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结构安全
一 产业结构安全的界定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产业之间生产技术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即反映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
产业结构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中,该国各产业部门处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持续增长的状态,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由本国资本控制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不依赖于外国产业的转移,能够通过自身升级抵御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一个安全的产业结构能够缓解开放经济中这些因素对整个产业健康运行的侵扰,从而实现一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实现趋利避害。产业结构安全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在国际舞台长期竞争的实力和潜力。
在安全的产业结构中,国家的各项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合理,没有明显的短板或瓶颈存在,能够在各自的产业演进路径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而且内资在产业发展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产业控制能力上占据主动地位。相反地,当一国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衡,如支柱产业发展的供给条件丧失,我们认为,此时该国产业结构处于非安全态势。产业结构的非安全态势还表现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差和关联程度低,或者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缓慢或者低技术、低效率的产业没能向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转变。
二 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的安全受到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1.资源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是本国产业结构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一国支柱产业发展的供给条件丧失(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资源积累不起来,一时地、长期地或永久地丧失),或者需求条件丧失(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被一时地、长期地或永久地挤占),都会导致一国产业结构的不安全。需求结构的演进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需求的发展引导和牵动生产,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合理的需求结构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由此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国际直接投资造成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而国际贸易则促进新的、稳定的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国际产业转移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产品的周期差异性。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开始,进而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
3.国际贸易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基于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变动的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也会促进生产结构的改变。通常,产品生产相对优势的增加,反映了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增长率。同时,基于技术进步的人均收入水平的高增长率,有助于相对优势的迅速改变,从而也会促进结构提升。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各国的产业结构均置于国际产业分工、分业的背景下,一国产业结构深受国际分工分业变动的影响。但是,只有在符合国际比较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才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转化。在违反比较利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的国际贸易,虽然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但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往往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影响产业结构安全,这也是产业开放的负效应之一。此外,国际贸易带来的摩擦也会对产业结构安全造成影响。对于集中在少数市场、遭受贸易摩擦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不能有力、有效地应对,把贸易摩擦及时化解掉,或把损失控制在一国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就有可能对产业结构安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投向与全球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表现为逐步升级的轨迹。但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的外资中,投入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居多,而且大多聚集在制造业,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不利于引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由于利用外资质量的低度化,与国内原有传统产业形成低层次平面竞争,还加剧了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对发展中国家的同构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而在质量、管理、技术等优势之外,外资企业还享受许多优惠政策,又对内资企业形成了额外的政策挤出效应。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威胁产业的结构安全。
三 维护产业结构安全的措施
1.克服体制性制约
一是改变政府驱动型的投资体制。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发展本地区经济往往存在短视行为,忽略市场经济原则而争相上项目,大量创建企业,结果造成经济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在这种投资体制下的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多数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和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要拓宽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领域。由于非国有经济要进入第三产业还有很多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障碍,致使迅速增长中的非国有资本只能集中于工业部门,而不能向市场需求旺盛和发展前景良好的服务业部门转移,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工业领域的开放程度较高,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竞争相当激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较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因而在产品相对过剩和价格持续下降的条件下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样,在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就会出现偏差,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制约。
2.克服技术制约
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做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的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说明,产业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周期越长,产业结构的升级越慢;周期越短,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就越快。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较缓慢;而在生产力较发达时,升级速度则加快。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加工能力大多过剩,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却供给不足。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我国也实施了技术引进,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企业缺乏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造成技术和设备重复引进。随着技术创新周期的不断缩短,我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引进风险也越来越大,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
3.克服市场需求制约
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撑。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这种需求结构的升级,会拉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过渡的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投资与消费需求都会大幅度提高,拉动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尽快提升居民的需求结构,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应该建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上。
4.克服劳动力制约
在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完全可以随着工业化过程被逐渐吸纳的。从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和素质三方面看,劳动力因素将会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长期因素。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克服劳动力制约,这需要增加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其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是个长期的任务。
5.克服金融制约
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从长远发展看,这样一大笔投入不能简单依靠政府和银行,而只能通过发展金融市场来解决。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是金融工具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金融机构有必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和整体宏观调控的指导下,通过信贷政策制定资金的投向,调整资金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比例,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除此之外,发展风险基金、大量吸引外资也是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