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发展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促进了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变,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尤其是在美国,其本土并未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后实行的“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美援确立了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和在整个世界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冷战格局形成。发展中国家急于寻求一种适合的发展道路,以缩短和消除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许多西方的社会理论家出于对自己国家制度的信仰,力图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的社会制度,取得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以进入其资本主义体系。这样就形成了现代化理论,它并非是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和剖析这些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问题,达成的基本一致的理论倾向和理论观点。

一 现代性的起源

“现代化”指的是实现“现代性”的过程,现代化理论则是对欠发达国家如何能实现现代化及为何难以实现现代化的论述。因此,了解什么是现代性是进一步论述现代化理论的基础。要想从本质上深刻地认识现代性,还必须了解现代性的起源,即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事实上,现代性的形成过程基本等同于西方近代史的沿革历程。本节将从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这几个重要历史事件中来探讨现代性的起源。

(一)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航海壮举。哥伦布在15世纪末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达·伽马于1497~1498年从非洲西岸绕好望角,到达苏丹,再驶达印度,完成绕非洲到东方的航线;麦哲伦等人发现了通过太平洋到亚洲去的航线并从1519~1522年历时3年进行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本,直接促进了其经济发展,为其积累了巨大的经济实力,促使了欧洲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的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商业的发展促使一个新兴的、拥有资本的阶级的形成。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刘祚昌等,1995)。

(2)殖民主义下的直接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演化成新殖民主义下的间接控制。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至今仍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着影响。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划分基本上是根据殖民国与殖民地进行的。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确立和保持了第一世界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领导地位,而第三世界处于依附状态。

(3)使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交流成为可能,是全球化的起始点。

此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开始早于地理大发现一个多世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是鼓励地理大发现的重要精神力量。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一场运动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当时那些文艺作品的影响超越了艺术本身,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们的思想方法,并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与社会制度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和关键的作用。文艺复兴思想与精神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就是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个人生观的指引下开拓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现代性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三点。

(1)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前,自然是神秘的,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人文主义则开始提倡人的力量,这种精神鼓励人去了解自然进而征服自然。

(2)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科学的研究与思想方法。现代科学中的实证思想应该说是源于人文主义思想的。

(3)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这为宗教由原来的集宗教、政治和统治于一体逐渐转变为只具备精神功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这无疑为新的政治体制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启蒙运动

18世纪西欧的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出现是符合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的。首先,它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说明这一时期的科学对人类认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其次,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的时代要求。17、18世纪,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阶层与平民权利的思想与主张大量涌现。

启蒙主义对现代性及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下面三个方面(刘祚昌等,1995)。

(1)理性工具主义信条。启蒙主义思想家宣称“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首先是人性,是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主人,理性也是一种智性,是人的能力、效率,是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力量,是合理而有序的行为方式。

(2)社会进步信念。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越来越多地掌握了自然规律。人们将这些科学成果不断应用到生产与生活中,产生了工艺技术与工业,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与提高。启蒙主义以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的力量开创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崭新时代,缔造了现代工业文明。

(3)民主、自由与国家政体。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思想与主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四)美国的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英国统治者对北美殖民地在经济与贸易上的严厉控制引起美利坚人民的强烈不满,从要求减轻统治与剥削到要求独立的民众呼声终于引发了独立战争。从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到1781年北美战场上的战争结束,直到1783年英美两国在巴黎签订和约,美国独立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既是殖民地反抗殖民统治的胜利,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独立宣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民主思想。它继承和发展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成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和独立的民主政府的执政纲领。《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

(1)《独立宣言》成为近代第一个民主政府的政治宣言,宣言中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成为美国作为新生国家的立国理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第一次作为统治国家的理论与原则。

(2)《独立宣言》中的平等、人权和人民主权至今仍是美国社会的立国原则,三权分立也仍沿用至今。北美居民开拓新世界时开始形成的勇于创新、富于进取和个人奋斗精神,民主与法制的保护仍然是现今美国社会的活力来源。这使得美国保持其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

(五)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法国大革命的根源。法国大革命发生之时,正值法国和西欧从自然经济形式向商品经济形式演变的时期。资产阶级和小业主们强烈要求经济自由,这使得法国的社会矛盾更为尖锐。1789年7月14日攻破巴士底狱成为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在农民暴动的促使下,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而于8月26日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则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原则指针。它受到美国《独立宣言》的启示,其哲学基础是洛克和卢梭等启蒙学者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思想。

如果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民主革命和反殖民运动的胜利,那么法国大革命应该是民主革命和反封建反帝制的胜利。法国革命废除了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

(六)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使其工业革命的条件逐渐成熟。首先,工业革命与地理大发现后的海外殖民与殖民掠夺直接相关。海外市场对英国和西欧工业品的需求大大促进了欧洲的工业生产和手工工场的发展。而且随着需求的扩大,要求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专业化的机器生产。其次,英国和西欧的海外掠夺促进了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再次,英国的圈地运动产生大量无地可种、无家可归的人口,可以成为工场的劳动力。最后,英国的民主革命促进了商业的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则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和采用。从工业革命开始,历史进入了一个以技术和工业为主导的新时代,并且这个时代一直延续至今。

综上所述,西方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西方近代史的历程,是西方国家所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这对第三世界追求现代化有如下启示。

(1)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历程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当然第三世界各国之间也有很大差别,西方国家的历史不可能成为这些国家的现实。所以,非西方国家不可能通过重复西方国家的历史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2)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殖民和战争是促进其本国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在殖民主义或者新殖民主义主导下的世界格局中,非西方国家不但无法从中获利,也已经不具备重复西方国家历史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3)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与精神因素的作用极为关键。表面上,是技术在主导时代进步,实质上是人的精神以及人为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

二 现代化理论的内涵

现代化理论是研究欠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同时也包括对欠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讨论。这一理论产生于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争夺发展中国家中间地带的客观需求,它构成了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第三世界援助政策的理论基础,也代表了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流形态。

(一)对“现代化”的界定

现代化的过程,即向着“现代性”这一目标努力的过程。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不同的理论家和不同的理论流派有着各自的见解,不过,对于“现代”的界定总是建立在与“传统”或“非现代”对立的基础上。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模式变量”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化理论中“两极化”思想的基本模式。霍斯立兹首先用“模式变量”来解释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与发展问题,而列维则发展了这种模式(张琢、马福云,2001)。受帕森斯的影响,现代化研究者认为现代化的概念具有以下特征: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现代性包括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集中化、结构分化、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等等;现代化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为了使社会变迁为现代性社会,社会的传统结构和价值必须完全由一套新的现代社会结构和价值来代替。其中列维归纳出“现代社会”与“非现代社会”存在的八项对立的特征;穆尔则从三个方面列举了伴随工业化而来的现象和后果,即现代社会的特征;英克尔斯从个人价值观念转变的角度分析了“现代人”和“传统人”的不同特点,把人的现代性归纳为九个方面。他们都是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区分来定义“现代化”的,如果没有“传统”的对比,也就无所谓“现代”,而“现代”现成的模式就是西方。

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性”和“传统性”是两个不对称的概念。西方社会即现代社会,而对传统社会及其特征,只能从现代社会及其特征的对立面来定义。由此推出的结论是,传统的东西不起作用,应该完全抛弃;现代化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因此,现代化研究者们倾向于在非西方国家内部寻找不发达的原因。

(二)现代化的理论假设

现代化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假设首先是进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单方向的、进步的、渐进的、不可逆转的,把原始的落后的传统社会引向高级的现代化社会。基于这种假设,现代化理论家们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现代化特征在于:现代化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根据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社会显然从原始的、简单的、未分化的传统阶段开始,最后结束于高级的、复杂的、分化的现代阶段。列维也指出可以根据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程度比较和区分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均匀化的过程。现代化研究者认为,现代化的最终结果是世界大同,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一旦现代化开始,那么现代化将不会停止;同时,现代化也是一个进步的长期的过程。

现代化研究依据的另一套理论假设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即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制度的相互依附性,强调文化层面的特性变量的重要性,强调通过社会自动平衡系统变迁的内在过程的重要性。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任一要素的停滞都会延缓社会发展。

现代化研究依据的理论假设中也包括帕森斯所强调的文化系统的特殊重要性。帕森斯认为,文化属于社会的最高层次,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制度结构都发挥着制约作用。现代化理论强调西方文明对于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认为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引进西方文明,其社会原本的传统性不得不抛弃(张琢、马福云,2001)。

现代化研究也直接受益于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滕尼斯等人在其理论中对社会变迁与社会进化的研究直接成为现代化理论的前提。涂尔干划分的两种社会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被现代化研究者对应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同时,斯宾塞从军事社会到工业社会、滕尼斯从共同体到社会的变迁模式与涂尔干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两阶段发展类似,他们所刻画的社会特征也存在相似之处,这些都直接成为现代化理论中“二分法”的理论来源。

(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

事实上,尽管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不同专家学者的不同理论倾向总结而成,但现代化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化研究的讨论是在比较抽象的和一般意义的层面上进行的,因为现代化理论的目的是解释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一般模式、一般发展趋势,以及总结第三世界国家在不发达的原因、发展途径等方面的共性。因此,他们没有集中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个案。为了具有抽象性,现代化研究者采用了帕森斯的理想结构模式(如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去概括他们的关键要点。

(2)在分析的单位上,一般停留在一个国家的分析上。因此,现代化理论基本上是民族国家的转变理论。

(3)二分法,即将传统与现代完全割裂,认为二者处于绝对的对立和排斥状态,分别考察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的特征。

(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67~73、79页。

尽管研究者们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议,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理论倾向是相同的。

(1)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二分法。现代化理论接受了古典社会学关于社会变革与进化的“两极理论”,认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理论家们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域、历史等差异视而不见,强行将他们所说的传统社会的定义和特征赋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2)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的分析。首先,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国家仍处在传统社会阶段。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有一个“中心点”,只有突破这一个中心点,传统社会才能进入现代社会。非西方国家现代所处的正是西方国家所经历过的一个阶段,二者的区别只是发展的快慢而已。其次,在发展原因上,现代化理论将非西方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归结为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现代化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而非西方国家正是由于其本土文化的“传统性”才会缺少这种内生的动力。最后,在发展途径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就是照搬西方模式。西方的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自我发展,非西方国家只有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西方文明才能带动现代化发展。

(3)趋同理论。由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具有普遍真理性,那么趋同就是趋同于已经实现工业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有目标可以追寻的,这就是西方模式,所有社会都将走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目标,这就是由技术和组织原则所支配的现代工业社会。

(五)新现代化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现代化研究者也开始认真考虑批评者的意见,修正其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经过修正后的这些研究被称为“新现代化研究”。修正后的“新现代化研究”较之以前“经典的现代化研究”有以下不同之处。

首先,“新现代化研究”抛弃了把传统与现代视为一对排斥性的概念的做法,在“新现代化研究”中,传统与现代不仅可以共存,而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此外,“新现代化研究”不认为传统对现代化的进程是一种阻力,而认为传统对现代化是有益的。

第二,“新现代化研究”者在方法上有所改进。与“经典的现代化研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并把讨论限定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不同,“新现代化研究”者着重具体的个案研究。

第三,对历史和具体研究格外关注,所以“新现代化研究”不做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走西方的发展道路这一单向性的假设,相反,“新现代化研究”理所当然地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能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四,“新现代化研究”关注外部因素对当地现代化的影响。虽然他们仍然认为内部因素是关键原因,但他们不忽略外部因素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影响作用。

三 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根据现代化理论两极对立的基本原则,凡处在帕森斯“模式变量”一极的是“传统”的各项特征,而处在另一极的则构成了“现代”的各项特征,即所谓的“现代性”。现代性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新特征,是社会在其全面变革中形成的新属性。现代化理论在分析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过渡中发生的质变和飞跃时,有概念明晰的优点。它对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把握也比较精确。20世纪70年代的东亚奇迹论可以看做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现实模式。现代化理论似乎在发展中的非西方世界得到了普遍性的证实。

然而,现代化理论运用关于西方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非西方社会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显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当然存在众多相同之处,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更难以忽略。现代化理论认为其理论具有普适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这些批判包括:

(1)“二分法”下的社会进化论。批评者们认为,现代化理论立论的依据,即“现代”与“非现代”或“传统”的二元划分是站不住脚的。现代化研究者们并没有提出一个可以作为目标和标准的统一的现代性的定义,甚至“传统”本身也是不真实、不确切的。同时,现代性和传统性在实践和理论中都并非现代化理论所宣扬的那样,是完全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其次,现代化理论所提倡的趋同,事实上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发展思想。在这个理论中,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发展的速度。在发展序列中,各个国家依据与西方国家接近的程度来排序。这种渐进的社会进化论排斥社会的突变和革命,忽略了第三世界国家实现其现代化的其他模式,也暗含着西方文化中心论。非西方国家只要积极地推进全盘西化,就可以赶上西方,实现现代化。各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全盘引进西方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时,必然会产生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磨合和改造,一些国家在西方化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和整个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批评家指出,根据文化滞后理论,尽管传统观念的存在原始条件已经消失,但传统的东西仍然会存在好长一段时间,因此传统的价值总是出现在现代化过程中。

(2)发展的内因论。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的特点归结为现代性,发展的道路归结为同一论,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内因论。其理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变迁的不同的阶段而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在这种内在的变迁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社会结构,以及其合理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而非西方国家社会内部缺乏进步的动力,因此,从外部输入西方文化和新的价值观念,对于非西方社会而言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价值决定论。它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价值和伦理,偏离了重心,而且这种西方社会的“内因”却是非西方社会彻底的“外因”,它们仅仅靠嵌入西方精神的“内因”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

(3)研究的方法论。批评者指出现代化研究者在高度抽象的层面上研究问题很难知道他们讨论的是什么国家什么历史时期。例如,在讨论特殊性、天赋、集体性和情感价值等特征变量时,不清楚现代化学派讨论的是哪一个国家,也不清楚现代化学派描述的是哪一个时期。此外,现代化理论所使用的二分法只是描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方向,而没有指出变迁的范围、时期、方法和速率。批评家认为其理论只是说明和比较两种静态社会而不是它自称的变迁理论。

除来自学术界的指责外,现代化学派受到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批评,批评现代化学派忽略西方国家殖民、战争扩张的历史以及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对非西方国家的控制和剥夺。另外,还有一些批评家认为现代化理论与早期的进步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相比没有太大的进展,只是抱着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而仅靠这种进步理想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