当做对象来加以研究,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和批判性。

自此,发展研究成了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有研究者也将development studies称为“发展学”。但成熟的学科往往都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学科边界清晰。相比起来,针对“发展”的研究却大多是由各个学科延伸出来的分支所组成,每个学科都能在特定的发展事件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各自的知识系统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很难用单一学科的框架来定义所谓的“发展学”。所以,确切地说,“发展学”更像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学科。

发展研究有两种视角:第一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对象,研究这些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战略乃至具体政策,可称为狭义的发展研究;第二是探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全球的背景上阐明各地区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可称为广义的发展研究。最初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狭义的发展研究,西方的发展研究机构也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带有某种殖民主义的色彩;但随着发展问题,如环境、资源、性别等方面问题的日益国际化,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展,广义的发展研究逐渐盛行,其殖民主义色彩也逐步淡化。无论以何种视角看待发展,研究变革和进步的规律是发展研究的最基本特征。

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研究的兴起而形成的。在此之前,经典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例如孔德、斯宾塞、帕森斯、韦伯和迪尔凯姆等一大批伟大学者所做的社会研究涉及的多是西方社会自身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可归纳为两类范式:第一类是注意社会演进过程的进化论范式;另一类是寻求社会平衡发展的均衡论范式。这两类研究实际上均建立在关于社会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及社会未来的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之上。

虽然经典社会发展理论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19世纪关于社会进化过程理论为依据的,而这种“依据”与“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不发达”现实毫无共同之处。因而,以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发展理论蓬勃兴起;经济增长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基本需求战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投资战略等频频问世;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罗斯托六阶段发展世界模式、巴里洛克模式等盛极一时。

一 发展研究的类别

发展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基础性研究:主要用于解释和说明发展的现象、发展的概念,如贫困、环境的脆弱性、可持续发展、社会变迁的理论问题等。

(2)应用基础研究:此类研究以发现及分析问题为导向,重点放在社会的结构、社会变动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性别与权力的配置、制度变迁、人力资源开发、民主与施政等。

(3)应用研究:此类研究包括实践研究、行动研究以及政策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是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其主要特点是能够直接针对实践中的问题。

(4)部门类研究:这一类研究包括农村发展的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健康问题研究和营养问题研究等。

根据研究的形式,发展研究可分为长期研究、多学科研究、假设演绎研究及分析归纳研究、比较研究、设计性研究、基本状况研究和效益型研究、追踪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历史研究、先导性研究。根据研究方法,发展研究分为文献研究、非数量化研究、量化研究、文化适应性研究和市场研究等。根据发展实践研究的周期,发展研究可归类为确认性研究、前期论证研究、可行性论证研究、回顾研究和监测评价研究。

根据发展研究的性质,发展研究又可分为以下四种。

(1)描述性研究:此类研究主要关注事物如何变化。要求数据可靠、真实、精确,要求研究者保持中立。

(2)说明性研究:此类研究除了具有描述性研究的特点外,还应该进一步对造成现象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说明,这些说明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

(3)分析性研究:在要求数据可靠、精确可信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细节进行研究,从而能将其上升至概念和理论层次。

(4)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更多地强调社会变化的原因、规律,特别重要的是,要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及其实践的具体步骤和对实践效应的预测。

二 发展理论的逻辑框架

发展理论的发展遵循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社会问题→探寻试验解决的办法→结果反馈→理论的调整与升华→新的理论。发展理论正是在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壮大,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接近发展的本质。

1.发展理论的逻辑层次

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可以将发展理论分成三个逻辑层次(图1-5):哲学层面的发展理论、具体学科层次的发展理论和具体主题和研究方法层面的发展理论。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贯通,共同组成了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

图1-5 发展理论的层次体系

说明:本图根据赖晓飞、邱耕田发展学学科体系图改编。详见赖晓飞等(2002)。

哲学层面的发展理论也就是理论发展学,研究发展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价值、发展的规律、发展的模式、发展机遇、发展的战略等一般性问题。理论发展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理论发展学通过各门具体分科的发展理论,如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和发展社会学等,与发展实践相联系,从发展实践中总结出发展的共同规律。与具体的分科发展学相比,它对发展实践的概括度更高,更具抽象性和一般性,对发展活动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科层次的发展理论从某一学科的角度对发展进行研究,是关于社会系统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知识,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生态学等。它们研究各种具体发展实践的发展规律、模式、方法和实现机制等。

具体主题与方法层面的发展理论则属于微观层次的发展理论,是从微观层次对具体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如恶性循环理论、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等;或者说是某一种微观的分析方法,如参与式发展方法、制度分析方法、性别分析方法、发展规划等。该层面发展理论构成最具体而丰富多彩的理论细节,是发展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哲学层面和学科层次发展理论的理论来源和具体的研究材料。

2.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演化趋向表明,发展理论必须要把一般性理论研究与具体问题研究统一起来,分学科或分领域的研究与整体的综合研究统一起来,针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历史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实证分析与逻辑推论统一起来。综合与统一是当今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