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展理论中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争论以及改革和战争的时代背景,导致了在讨论发展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传统被发展理论所吸收运用,第一世界的社会学家在思考发展理论和欠发展状况时重新开始重视马克思的理论。在有的研究中,新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展理论中的表现也被称为“激进派依附论”。
一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同时在许多问题上也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持批评态度,其理论特征集中地表现为激烈的反帝国主义和平等的价值取向。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阿明(Samir Amin)、巴朗(Paul Baran)、卡多索、桑托斯等人。
(一)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在研究世界经济问题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问题方面颇有建树。在其基本的分析结构中,也采用了“中心—外围”这一模式。
(1)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把当今的世界经济制度定义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或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体系和制度中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其特点是居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居于外围的落后国家或附属国家,或者以牺牲落后国家的发展来换取发达国家的发展。这一点同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是相同的,即西方国家正处在资本主义阶段,而且仍然是上升阶段,有关资本积累和资本运作的方式也是一致的。
(2)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打破了长期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从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转化理论出发,论述了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分析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生产和交换条件,从而论证了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剥削问题。按照埃曼努尔的分析,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不平等交换的基础是由于落后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平等交换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剩余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从而保证发达国家得以持续地发展,避免利润下降的趋势,并维持其高于落后国家的工资率。这无疑是使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流通和积累以及平均利润等的论证。
(3)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资本具有内在的对外扩张的趋势,资本对外扩张的原因在于“中心”的结构特征。“中心”的结构的第一个特征是它只包含一种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以前的经济结构都包含着多种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基本上是内在产生的,它产生“自动集中的积累”。自动集中的积累导致生产能力累进地扩大,而生产能力累进地扩大同由于工人的贫困而造成的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形成不可克服的矛盾,表现为利率呈下降趋势,要通过其内部市场和对外扩张市场来克服利率下降的趋势。
(4)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第三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或关联的结果。资本主义有其自己的内在发展规律,在新殖民地,向资本主义转变只是表面上遵循着西欧的资本主义经验。在这些地区,由于资本主义是“舶来品”,而且同非封建主义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关联,结果造成了畸形的资本主义发展。
(5)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强调,资本主义有一种固有的使其自身国际化的趋势,因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是由于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遍性而形成的过程的一部分。竞争是暗含于这个运动后面的力量之一。这创造了朝着世界范围的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均等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创造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和交换的差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生产资本国际化(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工业资产阶级,这个阶级试图在地方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磨合联系,推动生产的国际化。
(6)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强调,在现有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结构中,落后国家绝无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之可能,非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其唯一正确的选择。如同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改变现有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落后国家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阶级斗争国际化论
基于以上不平等交换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发达国家的增长同不发达国家的落后是同时存在、互为因果的“一体化”过程。中心国家从外围国家不断获取大量剩余,而使自己得到发展;而外围国家由于剩余资源流失,从而难以跳出持续贫困的陷阱。即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它的潜在的经济剩余的被利用方式,而不是剩余的多少。巴朗认为,经济剩余无法被利用的外部原因是中心以此对外围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他质疑外援和外债的重要性,探讨剩余被吸纳到中心的方法,考察国内阶级结构、国际依附关系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
由此,阿明认为,不平等交换的存在,说明阶级斗争问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来加以研究。他还认为这是“南北问题”的根源,即北方发达国家剥削南方落后国。不平等交换问题,也可以作为“剩余价值剥削国际化”的同义词。即发达国家利用在国际上对落后国的剥削,获取大量剩余价值,然后拿到国内来搞“福利主义”,缓和国内的阶级斗争。从表面上看,在发达国家内部,似乎工人阶级状况大有改善,阶级剥削大为减弱,阶级斗争明显缓和,但如果从国际范围来看,就一目了然了。这只是剥削的部分转移和阶级斗争的国际化罢了。
(三)内在殖民论
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的方法和一些概念,新马克思主义者将这一方法从国际范围拓展到单一国家内部。卡多索认为,依附关系的结果,是在不发达国家造成“两极分化”,形成相对先进的部分、地区和阶层,并且这种先进的部分与国际资本连接起来,剥削这些国家的落后部分、地区和阶层,从而造成“内在殖民”。他认为,中心国的利益集团可以和依附国家的高阶层结成政治联盟,造成依附国的内部分裂。所以,依附绝不仅仅是外在现象,而是一种内在现象,有其国内的阶级根源。因此,根除的办法是改变依附国的内部结构——改变制度和基本秩序。而贸易自由化不但解决不了“依附”问题反而会加剧其依附性。
(四)依附的发展
卡多索认为,依附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了垄断在第三世界扩张的新形式。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资本虽然进一步加重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依附,但是不等于说依附地区没有发展。这种观点虽然使依附理论关于不发达的判断更加符合现实,但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依附理论的基础。
(五)社会主义革命论
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依附国发展的必备条件是革命和社会主义。他们认为依附国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要做到自主地发展,而要能自主地发展,除非把世界改造成社会主义体系。桑托斯认为,“二战”后出现的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依附构成了依附的新形式。他通过对这种“新依附”的分析,力图证明不改变国内结构和对外关系就无法改变依附国家与中心国家的关系。同时新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在落后的国家直接建成社会主义。
二 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具有较深理论深度的理论体系。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不同,论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在理论分析的目标上是相同的,那就是揭露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其资本积累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理论或许有些缺点,不是较为完善的理论,但却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拓展,用以说明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不平等的格局,说明落后国家经济不发展的根源,指明落后国家摆脱贫困落后走上真正发展道路的有益的尝试。其理论优点是:
(1)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和市场的深刻批判具有启发意义。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异质而非均质的,给其他地区带来的并不是和欧美一样的经济发展。它彻底地分析了资本与市场的消极影响,并在关注生产领域的同时,特别分析了消费领域,指出消费主义(consumerism)在不发达国家的盛行是发达国家采取的经济策略的直接后果,推动了资本向发达国家的回流,从而限制了不发达国家的发展。
(2)在某些方面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单位。在对资本扩张主体的分析上,马克思分析的单位是企业(firms),列宁分析的单位是大企业(great enterprises),而新马克思主义者分析的则是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他们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分析,证明这种新的形式并没有改变资本追逐利益的本质和为获得高额利润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的行为。跨国公司加剧着当地社会内部的利益分化。
(3)不仅对国际经济进行了分析,也对边缘国家内部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不是纯经济学式的,而是考虑到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缺陷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于悲观,似乎除了建立国际社会主义体系,就不可能成功地发展。具体而言,该理论的缺陷主要有四点。
(1)对“不平等交换”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似乎外围国只能被支配、受剥削而无能为力。事实并非如此。大凡在发展的初期,这种“不平等交换”是不可避免的。依附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由“不平等交换”逐步过渡到“平等交换”的。
(2)中心国输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加剧依附国的失业问题,应当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实际情况并非全都如此,工业化国家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往往大量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即工业化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实现产业化的高级化。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应寻求这种过渡机制。
(3)关于发展的前提是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在长远和本质方面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绝对化。确实也存在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取得成功的例证。同时,也没有认识到拉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或共存。
(4)把“中心—外围”关系看成是“支配—依附”关系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缺乏历史观点。世界有史以来的发展都不是平衡推进的,必定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这个缺陷使新马克思主义者在环境的变化下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