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维护中国产业安全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的统一

既有的研究多强调在开放条件下,外部冲击对产业的影响,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从而将产业不安全与产业开放等同起来。事实上,产业安全问题并不是产业开放以后才有的,封闭市场条件下同样存在威胁产业安全的因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由于产业过度竞争而导致产业衰退、地区经济不景气乃至国家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

尽管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中,外部冲击的确激化和放大了国内产业的安全隐患,甚至催生了很多新的产业安全问题,但产业开放并不能成为决定产业安全与否的全部原因。笔者认为,有些产业安全问题的产生是源于产业开放,也有一些是由国内制度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等引起的,而现在更多的产业安全问题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冲击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常常是通过产业自身有缺陷的传导机制起作用的,后者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内在隐患,是产业发展中内在的、根本性矛盾。

产业保护与产业安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密不可分的核心范畴,它们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保护是手段,安全是目的。但值得说明的是,有了产业保护并不等于产业安全,产业安全也并非产业保护的必然结果。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安全的问题。单纯的产业保护政策,虽然减弱了来自外部的冲击,同时也弱化了产业的竞争力,使产业安全更加脆弱。因此,保护应该是适度保护,是立足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的产业安全。因而需要政府合理选择产业并适度加以保护,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整合,重建各行业内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联系,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和增加抗风险能力,这才是实现产业安全的根本办法。

更进一步讲,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两者的关键都在于创新:一方面创新可以引发技术进步,直接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创新能激发新的市场需求,间接拉动产业升级。两方面都有利于实现动态意义上的产业保护和发展意义上的产业安全。

二 坚持局部安全与全面安全的统一

产业安全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工业,又包括农业和第三产业。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当某一产业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可能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到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比如金融业安全一旦丧失,制造业安全也势必受到破坏。因此,产业安全既包括一国某一产业的安全问题,也包括一国产业群的安全问题。这两个层次是个体与总体、局部与全面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按照国际分工和发挥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原则,一国总是会有一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安全度较高,而另一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安全度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一国的资源有限,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上都占有明显优势。这就要求在维护产业安全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部分产业安全与整体产业安全的关系。总的原则应该以宏观层次的产业群的安全为目标,以部分重要支柱产业的安全为支撑,以部分产业的不安全为代价,由此换得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动权并获得最大化的比较利益。

三 坚持当前安全与长远安全的统一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一国的经济权益和政治地位。要使国家的经济利益不受严重侵害和威胁,就必须确保本国产业的安全发展,就必须把产业安全战略纳入到国家战略中去,从战略的、长远的高度去重视和研究产业安全问题。其一,是指产业安全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但具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业安全维护对象,这是由经济发展和各国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变化所决定的。有些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是安全的,不需要政府的规制或干预,而另一些产业则具有较大风险,需要政府适当规制或保护。其二,是指产业安全的实现手段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静止的,而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绝大多数的产业安全保护不是永久的,政府规制的目的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准备期,让本国产业经过此过渡期,站稳脚跟并逐步升级,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 坚持事前预警与事后评估的统一

产业安全是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的大系统,涉及各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要素相互关联,通过市场机制或其他组织机制共同对产业安全的走向产生着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分析产业安全问题一定要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去进行。另一方面,产业安全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开放子系统,也在向国民经济的大系统输出各种信号和能量。因此,需要建立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有效的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客观、准确地“把脉”产业安全状态和进行产业安全预警,从而及时地调整产业决策,维护产业安全;同时,及时评估产业不安全因素对相关产业及经济安全的影响,以便做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