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主义到实质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良灿所著《从形式主义到实质主义:经济社会关系视域中的范式论战与反思》,是一部具有坚实学术功底的著作。该书围绕“经济社会关系”这一研究主线,将社会科学范式视为一束由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和理论硬核等构成的知识连续体,将范式论战视为一场整体性的社会科学运动,采用跨学科的学术眼光,对发生在经济社会学视野中的两种基本学术范式即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百年论战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和多领域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著作从实践原则与范式自觉的学术立场出发,对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范式困境和范式危机进行深入反思,提出了重建经济社会关系研究范式和本土社会科学范式的新思路。

通过作者的系统考察,可以清楚看到实质主义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涉及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古典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从制度社会学到新古典社会学等学科范畴,关注的领域既涉及微观的个体经济社会行动,又涉及对不同社会形态中人们经济社会行动逻辑的探究。同时,这种批判还涉及实践理性与象征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等多层面的论战。

作者在对两种范式进行深入的学术考察后指出,重建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范式,既要重视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知识传统、又要超越两者的认知局限,更重要的是应信守实践原则,从普遍性与特殊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学术立场出发,直接面向人类真实的和正在运作的社会经验实在,深入领悟人们经济社会交往的实践逻辑、实践过程、实践机制和实践技术,还原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人们之间“总体性”的经济社会关系本质。同样,中国本土经济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建,应在立足实践、立足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多重逻辑基础上,对西方理论范式和本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进行系统认识和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范式自觉”的理论素养,在范式自觉基础上,实现范式重建。

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积极进取的学术创新意识:一是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范式论战视为知识连续体的整体性连动,克服了对范式认知的碎片化和片面化现象,突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展了经济社会理论的新视野;二是明确从实践原则出发,对处于实践状态的经济社会关系中的实践逻辑、过程、机制和技术进行了系统认识,超越了实质论或形式论的认知局限;三是明确提出了“范式自觉”的学术理念,并从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人情、关系和脸面的实践中提炼出“多元嵌套的行动逻辑”“复合型集体主义价值观”“关系主义行为取向”等概念,为本土经济社会科学范式反思与重建提供重要启发。总之,本书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反映了当前社会理论发展的新趋势,拓展了经济社会学理论的新视野。

如果把实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立放到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考察,对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更深入一些。事实上,实质主义同形式主义的对立,最根本的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实体存在及其展开形式的关系问题。实质主义所论述的“实体”(英文表述为“substance”),形式主义所论述的“形式”(英文表述为“form”),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引起了哲学家的深思。亚里士多德在其实体论中,对实体和形式的关系作了至今仍有启发性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诸如人们的行走坐卧、疾病健康等现象,“在它们的底层存有某一确定的事物”,而这个事物也就是人体这个实体。他把像人体一样的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而把关于具体实体的属概念则称为第二实体,如“人”和“马”这些不是特指某个实体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分析了实体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四因说”,认为实体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形成的,后来又进一步把四因归结为二因,即质料因和形式因。质料就是构成事物的材料,而形式则是质料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达到某种目的后呈现出来的样式、状态或结构。虽然质料是构成实体的材料,但是质料不经过与形式的融合是不能呈现为实体的,因此,实体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质料形式化的过程。

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和四因说可以看出,他明确地强调了实体或具体存在的第一性,并且认为实体一定是具有形式的,实体与形式不可分。实体是完整的存在,而形式是完整存在的形成过程和展开样式。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和形式论是本体论层面上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笼统性和抽象性,但从中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本书所论实质主义(亦可译为“实体主义”)与形式主义论战的根本分歧。进一步说,实体主义强调了事物的实体存在,而形式主义则因专注于事物的形成过程和展开形式,并因此而轻视了实体存在。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论,相对于实体的展开形式,实体存在是在先的,没有实体存在也就谈不到它的展开形式。就此而言,形式主义抛开实体存在而单纯研究经济社会的展开形式,无疑具有脱离实际而偏向程序、原则和模式并进而流于抽象的片面性。然而,正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形式不仅仅是静态的样式,它还包含实体形成的动力和目的,是实体形成的规则和过程。因此,形式主义注重对事物(经济社会现象)的形式的研究,也具有充实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

实体存在一定是具体的、完整的,但其展开形式或形成过程可以是呈现为不同方面或不同环节的。应当把波兰尼所论述的完整的实体存在,同形式主义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论述的各种程序、原则和模式统一起来把握,这样才能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存在和整体联系中,真实而明确地认识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种程序、原则和模式,才不致顾此失彼。

事实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实体存在同其运行程序、遵循原则和展开模式,一定是统一的过程,而这个统一过程是通过人们的经济社会实践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马良灿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立场出发,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认识实体与形式的关系,从实践的展开过程、运行机制、行动策略和发展逻辑把握经济社会总体性的实体存在。这样,就能为超越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对立找到可行的途径。

同国内近些年出版的一些具有丰富的事实描述的著作相比,马良灿的这本书似乎显得“沉重”了一些,但这种“沉重”恰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品格。把各种角落中的社会现象描述得生动具体,虽然能够让读者比较轻松地了解书中陈述的内容,但通篇的直白陈述,即便是叙述了某些情节的故事,也难以把读者引向对经济社会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在社会分化十分严重和社会矛盾空前复杂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更需要多一些“沉重”的思考,才能避免平庸或浅薄,为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做出学术上的努力。

刘少杰

2013年12月12日于北京世纪城时雨园