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价格形成理论的比较
在市场上,就某商品,买卖双方谈妥一个价,然后买家付款,卖家付货,这一交易就完成了。这是最简单的市场交易,也是最清楚的实际价格形成过程。这表明,一个价格的形成,离不开买家的认识,也必须符合卖家的意愿,必然是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是双方认识和意愿的统一。但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要研究,这个买卖双方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只有对此作出清楚的认识,才能建立坚实的价格理论,才能从理论上回答价格是如何形成的问题。遗憾的是,直至此次市场价格下滑引起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即到了21世纪的第8年,现代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研究还是一塌糊涂,不要说如何认识维护现代市场价格刚性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对最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也未取得统一的科学认识。所以,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不发生由价格大落带来的大萧条才是怪事呢!世界是复杂的,现代市场亦是复杂的,因此必然要求现代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相应抽象复杂地认识现代市场的价格关系,发挥社会理性的调节和控制作用,避免市场的盲目性以及由市场盲目性极度扩张造成的巨大社会损失。
下面,为了将价格理论研究切实地推进到21世纪,我们先要分析和讨论市场价格的形成基础问题,包括已有的理论认识和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认识启迪。
1.价值决定论
什么是价格?经典的价值决定论对价格含义的阐述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如1双鞋值4元,4元就是一双鞋的价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商品价值不可能从商品体本身得到表现。只有当一种商品同其他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在货币出现以后,各种商品都首先同货币交换,使自己的价值在货币身上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马克思指出:“我们拿表现为单纯的商品交换的流通过程来说。在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并到支付日结算债务差额时,流通过程总是表现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在这里,货币充当计算货币,它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但不是用它的物体同商品本身相对立。”所以,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可见,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分析和讨论价值决定论的重心在于确定什么是价值,不在于什么是价格。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而劳动怎样表现价值呢?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这就是说,在价值决定价格的理论中,明确无误地表述了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劳动时间,即市场交换的价格是按劳动时间计算的。恩格斯在对《资本论》的增补中,曾对此强调:“中世纪的农民相当准确地知道,要制造他换来的物品,需要多少劳动时间。”
经济理论永远是社会经济实际的反映,价格理论也同样是社会经济实际中的市场交易的反映。现在看来,价值决定论的思想无疑也是一定时期的市场交易关系的反映,即在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确实存在过只以买卖双方交换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但那时,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中世纪,社会生产还十分简单,市场交换也十分简单。在那简单的时代,市场的交换双方是可以相互省略除劳动时间之外的其他一切生产条件的存在,只以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为价格进行交换。可是,不用说从今天看,就是从18世纪、19世纪看,那一时代也是早已过去了。所以,在18世纪,亚当·斯密的价值或价格理论才陷入迷惘之中,一方面认为劳动时间决定交换的价值和价格,另一方面又感到当时的市场交换已经不是如此简单的了,资本和土地的作用也要进入交换价值和价格形成的考虑之内。在19世纪,马克思曾批判亚当·斯密的价值或价格理论不彻底,对价值重新作出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解释,对价格重新作出由价值决定的解释。那么,从21世纪来看,当年亚当·斯密没有认识到由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或价格的时代背景已经改变了,市场的发展并不接受原有的价值或价格理论的束缚,价格理论在18世纪就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新的市场交易关系。
在现时代,市场已早就不是只有商品交换市场了,表现契约价格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出现标志着市场经济取代商品经济的开始,价格也早就不是只有实体经济的市场价格,相比之下,在某些时候,虚拟经济的市场价格表现得更加活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懂得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实际内在联系的人,知道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曾经是人类历史中的真实存在。而缺少历史意识的经济学人,或是仍然坚持以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为价值的决定价格的理论,或是毫不负责地对这一价值决定论不屑一顾。
2.成本决定论
生产价格概念的提出,构成了对于市场价格认识的成本决定论。马克思指出:“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按一般利润率计算,按百分比应加到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或者说,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在马克思的著述中,生产价格理论占据重要位置。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时代的价格一定要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马克思说:“由于投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不同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由于等量资本可变部分在一定量总资本中占有不同的百分比而推动极不等量的劳动,等量资本也就占有极不等量的剩余劳动,或者说,生产极不等量的剩余价值。根据这一点,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一个商品的价格,如等于这个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生产这个商品所使用的资本(不只是生产它所消费的资本)的年平均利润中根据这个商品的周转条件归于它的那部分,就是这个商品的生产价格。”
显然,成本决定论不同于价值决定论。成本决定论的特点在于承认存在成本价格。就一般情况讲,商品的出售是不能低于成本价格的,或是说,一定要高于成本价格,不管是加上平均利润,还是加上利润,总之是要加上一些盈利的。这是生产厂家进入市场交换的基本意愿,也是为所有的买家所熟知的。恩格斯在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的同时,也说明价格并非仅包括劳动时间,这与马克思对于生产价格的阐述是一致的。恩格斯说:“中世纪的人能够按照原料、辅助材料、劳动时间而相当精确地互相计算出生产费用——至少就日常用品来说是这样。”这样讲,明显是考虑到成本,而不是只以劳动时间为价格依据。
成本决定价格,这样的价格思想流传久远,似乎既实用又实际。但是,这种价格思想已经遇到现时代网络经济的挑战。市场发展了,网络产品出现了,其特点是成本不必增加,而销售却可以无限增加。这是当初考虑成本价格时没有任何人想到的,却确实成了今天市场上的现实。这种网络交易关系的出现,几乎颠覆了价格中的成本概念,成为需要改变现行市场规则的事情,社会理性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付出时日深入探讨的。只是,这表明成本价格的普适性已经不复存在了。事实上,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表现出的市场价格混乱,已经说明现时代的市场价格,在较大的范围内,早就不是简单地用成本加利润能解释的了,即使人们能够用其解释实体经济中的产品交换价格,也断然不可能用其解释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机理。更何况,现时代的实体经济中还存在着契约价格,持成本决定价格的认识不是不能解释某些商品的价格形成,而是遇到生产要素组合中无生产成本存在的契约价格,就无以应对了。
虚拟经济中的市场交易,与实体经济中的市场交易一样,使用的是同样的货币表现价格,因而反映到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必然要求建立统一的价格理论。如果价格理论对于虚拟经济中的市场交易价格与实体经济中的市场交易价格,不能做出贯通的、统一的基础性解释,那只能说明现代的价格理论的研究尚未到位。
面对由于价格跌落引起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酷现实,现代经济学价格理论的创新不能不具有强烈的紧迫性,这必将要在价格研究领域实现一次认识的大综合。新的认识综合必然要统一反映现代市场中的所有价格关系,包括虚拟经济中的各种市场交易价格关系与实体经济中的各种市场交易价格关系,超越单纯而简单的成本决定价格论。
3.供求决定论
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思想,包括稀缺性概念,还有价格弹性理论,说明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按照一定价格形成的供求均衡决定此价格为均衡价格。不过,现代主流经济学阐述的所有这一切,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部被粉碎。石油的期货价格从每桶147美元,直落到32美元,相隔仅数月,不论是供还是求,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价格的变化惊人。而且,即使没有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供求决定论的价格观也是值得商榷的。到底是价格决定供求,还是供求决定价格,在这一价格思想的运用中,始终说不清楚。市场上供应的萝卜多了,使价格下滑;焉知在此之前,也可以说是价格上涨,使得萝卜供应增多。所以,在供求决定价格的框架下,反之讲价格决定供求也是说得通的。好像一进入供求决定论,就是又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说不清楚的问题。这个基础性的问题,在经济学界内部的主流思想中成为这种为难的样子,在今天看来也确实需要有外部的力量冲击一下了。
早在70多年前,凯恩斯就对供求决定论发表了至今仍具有准确的针对性的见解:“只要经济学家们论及什么是所谓的价值论时,他们总是习惯于说: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特别是边际成本和短期供给弹性的变化起着重大作用。但是,当他们进入第2卷,或另成一书,讨论所谓货币和价格理论时,我们就再也听不到这些平常而易懂的概念,而恍若进入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价格取决于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取决于相对于交易量而言的流通速度,取决于货币贮藏,取决于强迫储蓄,取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如此等等。很少或者根本不再试图把这些空泛的名词同以前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概念联系起来。那么,如果思考一下我们正在接受的传授,并且设法使之合理化,则在比较简单的讨论中,似乎是假定供给弹性必然等于零,需求与货币量成比例地变动;而在更深奥的讨论中,我们就像是堕入云里雾中,什么都不清楚,什么都可能。我们这些人都习惯于发现我们有时在月亮的这边,有时又在月亮的那边,不知道把这两边连接起来的道路是什么,这种情况有点像我们在清醒时和睡梦中的关系。”
按照凯恩斯当年的说法,在20世纪初期,即与今相距整整一个世纪之前,经济学界对于价格形成的主流认识,就是供求决定论与货币决定论并存,就是孰轻孰重不分,模棱两可。货币决定论在今日也可称之为金融决定论,特别是遭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价格似受金融影响大乱,致使更多的人相信现代市场的价格是由金融决定的,至少具有期货市场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机理是这样的,在某种程度上不再迷信供求决定价格了。
4.金融决定论
也许,在21世纪的市场中,我们还能看到不少的供求状况影响市场价格的影子;但是,经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确实金融表现出对于价格更大的支配力量,只是,就在如此强势的金融支配力量下,关键时刻,金融还是控制不了价格。由此,给予现代社会人们的真实感觉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问题是,从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到全面爆发国际金融危机,这个由金融支配的市场垮了,垮得一落千丈。那么,今后还有没有人动用巨额资本炒作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呢?我们说,肯定还是有的,而且,那些主权基金,那些机构投资者,那些积极的和消极的投资者们,恐怕还是一个都不能少,都要继续在这一领域牟利。所以,从现代市场发育的角度来认识,似乎是没有悬念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现代金融控制不了基本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常态,现代金融能够决定某些时期的某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是一种常态。我们现在仍然是生活在常态社会里,有很多可以理性但却很无奈的事情还可能要保持较长的时期。由金融决定价格,是进步还是退步,现在还不能定论,经济学界可以继续深入地进行探讨,但无论如何,现代金融对于真实的市场价格的支配力量是存在的,这是复杂的现实社会的市场表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顺从地接受。而能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做到对此扬长避短,或以此为转折点创新和提升现代的市场机制,关键是要看迎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现代经济学价格理论如何推进社会理性对此的认识,是要看未来的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宏观调控的社会理性如何发挥具体的作用。
5.效用决定论
供求决定论与金融决定论都是现代经济学关于价格形成研究的主流认识,虽然不能透彻地阐述价格形成机制,但是,在20世纪的经济学界依然占据着强势的话语权。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关于价格的研究,除去供求决定论与金融决定论,还有一种更为基础的不同于价值决定论的效用决定论的解释。现在可以说,如果不包括虚拟经济的交易在内,那么,迄今为止,明确指出商品的效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对市场价格形成的最为贴近的解释。效用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范畴,需求理论就是从效用开始研究的,效用范畴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人们进行市场交易,价格是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既存在交换价格,也存在契约价格,不论对于哪一种市场交易价格,效用决定论的解释都是,劳动的作用不直接对应交易、只是劳动成果的作用对应交易,交易双方都需要的是劳动成果的作用,即效用对应交易、对应价格,效用的多少决定价格的高低。“效用不是主观的心理感受,而是对劳动成果作用一般化的抽象,是劳动成果客观实现的自然使用价值与社会使用价值统一的一般化表现。因而,效用与价格之间具有统一的认识基础。从市场关系讲,价格是效用实现的度量标准。这种标准与被衡量的物相比是有区别的,尺度不能代替被衡量的物。但是,在抽象的描述中,价格是可以作为尺度表现一定的被衡量物的效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人们都可以用价格表示效用量,即价格高是效用大的表示,价格低是效用小的表示。这也就是说,价格的实现与效用实现的一致性,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是对实现效用的量化。这种量化是对自然效用与社会效用统一的量化,是对由社会效用实现决定的劳动成果效用的量化。由于价格是市场决定的,是社会性的表现,所以,价格对于效用的量化是一种社会性的量化,不是自然性的量化,自然性的量化是以自然的标准对具体效用的量化,而价格的量化是对效用的一般化表现,即是表示各种效用之间在社会性上的可通约性。”
问题的深刻性在于:效用对应价格,或者说,价格对应效用,表现的是劳动成果作用的一般化,市场交易是按照这个一般化进行的,不是按照生产投入的劳动作用的一般化进行的,即不是必须按生产过程的投入量交易,而社会各个行业的生产则必须按投入量补偿才能正常延续,商品社会的经济生活或者说生产与交易的基本矛盾就在这里。人们既不能因为生产的要求与交易的要求不同而使交易按生产的要求进行,也不能不使生产按照交易要求的结果进行调整,即这一基本矛盾最终是要在生产领域得到解决的。(这也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因生产是为了交易,并非交易为了生产,所以,生产必须服从交易,而不可以让交易的价格必须服从生产的投入量。)
在认真地研究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某些领域的价格变化之后,笔者认为:效用决定论关于价格与效用关系的阐述基本上是正确的,符合一般商品即劳动成果市场交易的事实,既明确了劳动成果的自然有用性是价格形成的客观依据,劳动成果的社会有用性是价格形成的实现条件,市场实现的价格表现了劳动成果客观的自然有用性与社会有用性统一的效用量;又阐明了价格与效用的关系是表现与被表现、衡量标准与被衡量物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价格必须体现社会对于各种不同的劳动成果作用的一般化通约的市场交易尺度。只是,当确定了效用是指各种具体的劳动成果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的一般化,那么也就是说,以效用度量或决定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非劳动成果交易品的价格是无法实现的,或者说,是没有逻辑联系的,效用决定论在不作任何变通的条件下似乎只能适用于劳动成果交易价格的形成,包括对那些疯狂的实物产品的期货价格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却无法对非劳动成果交易品的价格形成给出合乎统一逻辑的认识。这说明,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面对21世纪越来越复杂的现代市场交易内容,现代经济学对于全部市场交易价格形成的准确的概括性认识还需要作出更进一步的探讨。
6.社会决定论
价格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契约价格直接体现分配关系,交换价格间接体现分配关系。包括虚拟经济领域在内,所有的市场交易通过价格都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市场化的分配结果。正因如此,在21世纪人类社会的利益关系更复杂地体现于价格分配的前提下,价格理论研究必然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根据现代市场交易发展的基本事实,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爆市场价格混乱的启迪,我们初步形成的思想认识是:现实复杂的市场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现实复杂的社会决定的。
这也就是说,有多么复杂的社会,就会有多么复杂的价格。在相对简单的社会发展状况中,经济关系不复杂,价格关系也不会复杂,至少不会很复杂,经济学的研究没有可能去认识尚未出现的复杂的价格。同样的道理,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市场是高度复杂的,市场中的价格关系也是高度复杂的,在这个时代,即使还存在着一定的简单价格,经济学的研究也不能用以往的对于简单价格或者说不太复杂的价格的认识应对现在已经出现的高度复杂的价格。更何况,在经济学创立以来的几百年间,包括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始终对简单价格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似是而非的解释如同盲人摸象。
我们讲社会决定价格,归根结底,还讲的是劳动决定一切,经济学的研究不能离开最基础的劳动范畴。按照辩证唯物史观对于社会的认识,劳动内部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劳动内部矛盾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劳动的复杂推动社会复杂,劳动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因此,价格趋向复杂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全面而深刻地研究现代社会的复杂价格关系,必须从现代人类劳动发展的各个复杂方面去寻求最终的圆满解决答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集中体现在价格理论的创新上,这是新时代的创新,这是对现代高度复杂的市场分配认识深化的创新。(如果,在这样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下,应对复杂价格现实的科学价格理论还不能喷薄而出,那恐怕就要去找研究火星探测器的主创人员来研究这个问题了。)
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简单商品交换的简单价格,但历史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不同,即使同是并不复杂的简单价格,也会因社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单纯只考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的交换价格;而在今天的现实中,再简单的交换也绝不会单纯只考虑由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无论如何也会有生产成本的概念和最低利润的要求表现其中。
现在的社会,早已经不是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相交换,而是有专门的商业劳动介入其间,所以,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格比较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而且,这种不简单的价格比较在18世纪、19世纪就已经是普遍存在的,并非经济学的研究不能接触到。
最重要的是,价格是一个反映比价关系的社会性范畴。价格的决定不在于一个买家和一个卖家的关系,而是连接着全社会,是各个买家和各个卖家联系着全社会,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与其他所有商品的有用性进行了社会性的比较才形成的,所以,没有社会性概念,不会懂得价格的基本属性,没有比价的概念,就不存在对于价格的准确认识。而只讲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似乎是排除了价格的社会性,也没有树立比价概念,因此,至多只是看到了供求变化引起了价格波动,并不能溯本求源地解释价格波动之前就存在的价格形成机理。也就是说,在人们看到供求变化时,价格早已是存在的了。
金融化的价格出现,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了。在某些时期某些领域,说是金融决定价格,还就是由金融的力量在支配着价格,或者说,事实上就起到了决定真实价格的作用。我们明白,不是经济学要价格怎样价格就得怎样,而是价格怎样经济学就要怎样认识价格。市场创造出金融化的价格,我们也许就此能够看到,在现时代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成价格的决定性可以是多元化的,事实如此,而多元化的存在可能并不妨碍现代经济学对于价格的理论研究形成统一贯通的概括性认识。
从多元化研究价格形成机制的角度出发,迎接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恐怕重点的研究要落在对于非劳动成果交易品价格认识的深化上。这包括对于虚拟经济领域交易价格的确切认识,也包括对于进入生产要素市场的劳动力契约价格的科学认识,还有其他方面的非劳动成果交易品的价格问题,等等。我们可以相信,所有这些方面的价格理论的基础研究,只要走上社会性的综合分析之路,从现代社会劳动分工的复杂性出发,就一定会显现达到认识彼岸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